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對零售服務的十個期盼

2019-12-29     聯商網

聯商專欄:我們這一代人,遭遇了60年代的爭鬥、70年代的重生、80年代的承包、90年代的改革、00年代的網聯、10年代的資本,行業發展的邊界越來越模糊,最終勝出者到底是堅守者,還是四面出擊者?

宇宙中的星系有邊界,人的能力有邊界,難道未來企業的發展就沒有邊界?既然有邊界,從下一個10年開始就得回吐。出來混,總是要還的。吃飽了撐著的日子也並不好過。

(一)2019年回顧

行業中每年都會發生很多事件,有些事件僅僅是「事件」,有些事件則構成影響未來的一個「起點」。

(1)從表象來看:蘇寧、物美分別買入家樂福、麥德龍,似乎是一個時代的結束,但這是否代表著一個新時代的開始,還很難說。一種大型零售業態,如果消費者越來越找不到光顧的理由,其蕭條將是必然的,這不是引流與營銷所能改變的。正如人的衰老那樣,不可改變,無能為力。

(2)從需求來看:社群需求、社區需求、付費需求正在形成我國零售消費的新格局,線上渠道、線下渠道與社群渠道三度合一,渠道與傳播合二為一的營銷模式,對規制環境與人際互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從體驗來看:真正假假,消費者心中自有一桿秤。這一年來,我多次使用順豐快遞,每一次都給我很好的體驗。順豐快遞員送貨到家,輕輕敲門,門開,帶著微笑對我說,箱子很重,我給您搬進屋裡!我每個月都在網上買大桶農夫山泉,但快遞員從來沒有把水送進家門,相比之下,各家公司的服務差距還是不小。

我也遇到過一些服務體驗很差的公司,如高德地圖上的「AA出行」,我在線下支付了車費,但網上卻還給我掛著「等待支付車費」,打開「投訴反饋」欄,居然蠻不講理地跳出「超過7日不可投訴」的字樣,這就是阿里旗下高德地圖上的AA出行!這是我在2019年所接觸到的所有實物商品與服務項目中最差的體驗。

當然,還有一種體驗也不盡人意,那就是很多企業的所謂「全渠道」,只是「單向的全渠道」,你知道我,但我不知道你。全渠道如果站在企業的立場去實施,那最終必將是不得人心的。消費者終將會清醒與覺醒。

(二)2020年期盼

這是一個沒有什麼可以完全「信任」的年代,我們所遇見的每一篇推文、每一段視頻、每一張圖片、每一個連結,都散發著濃郁的「商業味」。有人把這種現象稱之為「娛樂化」「互動化」「社群化」,等等。

靜心思考:消費者獲得了快樂?消退了孤獨?或是增進了友情?

我的切身感受是:在微信群的互動接龍中,我買回了很多並不需要那麼多的酒水與水果,其實我一點也不快樂。我慶幸自己尚未進入帶貨直播的圈子。

但有些事情,我期盼在2020年會有所改變:

(1)政府文件不要再出現「便利店是最貼近老百姓的零售業態」之類的話;

(2)不要再來一個「ETC運動」;

(3)讓店招商號「百花齊放」,而不能「黑白絕配」;

(4)讓社區菜場恢復應有的公益性,政府授權,公司運作,個體經營;

(5)讓「前置倉」再前進一步,向「前置廚」發展,一切能燒菜做飯的地方,政府都要允許企業把生米煮成熟飯,可以讓老年人吃上熱菜熱飯熱湯,一切與此矛盾的法律法規都必須快速修改;

(6)百貨公司、購物中心、奧特萊斯的「原價」是否能變得「真實」;

(7)個體菜店出售的蔬菜能得到有效的監管;

(8)肉攤上方用來增色的紅燈是否能取消;

(9)朋友圈的謠傳能否有機構出來監管;

(10)讓一切看起來是真的東西,變得真的是真的,讓自信建立在互信的基礎上,讓守信的聰明人多起來。

……

(三)最早營銷其實是用「誠信」打動顧客的

在舊時代,零售學徒有「三請規則」,那時候盛行討價還價,如果學徒不「三請顧客」,就有可能被開除。但自從有了百貨公司,就建立了「不二價」的經營法則。其實,現代零售的出現就是以「誠信」為標誌的。

德魯克認為,營銷作為企業的自覺實踐最早起源於日本。在日本江戶時代,1673年開設了一家名為"三井越後屋"的吳服店,就是如今的「三越百貨」。這家吳服店把原本「貴族限定」的吳服引入民間,並強調「不會漲價」「標價出售」等營銷手法。

1852年在法國創辦的本·馬兒謝百貨公司,1884年在美國創辦的西爾斯百貨,1900年在我國哈爾濱開辦的秋林洋行等等,都實施「不二價」的誠信營銷法則,這就是營銷初心與底線。

當下零售,業態進化了,技術更新了,人也越來越聰明了,營銷手法越來越隱蔽,是否誠信,尚需明鑑。我們這個時代,不缺人才、不缺資金、不缺地皮、不缺耕地、不缺夢想,唯一稀缺的可能是誠信、守信、守約。

(本文系聯商網特別策劃「2019中國零售大復盤」系列報道 文/聯商高級顧問團主任周勇,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聯商立場)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jyLlU28BMH2_cNUgW3X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