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第二強省——江蘇

2019-06-30     南宮的火哥

江蘇,簡稱「蘇」,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南京,位於中國大陸東部沿海,江蘇界於北緯30°45'-35°20',東經116°18'-121°57'之間,北接山東,東瀕黃海,東南與浙江和上海毗鄰,西接安徽,江蘇省總面積10.72萬平方千米。

江蘇跨江濱海,湖泊眾多,地勢平坦,地貌由平原、水域、低山丘陵構成;地跨長江、淮河兩大水系。江蘇省屬東亞季風氣候區,處在亞熱帶和暖溫帶的氣候過渡地帶,氣候同時具有南方和北方的特徵。氣候溫和,雨量適中,四季氣候分明,以淮河、蘇北灌溉總渠一線為界,以北屬暖溫帶濕潤、半濕潤季風氣候,以南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

江蘇各地平均氣溫介於13~16℃,江南15~16℃,江淮流域14~15℃,淮北及沿海13~14℃,由東北向西南逐漸增高。最冷月為1月份,平均氣溫-1.0~3.3℃,其等溫線與緯度平行,由南向北遞減,7月份為最熱月,沿海部分地區和里下河腹地最熱月在8月份,平均氣溫26~28.8℃,其等溫線與海岸線平行,溫度由沿海向內陸增加。

江蘇地形以平原為主,江蘇陸地面積為103229.17平方千米,其中,平原面積占比86.89%,達89706.03平方千米,丘陵面積11916.16平方千米,山地面積1606.98平方千米,比例居中國各省首位,主要由蘇北平原、黃淮平原、江淮平原、濱海平原、長江三角洲平原組成。

江蘇地處長江經濟帶,下轄13個設區市,全部進入百強,是唯一所有地級市都躋身百強的省份 。江蘇人均GDP、綜合競爭力、地區發展與民生指數(DLI)均居中國各省第一 ,成為中國綜合發展水平最高的省份 ,已步入「中上等」已開發國家水平 。

江蘇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居全國第一 ,是中國經濟最活躍的省份之一,與上海、浙江、安徽共同構成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成為國際6大世界級城市群之一。截至2017年底,江蘇省下轄13個省轄市,22個縣級市,19個縣,55個市轄區。

截至2018年末,江蘇省常住人口8050.7萬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2595.4億元,比上年增長6.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141.7億元,增長1.8%;第二產業增加值41248.5億元,增長5.8%;第三產業增加值47205.2億元,增長7.9%。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15168元,比上年增長6.3%。

江蘇在全國經濟中的標籤,我相信就是她強大的中小城市的發展,特別是在長江沿線的中小城市,沒有弱的,基本上都在全國排的上名號。可以說是全國經濟發展的模範。但是有一點得說明一下,江蘇為什麼GDP總量或者人均比較高,但是人均國民收入水平卻低於浙江等省份,說明江蘇吸引外資的水平很高,人民的收入還需要加強。所以在接下來的經濟轉型中,政府應該利用稅收的手段,調節國民收入,注重提高工資水平。

江蘇菜簡稱蘇菜,主要以金陵菜、淮揚菜、蘇錫菜、徐海菜組成。起始於南北朝、唐宋時,經濟發展,推動飲食業的繁榮,蘇菜成為「南食」兩大台柱之一。

江蘇素有「二胡之鄉」美譽,「江南絲竹」是最富代表性的民間音樂。

古琴藝術在中國具有突出地位,先後形成常熟虞山琴派、揚州廣陵琴派、南京金陵琴派(金陵派)等重要的地方性音樂流派。江蘇流傳的民歌有12800餘首,有六合民歌《茉莉花》、二胡演奏曲《二泉映月》等,廣為流傳。歷史上產生過大小曲種50餘種,現尚存20餘種,蘇州評彈(蘇州評話、蘇州彈詞)、揚州評話、揚州彈詞、揚州清曲、徐州琴書、南京白局都是代表性曲種。

江蘇旅遊資源豐富,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互交融,有古鎮水鄉,有千年名剎,有古典園林,有湖光山色,有帝王陵寢,有都城遺址,可謂是「吳韻漢風,各擅所長」。

截至2016年8月,江蘇有6處世界遺產(其中3處正申遺中)、5A級景區22家、4A級景區超100家、2處國家級旅遊度假區、2處國家級地質公園、3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6個國家級森林公園、5處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28座全國優秀旅遊城市、120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45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像有名的蘇州園林,南京中山陵,太湖,洪澤湖等等,都是旅遊不錯的去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k-FAB2wBmyVoG_1Z84a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