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志亮:錢幣教育是數學,財商智商兩相悅

2019-09-17     錢志亮

到底應不應該對孩子進行錢幣教育呢?

有部分父母反對進行這類教育,他們認為讓孩子小小年紀接觸金錢,學習理財,會染一身銅臭,孩子哪裡還有心思學習呢?

所以,雖然父母為孩子買吃買穿,交學費、培訓費,花錢遊樂,買保險等,日常生活中錢幣無處不在,但有的父母不讓孩子知道這一切。

而有的父母認為,小小年紀就讓孩子接觸金錢、消費,會染上好吃懶做、浪費等壞習氣,他們覺得要培養孩子勤儉節約的良好品質,孩子不懂花錢才好呢。

也有父母卻直截了當地教育孩子,有錢如何如何好,放手讓孩子花錢。孩子養成了高消費的習慣,長大了就會想方法設法去賺大錢。

家長們的看法和做法儘管不同,但是,父母已經用自己的言行對孩子進行金錢與消費方面的教育,只是他們的觀念不同,因而教育的方法也就不同。

錢幣教育在父母那裡看來僅僅狹窄為一種消費理財教育,錢幣的數學教育功能被父母忽略了。

一、錢幣能力


錢幣能力是指正確認識錢幣及其規律,並能正確使用錢幣的能力。錢幣能力包括對經濟學概念理解的能力、錢幣認知能力和錢幣應用能力。

其中錢幣認知能力還包括錢幣辨認能力、錢幣面值比較能力、錢幣計算能力和錢幣兌換能力。錢幣應用能力主要是指消費理財能力。

大家更為熟悉的一個關於錢幣能力的概念是財商。財商,最早由美國作家兼企業家羅伯特·T.清崎在《富爸爸窮爸爸》一書提出。

他認為,財商是一個人在財務方面的智力,是理財的智慧,其主要包括兩方面的能力:正確認識金錢及其規律的能力;正確使用金錢的能力。

財商是與智商、情商並列的現代社會能力三大不可或缺的素質。

二、錢幣教育


學前兒童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幾乎每天都要接觸到各種各樣的經濟現象和經濟活動,兒童並不是一張白紙,對於許多事物有他們自己的認識和概念。

例如,「錢」這個概念,儘管幼兒園在課程中沒有正式教過錢的概念,兒童對錢卻並不陌生。

有人對5~6歲兒童對錢的理解進行了研究,研究發現,錢對年幼兒童來說並不是一個不熟悉或者不感興趣的概念。而且兒童對錢這個話題十分感興趣,因為他們在回答時沒有任何猶豫也不需要提示。

對年幼兒童來說,錢的意義主要是功能性的——錢與買各種各樣需要的商品相聯繫,對他們來說,錢很少涉及估價性與評價性(如好壞、精明或愚蠢、乾淨或骯髒)。

數學教學是幼兒園中開展的最主要的教學活動之一。這些教學活動的任務,就是幫助幼兒發展數學思維,並能儘快地掌握該年齡階段所應當掌握的數學概念和與之相關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數學教育蘊藏在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可以藉助許多具體的事物表現出來,金錢系統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一些已開發國家,十分重視兒童開始的理財教育,以致滲透到了有關少年兒童與錢財發生關係的一切環節之中。

在美國,把理財教育稱之為「從3歲開始實現的幸福人生計劃」,以讓孩子學會賺錢、花錢、存錢、與人分享錢財、借錢和讓錢增值為主要內容的理財教育已經融入少年兒童整個教育之中,使孩子生活在一種具有強烈理財意識的環境氛圍之中逐漸形成了善於理財的品質和能力。這就為他們培養造就大批的優秀經濟管理人才提供了雄厚的人力資源基礎。

在國內的幼兒園中,涉及錢幣的教學活動比較少,在角色遊戲中,也只是用雪花片來代替錢幣,需要幾元錢,就拿幾片雪花片。但雪花片並不是真正的錢幣,不能體現金錢系統中的各種數量關係。

其實,金錢系統作為一個完整的體系,蘊涵著許多簡單的數量關係,其中有相當一部分都是幼兒階段所能夠掌握的。

一方面,幼兒對錢幣的認知,建立在其數概念發展的基礎上;另一方面,通過觀察幼兒對錢幣的運算與操作,可以檢驗通幼兒對所涉及的數量關係是否已真正掌握。


三、理財教育分年齡

根據有關專家研究表明,青少年金錢觀的萌芽期是在6歲以前,形成期在6~12歲,發展期是在12~18歲,因此對孩子的理財教育需要有計劃、有節奏地引導和啟發。

西方教育專家認為,對兒童應從3歲開始經濟意識教育,之後,不同年齡孩子接受理財教育的重點都不相同:

3歲時辨認錢幣,認識幣值、紙幣和硬幣;

4歲學會用錢買簡單的用品;

5歲要明白錢是勞動得到的報酬,並正確進行錢貨交換活動;

6歲要能數較大數目的錢,開始學用攢錢器具,培養「自己的錢」的意識;

7歲能觀看商品價格標籤,並和自己的錢比較,確認自己有無購買能力;

8歲懂得在銀行開戶存錢,並想辦法自己掙零花錢;

9歲可制訂簡單的一周開銷計劃,購物時知道比較價格;

10歲懂得每周節約一點錢,以便有大筆開銷時使用;

11歲要知道從電視廣告中發現事實;

12歲能夠制訂並執行兩周開銷計劃,懂得正確使用一般銀行業務中的術語;

13歲至高中畢業這一階段,要嘗試進行股票、債券等投資活動以及商務、打工等賺錢實踐。



四、教學實踐


在幼兒園教學實踐中,「金錢系統」是美國早期兒童數學教育中的一個重要內容。

美國學者認為,一且幼兒形成了「需要多少錢去買一樣東西」的概念時,錢幣認知的內容就應當成為幼兒數學教育中的一部分。教師應當設計相應的教學活動來幫助幼兒學習有關錢幣的知識。

在幼兒園階段,要讓孩子認識錢的來源和用途,識別錢幣和圖案,通過錢幣掌握一些簡單的數學知識和人文知識,通過遊戲的方式懂得交換的簡單道理。

比如通過「錢幣遊戲」,兒童可能會發現有不同面額的錢幣,也會很自然的接受計算總額的目標。

這為他們處理諸如計算、基數、加減法、基本概念、價位以及將口頭數數轉換成書寫數字等數學問題提供了豐富而有意義的情景。培養孩子在觀察、比較、探究以及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養成細心、專心、耐心的品質。在遊戲中學會數數、計數、統計、分類及加減運算。

小學階段,孩子要懂得掙取和用好零花錢,初步認識財、物,懂得交換、購物、學會賺零花錢,學會積蓄和擁有自己的玩具、圖書、文具等財物。

伯蒂和博比(Berti&Bombi,1988)在20世紀80年代末做了一系列比較全面的研究,他們研究了兒童對工作、貨幣、商品和產品等概念的認識,將兒童的經濟認知劃分為幾個階段:


▐ 第一階段

概念的前運算階段(3~6歲),這個階段的兒童缺乏基本的經濟學知識,他們的知識受經驗的局限;這一階段的兒童不認為牛、土地或者房子是可以買賣的,認為只有商店的商品才可以買賣。

他們不理解人們買東西付錢的原因,認為這只是出於習慣,或因為法律,或如果不付錢就要進監獄。他們不知道貨幣的價值也沒有生產的概念。他們認為商店的商品是商店自己製造或者從別的商店買來的,他們幾乎沒有工業和農業產品的概念。

這個水平的概念反映了3~6歲兒童思維的局限性。當面對複雜問題的時候,兒童傾向於自我中心的觀點採擇,在考慮現象時從結果出發而不知道原因。

如他們回答,商店給顧客找零錢是因為這樣顧客才不會把錢花完。兒童並不追問物體(以及商品)的起源,而是認為它們已經存在,因為人們需要它們。


第二階段

概念的直覺水平(6~7歲),兒童開始能夠區分不同種類貨幣的幣值,可以對商品按價值高低排列。開始認識到,在買賣中付錢是一種等價交換而不是一種習慣或者儀式。不過他們還不清楚工作的性質。6歲兒童已經能夠識別幾種他們能直接觀察到的職業,如醫生、警察、司機等。

五 、錢幣能力發展的關鍵期


有研究表明,兒童錢幣認知能力發展的關鍵期在學前階段

學前兒童的錢幣能力主要側重於錢幣辨認能力、錢幣面值比較能力、初步的錢幣應用能力和兌換能力。小學主要側重錢幣兌換能力的培養。

小班到中班階段中,發展得最快的是幼兒的計算能力,發展速度僅次於計算能力的是幼兒關於錢幣辨認的能力,發展較為平緩的是幼兒關於錢幣面值比較的能力。發展最慢的是幼兒關於錢幣兌換的能力。

可見在此階段幼兒發展的關鍵在於其計算能力,在正向的計算尚未被完全掌握的情況下,要快速發展類似於錢幣兌換這樣的逆向計算能力是不現實的。

中班到大班階段,發展最快的是幼兒關於錢幣兌換的能力,兒童從中班開始萌發了等價交換的意識,到了大班,已經有一半的兒童具備了初步的等價交換意識,因為只有在正向計算能力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基礎上,逆向計算能力才有可能快速的發展。

此階段中,幼兒關於錢幣面值比較的能力繼續平緩發展而在前一階段快速發展的基礎上,幼兒關於錢幣辨認的能力和各類計算力的發展有所減慢,大班到小學一年級階段錢幣兌換能力繼續長足發展,且發展速度不斷加快,但其他各項能力的發展仍保持平衡態勢。

錢幣教育最好能從孩子3歲就開始。兒童都喜歡數字,為什麼不能利用錢幣的數字,而且將錢幣教育與日常生活相聯繫,這樣的數學教育和錢幣教育都會更加有效。而且,從認識錢幣的數字開始,到錢幣的辨認,還可以數會於如何合理使用錢幣,養成合理的消費、儲蓄、捐助和理財習慣。

錢幣能力的培養對孩子更好地適應有效銜接有很重要的意義,從知識層面來說,孩子能夠辨認不同面值的人民幣,並能夠對不同面值的人民幣進行大小比較,同一面值的人民幣進行簡單的數量計算,從而將數學教學融入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中。

從情感層面上來說,錢幣能力的培養能夠讓孩子感受到自已學會使用錢幣的快樂,體驗父母掙錢的辛苦,學會感恩父母,並通過合理理財能力的培養,讓孩子養成節儉的良好生活習慣;還可以通過鼓勵孩子儲蓄、捐助的形式,讓孩子學會幫助別人、獻愛心。

另外,錢幣能力的培養,能夠幫助孩子運用數學方法去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比如在超市裡給孩子一定量的錢幣,讓孩子去購買自己需要的東西,孩子需要判斷自己的錢幣是否足夠,怎麼用才是最省錢的方法。

在學前階段對孩子進行錢幣教育,一方面,孩子進入小學之後,對錢幣兌換的知識要求不會感到壓力;另一方面,孩子具有一定的理財能力,可以合理支配自己的零用錢,生活自理能力增強;最後,孩子理解父母掙錢來之不易,孩子會學會感恩父母,增進親子之間的感情。

六、強化訓練


錢幣概念教學

大班錢幣概念教學主要是鞏固孩子對錢幣的辨認、面值比較和計算能力,側重孩子的錢幣兌換能力和理財能力的培養。

錢幣教育可以適當讓孩子認識其他國家的錢幣和中國古代的錢幣。通過識別錢幣和圖案,通過錢幣掌握一些簡單的數學知識和人文知識。通過了解錢幣的來源和用途,學會合理消費和理財。

小班的相關教學活動,可以圍繞錢幣的辨認與面值比較展開,旨在幫助幼兒準確辨認常用人民幣,並能通過自己對父母消費過程的觀察去猜測面值不同的錢幣的大小。

中班的教學活動,可以圍繞錢幣比較和各種不同類型的計算來展開。到了中班,我們不僅要求幼兒依據一定的數學概念去猜測錢幣面值大小,而且要他們懂得其中的道理,這對於計算的掌握也是有幫助的。在中班,我們可以於各種各樣的守恆實驗,其中也應當包括同面值錢幣的比較,從而全面地發展兒的守恆概念。

大班的相關教學活動,可以圍繞十進位制的單位轉換和錢幣的簡單兌物來展開。我們可以讓幼兒自己動手,對一些實物進行十進位的操作,從具體的東西逐步抽象到單位間的十進位制;同樣,我們也可以讓幼兒對實物進行正向、逆向的計算操作,從而幫助他們運用實物去理解兌換。

1張100元=2張50元=5張20元=10張10元=20張5元=100張

1元張50元=5張10元=10張5元=50張1元

1張20元=2張10元=4張5元=20張

1元10元=2張5元=10張1元


角色扮演遊戲

1.模擬商場購物遊戲

在一年級的數學教學中,錢幣的兌換是一個難點,家長可以教孩子認識各種面額的人民幣,在家裡和孩子玩商場購物的遊戲,和孩子輪流做收銀員和顧客,通過些玩具之後,進行付款、找錢等程序,讓孩子認識紙幣。

如我購買一件6元的玩具,剛開始可以付6元錢,讓孩子知道一張5元的紙幣加張1元的紙幣正好可以買到。之後,可以增加難度,付給孩子10元,讓孩子學會錢幣減法。模擬商場購物遊戲還可以訓練孩子的口算和心算能力。

2.小小銀行家

給孩子提供不同面值的紙幣、硬幣,讓孩子做一個「小小銀行家」,家長要求兌換,比如家長拿一張10元的紙幣,要求兌換成1元的硬幣。這樣,讓孩子學會錢幣兌換和計算能力。

作者|錢志亮,北京師範大學名師。86級畢業留校,1994年留學歸國,博士學歷。研究方向為兒童發展問題諮詢、特殊需要兒童教育。微信公眾號:錢志亮工作室(ID:qzlgzs)周一至周五,每天推送一篇原創文章,致力於為家長提供專業、實用的育兒知識和理念。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jc0UR20BJleJMoPMruK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