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心插柳柳成蔭-國產89式122毫米履帶式自行火箭炮

2019-05-23   水井土城

在戰爭爆發後的一個陰鬱早晨,根據上級通報部隊需對敵軍暴露的集結地進行火力奇襲。隨著命令的下達,十幾輛安裝著火箭炮的履帶式裝甲車從隱蔽地域開出迅速進入發射陣地,巨大的火箭炮發射架隨著目標諸元的裝訂不斷的旋轉、升降以調節發射方位。突然,陣地上煙霧瀰漫、轟鳴不斷,一發發火箭彈在瞄準完成後呼嘯而出,40發火箭彈在半分鐘不到的時間就傾瀉完畢。緊接著,完成發射的車輛並沒有快速撤離,而是將車體前部方形儲存箱內的另外40發火箭彈快速裝填到發射架上,不到3分鐘,陣地上第二次響起了震耳欲聾的轟鳴聲。。。這是一次想像中的火箭炮實際作戰過程,主角就是當年中國的炮兵支援利器--PHZ89式122毫米履帶式火箭炮(以下稱89式自行火箭炮)。

前輩-81式122毫米輪式自行火箭炮

20世紀70年代,中國從其他國家搞到了一批蘇制BM-21「冰雹」火箭炮。當年就是這種機動優秀、威力強大,火力兇猛的火箭炮在珍寶島衝突中突襲了我軍邊防部隊還造成了嚴重損失。對於這種性能出眾的武器中國軍工部門當然不會袖手旁觀,獲得樣車後馬上著手測繪仿製工作。經過多年攻關,以陝汽250越野汽車為底盤,研製了第一種國產122毫米火箭炮--81式122毫米40管輪式自行火箭炮。

81式火箭炮的性能和BM-21基本相同,戰鬥全重15噸,最大公路時速70千米,使用殺傷爆破彈的最大射程20千米,40管定向發射器可在20秒內發射完畢,1分鐘時間就可完成戰鬥與行軍狀態的轉換。該炮是國內軍師級的炮兵支援主力,一個火箭炮營(18門)短時間內能打出720枚火箭彈相當於50噸的彈藥,以猛烈的火力壓制並消滅敵有生力量。目前這款經典裝備經過歷次改進仍在解放軍中服役。

在2018年出現的海軍陸戰隊81式自行火箭炮

軍工部門的野望

81式自行火箭炮的成功研製,激發了科研人員的信心。當時正值改革開放轉型期,國內的軍工部門為了適應新形勢,計劃在原來81式自行火箭炮的基礎上研製一款專門用於出口的新式自行火箭炮。科研人員在武器系統部分仍選用成熟的122毫米火箭彈和40管發射架,行動部分通過比較選擇採用了少見的履帶式底盤,由於當時經費緊張,科研單位自籌資金造出了1輛122毫米履帶式火箭炮的樣車,並且創造性的在車體前部加裝了一個具備自動裝彈功能的儲彈箱。因為各分系統均屬成熟配套產品,因此樣車的進展工作很快,到1981年11月該產品被正式選定為外貿項目,並準備進行下一步的開發工作。

成熟的武器系統

122毫米的火箭彈和配套的40管定向發射器的使用原理和製造都不複雜,火箭彈發射器不用承擔太高的膛壓,製造工藝簡單,發射器內有一個閉鎖擋彈裝置用來固定裝填好的火箭彈,防止車輛機動或者發射架射角過高時火箭彈脫落。發射器以10X4的排列方式組成一個長方形的發射架,發射架安裝在車體後部可旋轉的基座上,操作人員通過電機或者手動控制基座的旋轉和高低調節。

火箭彈依靠尾部的摺疊尾翼和初始的自旋來穩定方向,因此精度較低,這也是為什麼需要密集發射的原因。122毫米火箭彈的彈藥主要為殺傷爆破彈,後期又增加了末敏彈、子母彈、布雷彈等多個彈種,射程也從最早的20千米增長到後來的40千米。隨著後期的改進122毫米火箭彈在採用衛星/慣性制導和末端修正技術後,命中精度逐步提升,根據現有外貿產品的參數推算,國產122毫米火箭彈40千米上的CEP精度已經小於30米,具備了精確打擊點目標的能力。

外貿版122毫米火箭彈的基本數據

122毫米火箭彈發射時還有一些有趣的地方,比如火箭彈不會同時發射只一發發點火,這是為了避免同時發射造成過大的衝擊力影響車輛穩定性,也防止火箭彈在飛行時互相干擾。另外發射架在火箭彈發射時並不會按照排列順序點火,這是為了避免發射架被長時間尾焰烘烤所採取的措施。

火箭彈的發射順序

底盤的選擇

在底盤的選擇上,研製人員大膽採用了履帶式的方案。相比輪式底盤,履帶的越野能力、地形適應能力、裝甲防護性均好於前者,恰好當年某廠為研製83式自行榴彈炮開發了國內第一種中型履帶通用底盤,於是順手將代號為WZ-321的通用底盤作為了自行火箭炮的行走機構。改進後的底盤動力前置,使用520馬力的水冷柴油發動機,每側擁有6個負重輪、1個前置主動輪、1個誘導輪和3個拖帶輪,這種底盤的外形特點是第一二對和三四對負重輪的間隔較遠。行走系統採用扭杆彈簧加液氣組合的懸掛技術,增強了車輛應對複雜路面的行駛能力,在當時來說是一種比較新穎的技術。

在80年代就研製成功的WZ321通用底盤在以相對合適的性能換來了成本降低、維修保養統一的優勢,這種超前意識換來的是當年以其底盤為基礎開發的多種裝甲戰鬥車輛,如83式自行榴彈炮、89式自行反坦克炮、GSL111火箭掃雷車,出口國外的PLZ45自行火炮的底盤也是在WZ321的基礎上改進而來。通用底盤的研發對國內裝甲戰鬥車輛的生產和後期維護有著積極意義,整體水平也高於當時美國以M113為基礎打造的各種變形車,WZ321的成功為國產裝甲戰鬥車輛打開新思路,目前國產第二代履帶式通用底盤已經研製成功並作為多款裝備的底盤在軍中服役。

89式自行反坦克炮

獨具特色的存儲/裝填機構

火箭炮最大的問題是再裝填效率低。不像身管火炮的炮彈,火箭彈飛行依靠自身動力,所以自帶燃料的彈體整體修長,89式自行火箭炮的火箭彈口徑只有122毫米但彈體長達3米,重60-70公斤,每次裝填都需要2-3個人從火箭發射架的尾部將火箭彈「塞」進去,過程緩慢、效率低下。考慮到這個問題,89式自行火箭炮在研製初期就設計了這個集運輸/存儲為一體的自動裝彈機。

人力裝填效率低下

自動裝彈機位於車體前部的方形裝甲箱內,整體呈前高後低的狀態,裝填時發射架向後旋轉尾部向前並調整至水平狀態,自動裝彈機調整至水平狀態後通過計算機控制將火箭彈對準發射架的各定向發射器,最後推彈機一次將40發火箭彈整體推進到位,為提高裝填可靠性,裝彈機上還加裝了傳感器以確認火箭彈是否裝填到位。有了自動裝彈機,火箭炮能在第一輪發射完畢後於3分鐘完成再次裝填並發射,短時間內將火力打擊效率提高了一倍,這種自動裝填機構結構簡單、動作可靠在世界上屬首次研製,也是89式自行火箭炮的最大特點。自動裝彈機的成功開發,也給外貿產品帶來了突破,採用了自動裝填技術的90式122毫米輪式自行火箭炮成功出口到印尼、秘魯等多個國家。

90式自行火箭炮

先進的火控系統

作為外貿產品,科研人員在沒有成本掣肘的89式自行火箭炮上採用了當時先進的火控系統,成了國內第一種可實現自動校正、自動瞄準的自行火箭炮,同時這種火箭炮也是國內第一種具備數字化作戰能力的新一代自行火炮。在火控系統的輔助下火箭炮可以將指揮車發來的目標諸元快速裝訂,並根據自身實際方位實施修正,隨後調整發射架的角度和方向進行自動瞄準,當得到發射命令後,火箭彈即可快速發射飛向目標。相較於傳統的作戰流程,使用了數字化作戰系統的89式自行火箭炮火力反應速度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尤其研製時間還處在80年代初期,整體思路具有相當的前瞻性,也為後來中國炮兵的數字化轉型指明了方向。

除了數字化火控系統外,89式火箭炮還在車中配備了包括計算機在內的多種電子儀器,用於控制車外的各種機械設備保證整車具備完整的自動化能力。在使用中,火箭炮發射架的方位調節、火箭彈的再裝填,都可以通過車內的操作完成,減輕了車組乘員的工作壓力,同時該系統具備一定的故障檢測功能,乘員可以在提示下快速排除設備或系統故障,恢復整車作戰能力。

來自國內的驚喜

1986年5月,國內準備國慶40周年的籌備工作,當時的總參謀部與國防科工委為受閱裝備召開了一個研討會。在會議中,這款本打算用於賺取外匯的自行火箭炮,被選中為國慶受閱裝備,同時其思路獨特、設計可靠和技術先進再加上與現役自行榴彈炮底盤通用,方便了維護和保養,因此提出「轉正」的意見,即不再用於外貿出口,轉而裝備解放軍自用。很快,「轉正」的批示下達,履帶式自行火箭炮還未研製成功就轉為國內裝備,給了研製人員一個大大的「驚喜」。

列為國內裝備後,自行火箭炮的研製進度加快,並根據炮兵提供的需求調整了相應的戰技性能指標。1987年2月,調整後的首輛原型車下線,隨後進行了大量試驗,完成了基礎性能測試。1987年11月,2輛達到戰技指標的樣車下線,次年5月交付部隊進行設計和定型試驗。1990年2月,自行火箭炮被批准命名為PHZ89式122毫米履帶式火箭炮,隨後正式交付部隊使用。

遲到的首次亮相

89式自行火箭炮在設計定型階段,就參與了正常的閱兵訓練,本來計劃在40周年的國慶閱兵活動中亮相,但由於種種原因活動取消,89式自行火箭炮也就失去了公開展示的大好機會。作為新一代自行火炮的先進代表,89式自行火箭炮一直是重點部隊的拳頭武器,雖然不少人曾有耳聞,不過在那個缺乏信息交流的年代裡,想一窺其真容並非易事。

轉機出現在國慶50周年的閱兵慶典,隨著車輛方隊的開進,緊隨自行加榴炮方隊後是一個熟悉的身影。伴隨著解說員的介紹,這批具有「自攜彈藥、火力密集、彈藥裝填和發射速度快」等優點的「履帶式自行火箭炮」緩緩駛過天安門廣場,車體上巨大的發射架和自動裝彈機清晰可見。至此,這個1980年展開研製,1986年轉為自用,1990設計定型的PHZ89履帶式自行火箭炮終於在1999年以公開的面貌展現在大眾面前。

光輝和落幕

89式自動火箭炮性能優異,技術可靠很快獲得了訂購,各重型機械化部隊均裝備了這款火箭炮。戰鬥時,89式自行火箭炮憑藉履帶式底盤可以伴隨裝甲部隊行進,執行火力壓制/殲滅任務,重點打擊暴露在外人員、車輛等無防護目標,數字化火控系統既能以營/連為單位集中射擊,也可以單車獨立作戰,通用底盤的設計也減輕了日常後勤維護保養的工作量。軍改前某王牌集團軍機械化師,是第一個接收該裝備的單位,89式自行火箭炮的地位可見一斑。不過,89式自行火箭炮同樣也有缺點,成本高,維護和保養相對輪式火箭炮繁瑣複雜,底盤可靠性一般,改進潛力不大,尤其是以新型通用底盤為基礎開發的新一代自行火箭炮使用了更高效的集存儲/發射於一體的模塊式發射架後,89式自行火箭炮引以為傲的自動裝彈優勢蕩然無存,曾經光輝無比的PHZ89走向落幕。

PHZ10履帶式火箭炮,使用模塊化發射架

隨著我軍新一代自行火箭炮裝備部隊,89式自行火箭炮將逐漸從軍中退役,「老兵不死,只是慢慢凋零」最後筆者將基本性能再複述一遍,以緬懷這位「意外」出生卻意氣風發,開創新時代的老兵。

名稱:PHZ89式122毫米履帶式火箭炮

乘員:5人(駕駛員、炮長、預備炮手、瞄準手、高射機槍手)

長寬高(米):7.180X3.145X3.29(至發射架頂部)

戰鬥全重:33-35噸

發動機:520馬力水冷柴油機

單位功率:15.5馬力/噸

單位壓力:77.3千帕

戰鬥/行軍轉換時間:小於3分鐘

底盤:WZ321(JD2532)中型通用底盤

最大公路時速:55公里

平均速度:碎石路 45公里/小時 起伏路 28公里/小時

最大行程:不少於450公里

發射器:40管

高低射界:0°~55°

方向射界:向左102°,向右70°

射速:40枚/20秒

輔助武器:1挺12.7毫米高平兩用機槍

存儲/裝彈:發射架40發+40發備彈

再裝填時間:小於3分半鐘

彈藥:122毫米系列火箭彈,最大射程40千米,最小射程小於10千米,重量60-70公斤,彈種:殺傷爆破彈、燃燒彈、末敏彈、反裝甲子母彈、反坦克布雷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