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經濟騰飛之路

2019-06-23     治國評論天下

東亞科技強國日本經濟騰飛之路

雖然中國現在的經濟規模已經超過日本,但是人均收入還明顯低於日本,這其實就是中國科技水平還低於日本,日本依然是東亞地區科技最先進國家,即世界第二科技大國。近38萬平方千米的島國日本與中國隔海相望,文字和文化與中國類似,自稱單一民族國家,這與韓國類似,這是與號稱多民族的中國的最大差異。

根據世界歷史統計資料。改革開放十幾年後的1885年的日本人均名義GNP(國民生產總值)10.43美元(當年的美元價值衡量的名義GNP,下同),實際人均GNP相當於1936年的39.37%。1885年人口為3854萬,這對於當時的農業生產力以及日本土地資源來說,人口已經顯得有些多了。人口數量大約相當於同期中國的十分之一,與當時的英國或法國人口數量比較類似,這為日本此後逐漸發展成類似英法的強國奠定了人口數量基礎。此後十年,日本人口增長不足9%,年均增長0.87%,人口增速不算快。

從1886年到1895年這十年間,日本經濟也獲得較快發展,比如人均實際GNP增長40.5%,年均約增長3.46%,同期美國年均增長1.84%,這顯示了日本改革開放的成果,也是日本後發優勢的體現。經濟獲得快速發展的日本,軍事實力也獲得大發展,這帶來了甲午戰爭日本的勝利。

從1896年到1905年這十年間,人均實際GNP增長2.44%,年均約增長0.24%,毫無疑問這是經濟停滯的10年。值得日本安慰的是,這十年日本人口增長12%(1905年人口為4704萬),年均1.14%,比上一個十年周期快了一些,這促使日本經濟總量增速明顯提高,達到年均約增長1.38%。1905年人均名義GNP約32.7美元。經濟增速明顯放慢的原因,可能與日俄戰爭有關,比如1904年人均實際GNP增速為負5.3%,這可是大幅度的經濟負增長。

從1906年到1915年這十年間,人均實際GNP增長10.78%,年均約增長1.03%,雖然經濟增速依然較慢(同期美國年均約增長負0.8%,這也是美國經濟停滯的十年,此時一戰剛剛爆發,美國還沒有出現戰時繁榮情景),但已經比上一個十年快了。這十年日本人口增長13.7%,比上一個十年周期又快了一些,年均1.3%。1915年人均名義GNP約46.53美元。

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從1916年到1919年這4年間(1915年經濟就已經快速增長了),人均實際GNP增長29.78%,年均增長近6.7%,這可是當時的超高經濟增速,戰爭帶來的繁榮現象(同期美國年均約增長4%,不僅擺脫負增長局面,而且也出現戰爭繁榮現象)。1919年人均名義GNP約142.86美元,名義美元GNP大幅度增長。此時,人均實際GNP已經相當於1936年的81.48%了。

一戰時期日本經濟的超負荷運行,意味著隨後的經濟停滯,比如,1920年人均實際GNP負增長。從1920年到1932年這13年,人均實際GNP約增長2.4%,年均約0.18%,這是極為緩慢的增速。人口增長19.8%,年均1.4%,在當時屬於較快水平,這促使日本年經濟增速提高到1.58%。1932年人均名義GNP下降到55.15美元。如此緩慢的經濟增長可能與1923年9月的關東大地震有關,當年人均名義GNP下降了5.8%。也與經濟周期的波動有關,畢竟一戰時期大發展了,該慢了。

從1933年開始,日本經濟恢復元氣,進入較快發展時期。1933年到1938年這6年時間,人均實際GNP增長45.8%,年均約增長6.5%,算是當時的超高速發展了。比如,1934增長9.3%,這應該與日本占據中國東北地區,獲得東北地區的市場和資源有關。1937年增長18.3,這個速度是極為罕見的,這可能與日本占領中國華北的平津地區和華東的上海等地區有關(占領這些地方,導致日本控制的市場與資源增多,提高了日本經濟發展潛力),以及戰爭初步運行的經濟刺激有關,戰爭時期經濟往往處於超負荷運行,在境外發動的戰爭,自然會促使本土生產水平大增。1938年日本人均名義GNP恢復到107.19美元。

從1939年到1945年這7年時間,讓日本人真正體味到什麼是戰爭了,人口約增長1.67%,年均約增長0.24%,這是1885年以來未曾出現過的人口低速增長狀況。戰爭帶來的人口死亡和青壯年男性的離家帶來的低生育率是人口低速增長的原因。事實上,從1937年侵華戰爭開始,日本人口增速就開始明顯下降了,前期,主要是青壯年男性的離家導致生育率下降所致。珍珠港事變前,美國對日本的經濟制裁,導致1939年人均實際GNP約增長0.3%,1940年下降6.7。如此經濟狀況讓日本孤注一擲,偷襲珍珠港,然後占據東南亞。這帶來了1941年約2.1%的人均實際GNP增長,1942年經濟又開始惡化,人均實際GNP約增長0.3%,此後,日本戰爭局面的惡化,美國空襲日本本土的頻率逐漸增大,日本人均實際GNP下降幅度越來越大,1943年負增長1.6%,1944年負增長4%(人均實際GNP相當於1936年的110.13%),1945年負增長幅度可能在50%附近。從經濟狀況,可以感覺到日本走向戰敗局面是很正常的。我們如果看看美國同期經濟增長情況,我們就可以感覺到,什麼叫真正的戰爭繁榮(1941年美國人均生產能力增長16.6%,1942年為17.6%,1943年為15.4%)。對決時期,美國生產能力在快速增長,日本生產能力在迅速下降,日本走向戰敗是自然而然的。

1946年是戰後的恢復時期,生產能力應該高於或不低於1945年,此時人均實際GNP相當於1936年的60.28%。最大亮點是人口增長了5%,主要是曾經移民到中國和朝鮮的人口被送回去了,以及青壯年男性的回家帶來生育率的大幅度提高。此後,日本人口與經濟高速發展。1947年人口增長2.23%、1948年是2.6%、1949年是2.26%、1950年是2.83%,這樣的人口增速比解放後的中國還要快。不過同期的經濟增長就更為迅速了,比如人均實際GNP增速,1948年達到9.8%,加上人口增速,實際經濟增速在二位數之上。1951年人均實際GNP增速為11.1%,加上同年1.785%的人口增速,實際經濟增速達到12.885.%。1951年的人均實際GNP恢復到相當於1936的84.25%。和平建設6年時間了,雖然經濟高速發展,但依然還沒有恢復到戰前的生產效率水平(由於人口數量的增加,日本經濟總量這一年應該是基本恢復到戰前規模,日本人均生產效率大致在3年後的1954年恢復到戰前水平,也就是說,日本折騰了18年的時間,日本發動的一系列戰爭帶來了日本18年時間的經濟停滯),可見,戰爭對日本破壞的嚴重程度,讓日本人真正體會到了戰爭是什麼。

以下日本數據來源於日本內閤府,也不再使用GNP了,開始使用GDP。1952年日本人均名義GDP為200美元,人口增速開始逐漸放慢,到1957年人口增速下降到0.949%,此後幾年維持在類似水平。從1953年到1973年這21年,日本經濟處於騰飛狀態,人均實際GDP約增長323.96%,年均增速超過7.1%,其中1960年高達12%(這是戰後人均實際GDP年增速最大的一年)。高儲蓄率帶來的高投資率以及日本的後發優勢帶來了本階段的經濟騰飛局面。如此長的周期,如此快的經濟增速,這在其他國家是罕見的,韓國似乎有類似經濟騰飛局面。1973年人均名義GDP為3822美元,人口為10865萬,人口約增長25.7%,年均約增長1.2%,相當於現在中國人口增速的2倍多,成為上億人口大國。

戰後嬰兒潮嬰兒成年以後,成為生育主力軍,帶來了一次小的嬰兒潮,以1973年為中心,前後各幾年,人口增速還可以,此後,從1980年的0.805%,逐年下降到1990年的0.333%。1974年到1990年這17年時間,人口約增長了13.6%,年均約0.75%,雖然已經很慢了,依然比現在中國人口增速快。這17年時間,人均實際GDP約增長78.8%,年均約3.5%,還算不錯,此期間美國人均實際GDP年增長約2%,明顯比日本慢。當然本期的最大亮點是日本人均名義GDP大爆發,1990年達到24738美元,成為一流已開發國家(美國1990年為23901美元)。

1991年到2004年,人口增速依然具有下降趨勢,從1991年的0.354%,到2004年的0.078%,十四年人口約增長了3.48%,年均約增長0.025%,幾乎是接近於零的增速了,考慮到日本人均壽命的增長因素帶來的人口增長現象,日本此時的人口發展已經處於萎縮狀態,人口增長已經處於不可持續狀態。韓國與我國香港、台灣等地區也在步日本後塵,人口年齡結構趨向萎縮狀態。這十四年人均實際GDP約增長13.24%,年均約0.89%,增速明顯下降了,並且明顯低於同期美國每年近2.1%的經濟增速。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日本經濟停滯時期,這其實也是人口的緩慢增長,伴隨著經濟的緩慢增長,二者是存在一定關係的。人口的緩慢增長,意味著日本的高度老齡化,隱含著勞動力的負增長,這自然是日本人均實際GDP增速明顯低於同期美國經濟增速的主要原因。

2005年到2013年這9年時間,日本人口增速進一步下降,以負增長為主,人口下降了0.3%。這種局面似乎將長期維持,加大鼓勵日本婦女生育的政策也難以改變這種局面。人均實際GDP約增長5.9%,年均約0.65%,比上一個周期的人均經濟增速還要慢。同期美國年均增速是0.652%,與日本經濟增長速度很接近了,這是值得日本安慰的對比。當然,這個階段經濟增速下降的主要原因是2008年開始的美國金融危機的影響所致。近兩年日本人均實際GDP保持著年增長1.7%的增速,這個人均經濟增速與同期科技發展所應該對應的人均實際GDP增速水平是類似的,與美國同期人均GDP增速是類似的,自然是讓日本人滿意的,前景似乎也因此而不再暗淡了。由於日元貶值,日本人均匯率GDP從2012年的46552美元下降到2013年的38468美元,美國2013年是53001美元,二者人均名義GDP差異程度與人均實際GDP差異程度差不多。

2013年人均實際GDP相當於1952年的9.0959倍,這是日本61年時間人均實際GDP的增長量,也就是增加了809.59%,年均約3.6%。從1886年到1936年,這51年,人均實際GDP增長了2.54倍,也就是增加了154%,年均增長約1.85%,發展速度明顯不如二戰後,原因會是什麼呢?估計二戰以後國際貿易門檻大幅度下降是其一,二戰時期科技大發展是主因,日本在二戰時期耽誤的經濟發展帶來的後發優勢因素算其三。1937年到1952年這16年,日本人均實際GDP不增反降,估計1954日本人均實際GDP才相當於1936年的水平。這是日本戰後,用了9年時間才恢復到戰前水平。因此,從1886年到2013年這128年時間,日本人均實際GDP增長了2.54乘以9.0959約等於23.1倍。就是這個增長幅度,促使日本成為一流已開發國家。

如果筆者說中國從1953年到2013年這61年時間,人均實際GDP增加了50.15倍,這比日本這128年時間的增長幅度還大,卻還沒有成為已開發國家,你相信中國增加的這個倍數嗎?你真的認為1885年日本人均實際GDP水平明顯比1952年中國人均實際GDP高嗎?日本2013年人均實際GDP水平是同年中國人均實際GDP的3.1倍,由於中國人均實際GDP增幅比日本高一倍多,這意味著1885年的日本人均實際GDP是中國1952年人均實際GDP6倍的情況下,才能滿足中國這61年來,人均實際GDP增長50倍的情況下,卻處於如此富裕水平的情況。如果中國1952年的人均實際GDP水平與1868年的日本人均實際GDP水平類似,到1885年時,明治維新的這十幾年,日本人均實際GDP增長幅度也就是30%附近,不會更多了。這意味著1953至今的中國人均實際GDP沒有增加50倍,而是誇大了5倍左右,實際只增加10倍多,也就是說,通貨膨脹程度被低估了,通貨膨脹低估幅度積累了這61年,竟然導致人均實際GDP增加幅度提高了5倍。

日本2013年人均實際GDP為36654美元,1952年為4030美元,1960年為6906美元,1963年為8839美元,而2013年中國大陸地區人均實際GDP已經達到11868美元,這顯示中國現在的人均實際GDP已經明顯高於日本1963年的水平了,很快我們也將過上較高的生活水平了。

1936年日本人均實際GDP在4514美元附近,1900年為2498美元,1885年為1777美元。1885年的日本已經向西方學習20多年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已經蔓延到日本,人均實際GDP比1790年人均1180美元的美國高一些也是正常的,1790年的美國畢竟是剛剛完成獨立戰爭。

日本2014年生育率為1.42,2010到2015年生育率預測中估值為1.41。這些生育率數據顯示了日本的超低生育率,日本人口萎縮將是長期局面。為了避免滅亡或衰落局面,日本政府需要進一步加大生育鼓勵的力度,這其實應該是日本最重要的戰略抉擇,只是日本人難以產生這樣的共識,還在我行我素,不慌不忙的生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j99p_msBmyVoG_1ZMH6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