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國》的創作靈感,是在這個景區被激發的

2019-10-08     大連普蘭店旅遊

張藜的夫人楊阜蘭

初秋是北京一年中最好的季節,有溫暖而不炙熱的陽光,有和煦略帶些花香的清風。一個美好的秋日下午,在北京東四環的一個小區,記者見到了張藜老師的夫人楊阜蘭。

話題從唱紅海內外、張藜夫婦也都極為喜愛的歌曲《我和我的祖國》開始。

《我和我的祖國》是上世紀80年代由秦詠誠和張藜一起創作的歌曲,經著名歌唱家李谷一深情演唱唱響大江南北,成為中國人心中的經典。歌詞把對祖國的愛揉進高山、大海、田野,將聽覺與視覺結合,既接地氣又表達了心聲,真正成為了「人民群眾賴以寄託思緒與情懷的工具」。

寫歌一般是先有詞後譜曲,但《我和我的祖國》正好相反,是一首填詞作品。楊阜蘭說:「《我和我的祖國》的曲子是秦詠誠和老頭(指張藜)在我們家裡改成的。那時候,秦詠誠到北京來培訓,每個星期六都到我們家來和老頭搞創作。有一次,吃晚飯的時候,秦詠誠把他寫的曲子抄給了老頭。老頭一看,發現有兩個音音域太寬了,不適合傳唱,就讓他改成了現在這個版本。」

之後,張藜把這份手寫的曲子放進了兜里,一放就是大半年。楊阜蘭說:「老頭帶著這個曲子去了好多地方,一直沒找到感覺。」張藜還經常把曲子拿出來彈奏,走到哪兒都琢磨。從安徽到福建,從黃山到鼓浪嶼,曲子是爛熟於心了,可詞仍然沒寫出來。有一次在火車上,他一邊抽煙,一邊聚精會神地琢磨這首歌的歌詞,一時沒注意,煙頭落在枕頭上把枕頭引燃了,他卻依然沒有察覺。

張黎(左)與秦詠誠(右)

張黎與秦詠誠的故事

1984年中秋節之前,張藜參加了中國音協和中國作協組織的一次採風活動,隨大家一起來到張家界。到了張家界,晚上睡覺前,他又把曲子拿出來看了幾遍,仍然一個字也沒寫出來。第二天,正是中秋節,早晨起來,張藜一把推開住所的窗戶——緩緩升起的旭日,薄薄晨霧中的巍巍天門山,靜靜流淌的澧水,炊煙裊裊的村莊,一下子都涌到他的眼前。走過許多名山大川,經常被祖國山河的壯麗所感染,卻沒有一次像這一天那樣極度的興奮,「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歌詞一下子脫口而出。憋了大半年的思緒,被張家界的美景一下激活,在不到二十分鐘的時間裡化成了「無論我走到哪裡,都流出一首讚歌。我歌唱每一座高山,我歌唱每一條河,裊裊炊煙,小小村落,路上一道轍……」

《我和我的祖國》曲譜

「老頭回來跟我說,哎呀,張家界那個地方太好了,我一看到那麼美的景色,萬種情緒霎時湧上心頭,又想到故鄉、母親、祖國,歌詞自然就出來了。」楊阜蘭說,歌詞的開頭很重要,張藜之所以一直沒寫出詞來,就是一直沒找到合適的開頭。在看到張家界美景的那一剎那,他想到自己走過的路,儘管曲曲折折,但始終和祖國的命運緊緊相連,歌詞也就水到渠成,一氣呵成。當天晚上,張黎在當地組織的中秋聯誼會上第一次朗誦這首詞。詞一出口,他的眼圈就紅了。

楊阜蘭回憶說:「張藜到過很多地方,在別的地方也不是沒感覺,但是張家界就是不一樣。別樣的感覺讓張藜對自己的創作很滿意。」許多年後的一天,夫婦倆一起等車,張藜對她說:「阜蘭,你聽,連風都在笑,他們都笑出了聲,是在歡迎我。」楊阜蘭有些不明白為什麼風笑出了聲,張藜說:「我寫了這首歌,感覺不管到哪裡,風都會笑著歡迎我。」

楊阜蘭說:「《我和我的祖國》抒發的是張藜的真感情,他一生艱難坎坷,但對祖國的感情始終沒有動搖過,正是對祖國始終不渝的愛,促成了他寫出這首歌。」說起當前這首歌的火爆,楊阜蘭說,這首歌不僅僅是張藜的歌,也不僅僅是張家界的歌,而是屬於人民屬於祖國的歌。

30多年來,《我和我的祖國》被億萬人傳唱,成為億萬中國人最炙熱的讚歌。

楊阜蘭說,張家界對於張藜有特別的意義,那是個讓全世界都嚮往的美麗的地方,希望張家界的事業跟張家界的美景一樣絢麗。(張明濤、高慧)

昔日的張家界

35年前,張家界的美景激發出張藜無盡的愛國之情,《我和我的祖國》歌詞在這裡誕生。
35年間,張家界從山區小城發展成國內外知名的旅遊勝地,張家界人民帶著濃濃的愛國之情努力奮鬥。35年後,《我和我的祖國》一次又一次在這片熱土唱響,唱出張家界人民代代相傳的愛國熱情。

如何關注

發送給朋友】或者【朋友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jVFtrG0BMH2_cNUgrry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