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活法,天子亦然。但即便是天子,也難以一生諸事順遂。更有不幸者,譬如大明亡國皇帝明思宗朱由檢,不僅活著不順,連結局都令人扼腕。尤其是在生命的最後不到四十八個小時,這位帝王還深陷在無邊無際的泥沼之中。
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十七,李自成的大順軍走到了北京西直門。當時的西直門是明代內城的九門之一,不僅在規模上僅次於正陽門,在用途上也是皇宮的一處咽喉。它是玉泉山的水進入皇宮的通道。是故大順軍往前進一步,崇禎皇帝的喪鐘就會響一次。
而在李自成真正叩開宮門前,大順政權已與崇禎帝交涉許久。前一年,即崇禎十六年(1643),剛攻下北京防線榆林的李自成就開始大肆招攬大明重臣,勸說大明放棄抵抗。三月十八日,李自成又派出此前已投降的太監杜勛入宮與崇禎帝談判,並明確給出了保崇禎之命,甚至大明政權的條件:"闖人馬強眾,議割西北一帶分國王並犒賞軍百萬,退守河南……闖既受封,願為朝廷內遏群寇,尤能以勁兵助剿遼藩。但不奉詔與覲耳。"
談判當然沒有成功。只是深感前路無望的明臣越來越多地選擇了投靠李自成。三月十九日清晨,以兵部尚書張縉彥為首的親李派主動打開正陽門,北京正式被李自成拿下。而在城門自內打開時,崇禎皇帝正在隨從王承恩的陪伴下立在煤山山頭。
崇禎就這麼看著朝臣叛變?就這麼選擇一死了之?他其實也曾自救,只是他的自救手段著實是在自殺。
自繼位以來,為了增強兵力控制亂局,崇禎曾多次在全國範圍內加收賦稅。在崇禎十二年(1639)春又一次加稅後,全國納稅總額比他剛繼位時增長了整整一倍。雖說崇禎加稅也是無奈,但百姓也著實負擔不了如此壓迫。因而軍隊建設效果一般,但各地起義越來越多倒是顯而易見。李自成,說到底也不過是一個被崇禎逼出來的起義者。
此外,在李自成逼近北京時,吳三桂雖還是明臣,卻已與李自成有過關乎合作的接觸。即便吳三桂最終選擇投降大清,但在崇禎死前,北京城內想要抗擊李自成的眾人還是清楚吳三桂是指望不上的。至於其他藩王或兵將,要麼是遠水救不了近火,要麼是比吳三桂還靠不住。是故在雙方合作無望而李自成兵力又遠勝於守城兵力的情況下,崇禎皇帝毫無退路。
那是什麼讓崇禎帝選擇在煤山以自縊而收尾的呢?我們也許可以找到很多合理的理由,而這其中勢必包含崇禎之偏激性格這一條。
不知在你眼中,崇禎是一個性格如何的人?機敏?大度?慈悲?其實這些正向的詞大多都和崇禎沒關係。他確實聰慧,小小年紀就扳倒了曾經權勢熏天的宦官魏忠賢。但也正是因為一開始成績就太亮眼,崇禎後來成了一個剛愎自用的人。當初盧象昇和孫傳庭等大將突然被從內地平寇戰場調去北方抗擊清軍,以至於李自成等起義軍有了喘息機會,就是崇禎親自拍板做的決定。
猜忌多疑,刻薄寡恩,亦是崇禎的性格。崇禎是在黨爭激烈的宮廷長大的。他在位十七年,內閣首輔幾個月就能一換。有人統計崇禎一朝共四十四相,這都還是總數最小的版本。就連崇禎自己一手提拔的袁崇煥,後來都沒能躲開他的猜忌,在被囚禁了八個月後被凌遲處死。
其實說到這,如果你還了解二戰時期德國納粹首領希特勒,那就能理解崇禎的自縊了。從性格角度來說,這二人非常相似。這樣自負的"天之驕子"最後敗在了曾經輕視的敵人手裡,敗在了自己的決策里,勢必不會好受。崇禎能只帶著一個侍從赴死,都還多虧了他從小接受著含蓄的中國傳統教育,以致他的糟糕性格能稍加收斂。不然京城裡的一眾朝臣,已經他的子嗣及大多數妃嬪,就不會沒上煤山。
雖然在1944年,也就是崇禎皇帝自縊三百周年時,人們在景山立起石碑,稱"訖于思宗,運丁陽九,毅然捨身殉國,且遺書為萬民請命,其悲壯之情,淪浹於人人心腑者,歷千齡萬祀而未沫",但大明"加以饑饉荐臻,稅斂橫急,民不堪命,流寇四起"的滔天之禍亦有崇禎的一份力。
孤獨自縊,這個結局是令人扼腕的。但崇禎自身的過錯,也同樣讓人憤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