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價暴跌至4000元每平,會有什麼後果?某樓盤已出現打砸

2020-04-07     數據行

  高房價已然成為國人內心深處的"傷",連續漲幅近二十年的房價,不僅讓普通家庭對其望而卻步,還令人感到一種深深的無力感。

  如果時光可以倒流,我相信多數人的投資方向都會聚焦在樓市身上,因為全款變首付,再到連首付款的湊不齊的現實歷程,讓多數人後悔當初為什麼沒能下決心買房。

  對於國人而言,有房才有家是傳統觀念,房子固然是家庭必需品,但樓市的發展過程和規模卻是畸形的。且不提房價的上漲過程,光是樓市目前的面積,就已足夠"畸形"。

  據相關統計顯示,除自建房、小產權房之外的住房面積,就已經足夠34億人居住。興盛的房地產行業,房價不僅高得離譜,居住面積還遠超14億人口所需,你說畸形不畸形?

  這種發展形態,不僅加大了人與人之間的貧富差距,也讓社會上的某些群體,占據了絕大多數家庭為數不多的社會資源。從正常角度來理解,沒積蓄買不起房很正常,但現狀卻是反其道行之,就算有積蓄,你也不一定買得起房;就算買得起房,你也得背負二三十年的房貸,因為一套房子帶來的代價太大。

  那麼,房價降到四千元每平米,會出現什麼狀況?

  從好的一面來看

  實體行業將興起

  自網際網路興起之後,不僅改變了時代現狀,也改變了人們的日常習慣。在以前如火如荼的實體行業中,現在接連倒閉的實體店越來越多,當中不少人抱怨實體行業越來越難做。有人認為實體行業迎來大規模關門潮,是因為受到了網購衝擊?確實,實體行業萎靡,網購算個原因,但在我看來,對實體行業造成更大影響的並不是網購,而是高房價所致。

  如果房價可以降到4000元每平米,那麼實體行業將迎來崛起,一方面小企業主的支出降下去了,另一方面人們也有了更高層次的消費能力。同時,從經濟上來看,如果房價能夠回歸到正常的居住屬性中,更有利於經濟結構的良性循環。

  安居樂業

  房價的下降,更加有利於人們安居樂業。不說4000元每平米,人人可以買得起房,但至少在減負層面上,真正實現了壓力到底的生活狀態。不需要掏空"六個"錢包,也不需要背負二三十年房貸壓力,更不需要為了房子而到處奔波。

  不過,房價的漲與跌各有不同的受益群體,有好的一面自然也有壞的一面。

  如果房價在短期內暴跌,帶來直接的影響,就是爆發大規模的失業潮。樓市價值不復從前,影響房產行業和與之有關的行業,進而導致大規模群體失業;而在現階段高度依賴房產行業發展的地方政府,也會由於無米下鍋,導致拉動經濟增長的基礎建設停滯,進一步加劇失業率。

  同時,也會在的人群中,爆發大規模的拋售潮,提供存貸服務的銀行業,也會遭到重創,從而最終進入百業蕭條的困境之中。如此現狀,就像是上個世紀日本,失去的二十年經濟發展一樣,房價大幅度下跌,10年的大蕭條已是定局。

  那麼,房價在短期內會降到4000元每平嗎?

  這個問題的答案有點模糊,因為有一些小縣城的房價,在現階段並未達到4000元每平。如果這個問題覆蓋一二線城市,那麼答案是否定的,比如像是濟南某個樓盤,將每平米的價格降至4000元之後,售樓部被業主打砸一樣。房價在短期內大幅度下跌,多數已進場的普通人承擔不起,更何況是其他層面了。

  作為經濟結構中的重要一環,房地產對經濟至關重要。就算國家對樓市的調控越來越嚴,該漲的地方還得漲,因為需求擺在檯面上。

​  雖然,房地產的黃金時期已過,但在短期內,房地產仍然不會退出市場。讓房價回到居住屬性,雖是利好,但這種目標應該當作一種長期的發展方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js27VnEBiuFnsJQVPVE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