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仙權謀同演,瑤池鳳闕並存:大漢建章宮往事

2019-11-20   考古軍中馬前卒

歌響聞長樂,
鐘聲徹建章。

——【南北朝】庾信:《登州中新閣詩》

庾信的詩中引用了兩座長安宮殿之名:長樂宮、建章宮。在前面的幾篇當中,我們先後介紹了西漢長安城從初創到修建城牆的歷程。這次就圍繞著這座建章宮來談。

漢長安城平面圖

在長安城平面圖上,我們可以看到建章宮的位置,跟其他的宮室都有明顯不同,那就是這座宮居然位於城外。為何如此?還得從漢武帝中年的轉變說起。

與秦始皇一樣,漢武帝在青壯年時期銳意進取,也的確做出了非常宏大的事業。但是隨著年齡漸增,身體的狀態逐漸走下坡路,對死亡的畏懼也就一日多於一日。受到當時普遍流行的神仙思想的影響,漢武帝也開始跟秦始皇一樣求仙,希望長生不老,帝業永存。在這個過程中,他上了不少當,善於忽悠的方士在他這裡撈取名利,但是並沒有為他求來神仙,這不是本篇要說的重點,所以不再展開。

在漢武帝的求仙舉措當中,有一個重要的基建工程——柏梁台。柏梁台位於未央宮附近,《史記》記載:其後則又作柏梁、銅柱,承露仙人掌之屬矣。柏梁台很高,上面矗立著銅鑄的仙人承露盤。方士們說「仙人好樓居」,神仙們喜歡在高聳的建築物上停留,所以漢武帝要修高台子,希望能夠吸引仙人降臨。據說他還聚集群臣,一人一句,作了一首《柏梁台詩》。

當然我們知道,世上沒神仙,全是無用功。到了漢武帝太初元年,柏梁台還被一場大火給燒毀了。這件事兒對漢武帝的內心打擊不可謂不小。原本求仙已經不順,如今連這奉獻給神仙的高台都毀了。一時間,漢武帝陷入到了消沉抑鬱。此時,有一個來自南方的粵巫給漢武帝帶來了新的希望,他說:粵俗,有火災,即復起大屋以厭勝之。意思是說,在我們老家,發生火災,就馬上蓋一個大房子,才能驅邪避禍。

漢武帝缺錢嗎?不缺。不就是蓋點大房子嘛,只要能繼續自己的求仙之夢就行。而再看看漢長安城,此時的漢長城內部已經建設完成,沒有多大空地了。怎麼辦?自然而然,城外的空地就會被考慮。城北地方太窄,城東、城南又有不少民居。城西原本就是園囿,剛好拿來用用。於是,建章宮的建設就此開始。

建章宮想像圖

建設完成後的建章宮,用一個詞來描述,就是豪華。它的主體建築包括前殿、鳳闕、太液池以及其他大大小小的宮殿十餘處。另外,由於它位於城外,為了方便這裡與未央宮之間的來往,還在兩宮之間修建了跨越城牆的閣道,可謂那個時代最大規模的「過街天橋」了!建章宮的正門名為閶闔門,又稱璧門,史書記載,它高達二十五丈。換算成現在的高度,竟有58米,真是巍峨壯觀。

兩千多年後,考古學家在建章宮遺址開展調查發掘,找到了鳳闕遺址,史書記載鳳闕頂部原先有巨大的銅鳳,還可以隨風轉動,今天當然已經不存。但是,至今保存在地面以上的部分還高達11米,可以想見它在古代的壯麗。建章宮前殿遺址長320米,寬200米,僅次於未央宮前殿的規模。在漢武帝的後半生,長期居住在建章宮裡,前殿也就自然成為西漢王朝的實際政治中心。

建章宮遺址

最值得一提的是位於建章宮北部的太液池,它不是自然湖泊,而是人工開鑿的。在神話傳說中,西方有西王母的瑤池,東方海外也有蓬萊仙山,山上的仙人手裡有不死之藥。這個太液池可謂二者之融合。《史記》記載:

其北治大池,漸台高二十餘丈,名曰太液池,中有蓬萊、方丈、瀛洲、壺梁,象海中神山龜魚之屬。

太液池裡有一座高二十丈的台子,裡面還有湖心島,分別象徵著蓬萊、瀛洲、方丈三座海外仙山。可以說,漢武帝傾力打造了一處人間仙境式。希望藉此引來神仙,滿足自己不斷膨脹的長生之欲。

建章宮遺址出土花紋磚拓片


無論瑤池還是鳳闕,都沒有幫助漢武帝實現夢想,他還是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老。另一個困擾他的問題,一點不亞於死亡,那就是繼承人。

我們知道,漢武帝的第二任皇后是衛子夫,衛子夫的弟弟衛青是大將軍,衛青的外甥霍去病是驃騎將軍,衛霍北擊匈奴,在外立功。而衛子夫能歌善舞,在內得寵。毫無疑問,衛子夫所生的兒子,也就是漢武帝的嫡長子劉據,從小就被立為太子。

漢武帝一開始還是很喜歡劉據的,給他請了很多老師,大力培養。但是劉據長大以後,跟漢武帝的想法並不合拍,這讓漢武帝比較不舒服。更為不利的是,衛子夫逐漸年老色衰,失去了漢武帝的寵愛。劉據自己成為「奔四」的人了,而老爹卻還沒有要蹬腿的徵兆,心裡也難免著急。父子倆的嫌隙是越來越深。後來,衛青病逝,太子的另一個靠山也沒了。

最後,終於爆發了巫蠱之禍。簡而言之,漢武帝老年疑神疑鬼,總覺得有人要用巫術害他。征和二年(前92年),漢武帝在關中以北的甘泉宮休養時,有個叫江充的人聲稱在太子住的地方也發現了小木人,意圖謀害漢武帝。此時,太子無法跑到甘泉宮去向漢武帝辯解,急切之下,為了自保殺掉江充,漢武帝誤以為太子果真謀反。一來二去,由於消息不通,父子倆刀兵相向。

漢武帝也不養病了,連忙趕回長安,但是此時城內被太子控制,於是漢武帝依舊停留在建章宮,在這裡,他發布命令調兵遣將,讓丞相劉屈氂率軍進攻太子。其結果是,太子戰敗逃跑,最終自殺身亡。皇后衛子夫被收回印綬,也自殺。漢武帝在豪華的建章宮裡深刻體驗到了什麼是眾叛親離、骨肉相殘。

時間又過去了五十年,西漢已被王莽的新朝所取代,而新朝也走向毀滅。在最後的時刻,長安城被起義軍攻陷,王莽在隨從的掩護下逃到建章宮太液池裡的漸台之上,跟隨他的還有一千來人,這些人在漸台上負隅頑抗,直至被消滅,而王莽也在這裡走向了人生的終點。

諸郎不解風塵惡,爭指紅門入建章」,建章宮雖好,而不可久憑。無論漢武帝還是王莽,都無法戰勝自然規律,更無法克制內心的猜疑和私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