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蹤「毒咖啡」的失控軌跡

2019-10-25     法律與生活

特約記者/彭博

湖南省慈利縣警方偵破了一起「毒咖啡」案件。這些有毒有害的食品披著正規的外衣生產銷售,闖過了監管的層層關卡流入市場。記者的深入調查勾勒出有毒有害食品的失控軌跡。

獲得高人指導,炮製咖啡產品

2019年3月,湖南省慈利縣警方破獲了一起涉及「同樂瑪卡腦」咖啡的大案。那天,湖南省張家界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執法人員來到一家藥店例行檢查。當時,產品海報上的字體顏色醒目,撰寫的宣傳功效十分誘人——純綠色功能性食品、補腎壯陽、提高免疫力、美容養顏……但海報上並沒有說明這是一款什麼產品。出於職業敏感,執法人員的心裡存有懷疑。

幾天後,該產品的檢測結果出來了。稽查支隊在對這款咖啡進行有毒有害物質檢驗時發現,該產品中含有「他達拉非」成分。「他達拉非」是一種化學藥品,主要治療男性性功能障礙,市場上大多以處方藥的形式流通。由於它有嚴格的使用禁忌,國家明令禁止在食品中添加它。

張家界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稽查支隊支隊長官慶告訴記者,每公斤「同樂瑪卡腦」咖啡中含有2000毫克「他達拉非」,而正常人的用量每天不超過20毫克。顯然,這一行政違法行為已經升級為涉嫌刑事犯罪。張家界市慈利縣公安局接手案件,立即偵查。這款「毒咖啡」是由誰炮製的?又是如何流入市場堂而皇之地擺到藥房的貨架上的呢?

警方通過調查發現,藥店銷售的「同樂瑪卡腦」咖啡是從深圳同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同樂公司)進的貨。2018年7月9日,慈利警方趕到位於深圳的該公司辦公地點,對該公司相關人員進行控制,同時查獲1000多盒庫存的「同樂瑪卡腦」咖啡。經檢查,這些咖啡中同樣含有「他達拉非」成分。

汪某,30歲,安徽人,深圳同樂公司總經理。他說,從2011年開始他在深圳做五金電器生意。後來,因為生意不景氣,他和姐夫陳某輝一起轉行成立了同樂公司,銷售「同樂瑪卡腦」咖啡。

從五金到食品的跨度如此之大,只因他們偶然認識了一位所謂清華大學博士的「李教授」。

汪某說,他做過簡單的市場調查,發現近年來男性保健品的銷量逐年增加,市場前景可觀。自稱清華大學高人、博士的「李教授」專門針對這個市場研發熱銷產品。很快,汪某和陳某輝一起見到「李教授」。

「李教授」名叫李某,時年70歲,廣西梧州人。在同樂公司的網頁上,李某被稱為「同樂瑪卡腦」咖啡研發總監。但他的真實身份是一名退休電工。當時,雖然汪某對李某的第一印象不好,但為了賺錢,他們還是開始了合作。

李某說,按照汪某的要求,他們在網上查找增強男性性功能的方法。最終,李某為同樂公司量身打造的這款咖啡,原料為咖啡粉、少量中藥以及「他達拉非」。按照李某的說法,原料不複雜,製作過程更是簡單粗暴。他研發的新品首先由股東和朋友們親自試喝,然後在微信群里交流心得,他再根據反饋,調整「他達拉非」的添加劑量。

「同樂瑪卡腦」咖啡總共添加了4次「他達拉非」後,才最終確定了比例並形成配方。當時,公司有位股東60多歲,失去了性功能。在他們第四次調整「他達拉非」的劑量後,這位股東有了性功能。於是,他們開始按照這個配方進行生產。就這樣,一款用來賺錢的「毒咖啡」誕生了。

找到「竅門」,拿到 「護身符」

當消費者在正規的大藥房看到了這款包裝精美、宣傳廣告誘人的咖啡時,一定想不到它的製作過程如此荒誕,更想像不到在其中加入了有毒有害的「他達拉非」。

那麼,這款「毒咖啡」是如何進入生產線流入市場,並層層過關一路通行的呢?

李某為「同樂瑪卡腦」咖啡尋找的生產廠家是廣西梧州某保健飲料廠。鍾某是該飲料廠的負責人。2015年年底,李某找到鍾某,希望他為自己研發的咖啡進行貼牌加工。

就這樣,兩人開始合作。李某提供原料,鍾某的工廠將原料進行簡單混合、烘乾、攪拌後,裝入由李某提供的小包裝袋中製成成品。最後,按李某的指示發貨給同樂公司。這樣一個流程的背後,是李某的三無產品進入了正規工廠,出廠時已經披上貌似合法的外衣。

按照規定,生產廠家需要將產品送到正規機構檢驗後才能拿到產品檢驗合格報告。通過有毒有害物質並不是一個常規檢驗項目這一「竅門」,「同樂瑪卡腦」咖啡從廣西梧州市某檢測公司獲得了產品合格的檢驗報告。就這樣,「同樂瑪卡腦」咖啡帶著產品合格證順利出廠。

接下來,同樂公司開始通過線上微信群、小程序、線下開專營店等多種渠道進行銷售,目的是要在全國各地展開營銷合作,進軍各大藥店和超市。

李某從生產廠家獲得的各類資質證明不僅給同樂公司壯了膽,也的確讓這款「毒咖啡」遊走市場時暢通無阻。本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各類資質許可證明,卻通過非法手段獲得後成為「毒咖啡」的「護身符」。

在三年的「同樂瑪卡腦」咖啡經營中,同樂公司曾幾次被監管執法部門發現漏洞:2016年年底,曾因銷售方式涉嫌傳銷被湖南祁陽縣食藥監部門行政處罰;2017年,因包裝問題分別被深圳市龍崗食藥監部門、工商部門行政處罰。

在李某看來,行政處罰不是問題,交了罰款就沒事了,他們「罰得起、擺得平」。關鍵問題是「他達拉非」。

非法添加的「他達拉非」是李某從武漢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祝某手中通過微信聯繫方式購買的。截至祝某被捕時,他已經非法銷售「他達拉非」原料藥近百公斤。這些原料藥分別流向11家食品銷售企業。祝某手中的「他達拉非」原料藥並非自己生產的,而是從位於江蘇徐州市銅山鎮的一個非法生產窩點購得。僅2018年1月至10月間,這個非法窩點就生產、銷售「他達拉非」原料藥3400公斤。

截至2019年6月,慈利警方的偵破成果已擴大至涉案企業20家、查獲各類含有「他達拉非」有害有毒食品200餘萬份,涉案金額上億元。

專家說法

(說法專家 鄧利強【中國衛生法學會常務理事】)

建設食品安全誠信體系

2018年,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整合國家工商管理總局、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以及質量檢驗檢疫部門,組合成市場監督管理總局。這樣,就解決了過去多部門執法、多頭執法產生的監管空白。執法部門也應該加強普法力度。《食品安全法》明確規定,食品、食品添加劑不得有虛假內容,不得涉及疾病的預防以及治療這種功效。如果一種食品被宣傳有某項功效,那麼,消費者應該意識到它有可能違法。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應該抽查這種不合格信息,然後及時向社會公布,促進食品安全誠信體系建設。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jvIsAm4BMH2_cNUgMWl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