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重塑思維,擺脫「認知缺陷」,才能避開禍患

2019-12-08     國學書舍

《道德經》:人生糟糕的根源,都源於「認知缺陷」。

01

《道德經》中有這樣一句話,老子說:

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聖人行不欲之欲,不珍貴難得的貨物,行不言之教,反眾人之過失而行之。所以聖人輔助萬物,按其自身規律發展去變化,而不是輕舉妄動。

任何事物本身都存在著客觀規律,而人的主觀意識在面對客觀事情時總是產生偏頗。而真正的聖人,也就是具備智慧的人,他能夠拋開表象,拋開自己的情緒,按照事物本身的演化去對待,這便是超脫於世俗的思維。

通常情況下,我們面對看似不好的事情就變得非常沮喪,看到一些事情有好的苗頭,就馬上居功自傲,耀武揚威,這都是沒有認知事物本源的愚昧心態。

一件事情的好與壞,其實是在我們的認知之外存在的。

好和壞其實並不是我們所想像的那麼簡單,每一件事物都有好和壞不同的影響,看似好的事情也會有壞的一面,看似壞的事情也會有好的影響。

以世俗的思維很難客觀的看待問題,而人生錯誤的根源,就是在於世俗的「認知偏頗」。

當你不能正確認知問題時,就會受自身主觀情緒的迷惑,背離根本,這個時候自己說所說的話,做的事都是錯的,只會讓人生越來越糟,這就是有的人越活越被動的根源。

處理這一人性弱點最好的應對方式就是三個字:平常心

正所謂「平常心即是道」,平常心說起來簡單,但是真正去做的時候卻很難,我們需要對於自己的思維有一種顛覆性的改變和重塑。

《道德經》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萬事之中福禍相依,如同塞翁失馬一般,好的事情也會存在著壞的狀態,壞的事情也會延伸出好的結果,上天是公平的,樂極生悲,苦儘自然甘來,寶劍鋒從磨礪出,經歷過風雨,梅花自能飄香。

司馬遷曾經在書中寫到:「屈原被放逐之後寫下了《離騷》這一首流傳千古的詩詞;左丘失明之後,寫下了《國語》這一部經典;孫臏被受到懲罰之後,寫下了《孫子兵法》這一部奇書。」

這一些聖賢之人所寫的經典,都是在經歷了苦難之後所鑄成的精華,而司馬遷也是在受到刑罰之後,寫下了《史記》這樣一部流傳千古的經典。

所以,有的時候苦難也未必是一件壞事,因為它能夠逼出一個人的潛在能量。

02

《菜根譚》中有這樣一句國學智慧:

世人以心肯處為樂,卻被樂心引在苦處;達士以心拂處為樂,終為苦心換得樂來。

世俗之人總是把內心的慾望得到滿足當做快樂,然而快樂卻時常被引誘到痛苦中;痛苦的人,卻能以經受不如意的事為快樂,最後用自己的一片苦心,換得真正的快樂。

所以面對人生的是是非非,即便看到外界呈現的好也不過於興奮,看到外界呈現的壞,也沒有過於沮喪,以平常心對待人生的起起伏伏,這便是超脫於世俗的智慧。

諸葛亮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勢利之交難以經遠,士之相知溫不增華,寒不改棄,貫四時而不衰,歷坦險而益固。

就是讓我們用平常心去看待無常事,得意失意皆能寵辱不驚,認知事物的實際狀態,看到事物的不同影響,而不是被事物表象所主導和屈服。

有這樣一個故事,就是將「平常心」徹悟的心態:

孫叔敖曾經是一個隱士,後來被人推薦給了楚莊王,做了宰相,他能夠使楚國上下和睦,國家安寧。

有一天,一個老人關心的問孫叔敖:「高貴的人往往有「三怨」,你知道嗎?」

孫叔敖說:「您說的三怨是什麼呢?」

這個老人就說:「地位高的人別人會嫉妒他,官位高的人君王會討厭他,俸祿優厚的人會招來怨恨。」

孫叔敖說:「我的權威越高,我的內心越是謙虛;官位越大,我的慾望越小;俸祿越高,我對別人的施捨就越多,我用這三種狀態來避免三怨,您覺得可以嗎?」

老人聽了之後笑著離開了。

老人的提點就是告訴孫叔敖: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如果不能拋開表象看本質,就一定會招來禍患

而孫叔敖的應對策略就是以平常心去看待世間的所有事情,即便是看似榮耀的輝煌,也能夠淡然處之以謙遜低調對待。

平常心是面對事情的最好態度,同時也是化解事情另外一番影響的根源,如果不能以平常心去對待,遇到好事就居功自傲,必然會引發好事產生的壞的影響。

比如孫叔敖,如果不能謙虛低調的處事,一定會引來君王的討厭,別人的嫉妒,最後給自己埋下禍端的影子。

所以用道家的思想來看,我們所認為的好未必是好,我們認為的壞也未必是壞,以平常心認知,就是道家中所說的符合大道的「聖人」。

文|國學書舍


看了這一篇章的智慧,您有什麼不一樣的感悟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jWFh7W4BMH2_cNUg4NV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