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泉州灣的入海口,靜臥著一座風情漁村——蟳埔村。
泉州蟳埔村是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刺桐港」的所在地,擁有許多珍貴獨特的歷史文化遺址,如蚵殼厝、順濟宮、真武廟等。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這裡居住的人們是古代阿拉伯人後裔。雖經歷代與當地漢族通婚,但中亞的遺風尚存,主要表現在蚝殼房和蟳埔女的頭飾上。
蚵殼厝,是閩南泉州地區一種傳統特色建築。即用蚵殼建造的房屋(閩南語中,厝乃房屋之意,蚵就是海蠣)。當地人拾蚵殼拌海泥築屋而居,建起一座座的蚵殼厝,是我國東南沿海具有特色的貝飾古民居,其建築的巧妙與精湛,是東南沿海甚至在內地都是絕無僅有的一種建築形式,構成了閩南沿海古民居的一道獨特的自然景觀。
蚝殼厝的牆體由這種灰白色的大蚝殼砌成,看過去猶如片片魚鱗。使用蚝殼建成的房子堅實耐用,而且冬暖夏涼,因而有著「千年磚,萬年蚝」的美譽。
建造蚵殼厝要先用碎石、泥沙砌好40厘米厚的牆體,再砌上一層海蠣殼。大面積的灰白色蚵殼與閩南特色紅磚古厝相映成趣,構成一幅幅極富美感的圖案。蚵殼厝不僅冬暖夏涼,還能抵擋海風的侵蝕,屹立千年不倒。
蚵殼厝自明末清初從形成、發展到衰落,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蚵殼厝建築有濃厚的民俗氣息、豐富的美學、工藝學知識;也是古代泉州對外貿易的產物,見證著泉州"海上絲綢之路"的輝煌歷史。
改革開放後,當地群眾漸漸富裕了,一幢幢小樓取代了矮小破舊的蚝殼厝,不少年久失修的蚝殼厝面臨坍塌。目前,蟳埔村的蚝殼厝現存100多間,已被列為泉州市文物保護單位,當地政府也在不斷探索保護蚝殼厝的良策。
蟳埔村除了蚝殼厝出名之外,蟳埔女人頭上的花頭飾也是一大亮點。蟳埔女與湄洲女、惠安女一道並稱為福建三大漁女,這三大漁女都有比較特殊的髮飾,而其中又以蟳埔女的髮飾最為艷麗搶眼。
從孩提起,蟳埔女就把頭髮留長,成年後將秀髮盤於腦後,梳成圓髻,然後再穿上一支「骨髻」,另用應季的小朵鮮花茉莉、素馨等紮成整齊的花環,少則一二環,多則四五環,圈戴在腦後,俗稱為「簪花圍」,爭奇鬥豔。蟳埔女的骨笄保留了古代「骨針安發」的本意,系全國獨有的「活化石」。
花環上的小花蕾多用淡雅的含笑、白玉蘭、柚子花,一般要圍上三四圈,隨後插上鮮艷的粗康花、素馨花或者絹花。戴在頭上,就像是頂著一座春意盎然的「小花園」。
她們的頭飾十分繁複,腳下卻簡單得不能再簡單。夏天不是踩著一雙人字拖,就是打赤腳,漁女的質樸本色顯露無疑。
蟳埔女要撫養子女,孝敬公婆,洗衣做飯,是家庭的主心骨。當潮水退落,不論春夏秋冬,她們還要身背魚簍,捲起褲筒,赤著雙腳走在「蚵株」間,敲「蚵」挑擔。隔天,天蒙蒙亮時她們就要起床,挑著一擔擔魚蝦到泉州各個市場擺攤賣海鮮,個個善於經營、勤勞肯干。
蟳埔女信仰海上女神媽祖,每年農曆三月初九日的「媽祖巡香」祭祀儀式成為一個盛大的民俗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