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媽媽群一位媽媽吐槽自家孩子「考試別人做完試卷都開始檢查了,他才剛開始寫作文」、「剛學的詞語轉眼就忘」、「一寫作業就墨跡,一個題目能讀5分鐘」、「北京經常讀成比京,怎麼就這麼笨呢?」,看到這些描述,我私信這位媽媽,「您可以搜索下閱讀障礙,可能對孩子的情況會有所幫助」。
每個班級里幾乎都會有一、兩個這樣的孩子,他們不愛讀書,看一會書就頭疼,做作業總是磨磨蹭蹭,東摸摸西瞧瞧,很多家長以為,這都是孩子逃避學習的小把戲,但其實你誤會了,這些行為表明孩子很有可能患有「閱讀障礙」。
閱讀障礙一詞在國外經常被提及,但在國內卻很少聽到,其實國內患閱讀障礙的孩子也不在少數。據統計,閱讀障礙在我國的發病率大概是7-8%;學齡兒童中,閱讀障礙的發病率約為5-10%;學習困難約80%實際上閱讀障礙導致的。
什麼是閱讀障礙?
很多人想當然的以為,只要會認字、會說話就會閱讀,所以閱讀障礙很難引起家長的注意。但事實並不是這樣,美國著名醫學博士薩莉·施威茨就曾說:說話是天生的,而閱讀不是。口語能力是人類基因里攜帶的,而閱讀是一種後天習得的行為。人類進化史其實就是一部人類口語發展史,但閱讀卻只有短短5000年歷史,所以會說話並不等於會閱讀,照樣有可能患有閱讀障礙。
那閱讀障礙到底是什麼呢?閱讀障礙是語言系統中,語音模塊受損造成的閱讀困難、閱讀速度緩慢等現象;是一種大腦綜合處理視覺和聽覺信息不能協調,而引起的一種閱讀和拼寫障礙症。但值得高興的是,閱讀障礙是可以糾正的,只要通過積極干預引導,正向陪伴鼓勵,兒童時期的閱讀障礙完全可以得到科學矯正。
閱讀障礙是智商低下?不,很多閱讀障礙者智商極高!——「優勢海」模型
如果留心,你會發現大部分閱讀障礙兒童,在閱讀上會有明顯的困難,但在別的方面卻表現極為出色。這些孩子的處境,就像一個孤立的閱讀缺陷周圍,被很多其他優勢包圍著,因此薩莉·施威茨博士稱其為「優勢海」模型。
腦科學研究發現,造成「優勢海」模型的主要原因是,人類的大腦半球中位於頂部的額葉區域負責計劃、組織等邏輯思維方面的高級技能,後部的腦部區域負責閱讀能力。而閱讀障礙患者由於大腦發育不協調,導致負責閱讀部分發育緩慢,從而迫使他們高度使用額葉區域,所以他們大腦的額葉區域相應地較發達,也就形成了邏輯思維、空間想像力等方面獨特的優勢。
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名人雖然患有閱讀障礙,但在自己的專業方面依然卓越的原因。比如,愛因斯坦3歲才會說話,記憶力很差,很難記住簡單的事情,但他在物理方面的研究幾乎無人能敵;愛迪生,直到12歲還不會閱讀,數學和讀寫能力很差,不能集中注意力,但他的兩千多項發明至今還在造福人類;邱吉爾經常語言錯亂,但掩蓋不了他極強的思辨能力。
也許你會好奇,這麼優秀的人,為什麼會有閱讀障礙呢?
其實上面已經提到,閱讀障礙是由於孩子腦部發育不完整造成的。藉助現在強大的影像腦科學,研究者發現,大腦中控制閱讀的腦迴路分為兩種:
第一種迴路位於大腦比較靠前的的頂顳區和額葉區域。它負責通過理解、轉換,搞懂詞彙意思。這是一個需要轉碼過程,所以進展較緩慢,適合閱讀新手。所以你會看到剛學閱讀的孩子,會手指著文章一個字一個字的閱讀,其實就是這個區域在起作用。
第二種神經迴路位於大腦偏後顳區域,它能讓人立刻識別出一個詞語,所以又叫後部閱讀系統。相對而言它是閱讀的快通道,那些經驗豐富,技巧熟練的閱讀者,其實大部分時間用到的是這個神經迴路。也就是說,熟練的閱讀者,主要靠激活大腦的後部。
而閱讀障礙者則正好相反,他們由於種種原因,導致大腦後部神經迴路未能正常激活,伴隨年齡增長,他們會越來越多依賴額葉區。所以,額葉區所控制的邏輯思維、抽象思維等能力會越來越強大,而控制閱讀的後腦區域則停滯不前,從而加重閱讀障礙。
生活中如何識別「閱讀障礙」孩童?
既然閱讀障礙是大腦部分區域發育缺陷造成的,那生活中要怎樣識別呢?
其實很簡單,就是利用我們前面提到的「優勢海」模型:如果孩子表現出思考和推理等方面的獨特優勢,卻單單存在詞彙閱讀、理解的困難,那麼他很有可能就是閱讀障礙者。比如,孩子想像力豐富,理解能力強,對聽到的內容能有自己的深刻的見解,在不依賴閱讀的學科表現出色,如數學、計算機等。同時,還伴有以下表現,那很有可能有閱讀障礙。
學齡前兒童:
第一,一個非常好識別的線索就是——說話延遲。一般來說,大部分孩子在一周歲之內會說出人生中的第一個詞,比如「爸」「媽」;1.5~2歲會說出第1個短語,比如「媽媽拜拜」。一旦發現,孩子15個月或者更晚才能說出第1個詞,則很有可能就是閱讀障礙的早期預警。
第二,5~6歲的孩子發音不準,甚至說一些嬰兒語。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應該能說處大部分詞語,即使是新學的詞也能準確朗讀。而有一些孩子,卻只能發出含糊的語音,比如把「奶奶」說成「矮矮」,「紅色」說成「猴色」,「哥哥」說成「狗狗」等。如果孩子有這種情況,家長就要重視了。
第三,4~6歲的孩子韻律感差。主要表現在這個階段的孩子,不能流利的背誦流行的童謠,類似「小兔子乖乖,把門開開」這種,心理學將其稱為「音韻覺察缺失」,主要是由於孩子很難觀察到語音的結構,對音韻不敏感。這種情況也有可能是閱讀障礙的早期表現。
學齡兒童
相對學齡前兒童,學齡兒童的閱讀障礙更好辨認,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閱讀速度緩慢,常常讀錯,很容易混淆同音字,對字在詞中、詞在句中的意思,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所以這些孩子,經常一個字一個字閱讀,對他們而言,閱讀就是一件非常消耗專注力、意志力的事情,所以你經常會看到這些孩子,看一會書就去東摸摸、西瞧瞧,其實不是他們有意逃避,而是閱讀對他們而言確實是一件比較辛苦的事情。
第二.不能準確書寫。由於不能正確解碼文章中的詞語,所以書寫對閱讀障礙的孩子也有一定的難度。就像讓你抄寫一堆不認識的外語一樣,因為無法理解,所以書寫困難。通常這些孩子,還會經常把形狀相似的字寫混淆,比如分不清「北」和「兆」這兩個字。
如果滿足這幾條,說明孩子很有可能就有閱讀障礙。
那麼,如果父母已經識別出孩子有閱讀障礙,那要怎麼進行科學糾正呢?
首先,父母要保護孩子的自信,告訴很多名人和他一樣雖然閱讀很難,但不妨礙他們成為優秀的人。自信是幫助孩子成長的最佳催化劑,閱讀障礙的孩子經常被老師、家長認為是笨孩子,這對孩子的成長非常不利。
美國大學委員會的執行長和主席加斯頓·卡珀頓,就是一位閱讀障礙者。幼時學校的記憶對卡珀頓來說並不美好,他需要不斷地應對閱讀、拼寫等問題,經常遭到老師白眼,即使他非常努力,5門課程仍有3門不及格。老師曾嘲笑:「如果加斯頓·卡珀頓能做到,學校里的任何人都可以做到」,好在他有位從未放棄他的媽媽,媽媽總是溫柔耐心地告訴他,「你很棒,你不過是不太擅長閱讀而已,而這恰恰是很多名人的通病」,不僅如此,還找了很多相關的例子。如今,卡珀頓早已是一位博覽群書的讀者,閱讀成了他最愛的娛樂消遣活動。
其次,建立親子閱讀習慣,讓孩子對閱讀產生興趣。
父母每天需要留出固定的時間,帶孩子一起閱讀。一開始,可以挑選孩子願意讀的內容,比如畫多字少的繪本,先激發孩子閱讀興趣,再培養孩子閱讀的習慣。同時,在親子閱讀時要多做示範,讓孩子有機會聽到你大聲朗讀,示範給孩子看。可以用誇張的表情,較大幅度的肢體語言,配合朗讀小說,詩歌,甚至單個詞語,用以訓練孩子的大腦,幫助孩子建立快速、準確閱讀詞語模型和閱讀系統。
最後,當好傾聽者,傾聽孩子閱讀。做好一個傾聽者是幫助孩子練習閱讀流暢度的重要條件,你可以先和孩子一起讀一本書,然後再聽孩子自己讀一遍,當孩子遇到困難時,及時給與幫助,鼓勵孩子不斷嘗試。
同事若靜在朋友圈說,演講老師留下了錄製一篇課文的作業,前後錄了三次,女兒都磕磕巴巴的,她有點惱火,想著這麼簡單的事哪需要這麼費勁,決定演示一遍,誰知錄音鍵按下的那一刻,她竟然有些緊張,也磕巴了。還是女兒在一旁提醒幫助,她才順利讀完了課文。你瞧,成人都不能保證自己閱讀一直順利,對孩子難道不應該更寬容嗎?
很多時候我們總根據孩子的表現,想當然的認為孩子愚笨,其實有時候如果仔細深究,就會發現,我們的偏見才是讓孩子逐漸失去自我的罪魁禍首。希望通過這篇文章,能讓你懂得如何去教育一個有閱讀障礙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