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個中等城市,珠海不甘心

珠海是珠江注入南海之地,這也是「珠海」名字的由來。

從地理位置就可以看出,珠海的歷史註定和海洋脫不了關係,但這份優勢在以前並沒有讓珠海成就一番大氣候。同為經濟特區,深圳在珠江口東岸,珠海在珠江口西岸,但近40年過去,顯然,東岸風景更好。

攝影/黃昆震

珠海的高欄島寶鏡灣的岩壁上有彎曲的石刻圖文,翻滾的波浪表明,珠海先民在這裡創造出與中原文明、遊牧文明截然不同的文化形態。

圖/視覺中國

先秦時期,廣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牽頭城市,陶瓷貿易就已經開始了,而這時的珠海和澳門就自然成了補給站和避風港,迎來送往東西方的各路商人。

珠海全景。攝影/潘力

唐玄宗時期,伶仃洋周邊海盜猖獗,為了保障海上絲綢之路的安全,唐玄宗派軍隊駐紮在珠海的香山鎮,派軍隊駐紮管轄。這樣的官方關懷,讓這裡的曬鹽業更加興盛。

但朝代更替,這樣的特別照顧並沒有持續。南宋時期,重新劃分了香山鎮區域範圍,而府治也從珠海遷到了今天中山的石歧,珠海由此成為政治上的邊緣之地。

珠海大劇院。攝影/黃昆震

南宋末年,民族英雄文天祥在如今港珠澳大橋跨越的伶仃洋海域,留下千古絕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但宋元海戰,宋帝趙昺的投海和樞密副使張世傑的意外墜海,為宋王朝畫上句號。

伶仃島。攝影/蔡振豐

明朝時,葡萄牙占據澳門,又狡猾地取得了在珠海的高欄島上進行貿易的許可,珠海的主權受到威脅。

清朝末年,兩江總督出面禁煙,在官方對鴉片的嚴厲打擊之下,鴉片船東躲西藏,從廣州黃浦附近移泊伶仃洋海域。現在珠海的淇澳島金星角成為列強鴉片走私、逃脫關稅的據點。

淇澳島抗英神炮手——蔡義的雕像。攝影/管憲

《南京條約》開放五口通商,《馬關條約》掀起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這使得清政府決定自己開通一些商貿繁榮的口岸。而今天珠海香洲區的香埠路一帶,前身正是清政府自己開辦的香洲商埠。在那時,清政府就有意將其打造為「免稅口岸」。

珠海港碼頭。攝影/徐小天

只是好景不長,一場大火燒毀了商埠的廠房和店鋪,同時香洲的商埠也與吉大和山場兩鄉存在利益衝突,1909年開埠的香洲,在繁榮了不到一年就迅速的衰落了。

國民政府執政的時期,珠海所在的香山縣被更名為中山縣。時任中華民國首任內閣總理的唐紹儀,按「無稅港口」的期望,開始唐家灣中山港的建設。這樣強力的官方支持下,珠海地區的廟貌煥然一新,貿易得到極大的振興。

拱北口岸。攝影/梅宇昇

看似抓住了機遇,即將走上巔峰的珠海,卻很快就與它告別了。1934年,中山縣發生兵變,唐紹儀被迫辭職,新的縣政府遷回了石歧,唐家灣從此一蹶不振,中山港的建設也造擱置。

歷史上的珠海,得意過,也失意過。在每次剛剛登台台,就又匆匆落寞離去。近百年之後,珠海又一次得到了千載難逢的好機會。

港珠澳大橋。攝影/潘力

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珠海,成為中國內地唯一與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陸路相連的城市。港珠澳大橋開通之前,香港到珠海陸路需要3個多小時、水路1個多小時。開通之後,珠港陸路通行時間縮短至半個多小時。

港珠澳大橋人工島。攝影/蔡振豐

為了這個機會,珠海已經等待了很長的時間。

自1979年建市到1980年被設為經濟特區,珠海就在努力的積蓄力量。每兩年一屆的中國航展,在珠海舉辦;時速200公里的廣珠高鐵早已在2011通車;格力、魅族、金山、華發的總部都在珠海;暨南大學、澳門大學都在珠海設立了分校。

這一次,珠海已經準備好了。

文丨百萬

圖片來源於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jWNHlmwBvvf6VcSZG21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