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吳喋喋
編輯 | 何潤萱
金雞獎來了娛樂圈的「半壁江山」,C位話題也不斷盤踞在這場盛會之中:包括劉昊然、易烊千璽在內的32位青年演員獻唱《星辰大海》,周冬雨因領銜C位而成為話題。但更值得注意的是,不少演員在「讓C位」:《封面——我的電影故事》藝術展開幕儀式上,王曉棠、陶玉玲等老藝術家在互相謙讓起了C位;金雞獎紅毯上,吳京、張譯等實力演員都在合影時均主動讓出C位。
不知不覺中,「讓C位」似乎取代了「搶C位」成為時下明星同框時的「標準動作」。在不久之前的芭莎明星慈善夜上也是如此。這項自2003年舉辦至今的大型活動早已成為內地娛樂圈「名利場」的標誌性符號,它兼具公益性質和「八卦體質」,是每一年最為當紅的明星們爭奇鬥豔並向公眾瘋狂輸出話題的重要場合之一。而今年芭莎慈善夜卻出現了與大眾印象中與這場盛會氣質截然相反的一幕:明星們不僅不搶C位,反而開始集體讓C位了。
大合影環節中,60餘位明星在《時尚芭莎》主編沙小荔和主持人李艾的引導下井然有序地站成了三排,這時局面突然僵持住了——明星們為了避免站C位而拒絕往中間靠攏,導致出現了一個豁口,主持人李艾不斷地勸說:「大家幫幫忙,別不好意思,來來來,往中間靠攏。」隨後,「芭莎合影沒人敢站C位」登上熱搜,最終閱讀量超過了8億。
曾經的名利場上,明星們爭奪話題曝光毫不手軟,作風大膽出位,如今最重要的大合影卻無人願意站C位,其中多少有芭莎慈善夜日益星光黯淡的因素,但並非完全沒有鎮場大花——在場的舒淇和姚晨完全是可以站C位的。
在毒眸看來,明星們不搶C位的原因至少有這樣兩重:首先,近年搶C位所承擔的輿論風險越來越高,容易遭到反噬;其次是C位本身在「貶值」——隨著媒介形式的變化,注意力資源日益分散化,物理空間上的C位不再註定成為視覺上的C位了,視覺中心也並不等同於話題中心,曝光和話題仍是明星們商業價值的重要來源,卻並不再與站位利害相關。
「C位」前史
C位一詞有兩種起源:一曰「Center」位,來源於日韓偶像行業,指站在舞台中間站位的偶像組合成員,在人數眾多的大型偶像組合比如AKB48中,C位成員天然受到更多關注,偶像選秀節目中,通常由冠軍選手擔任出道組合的C位;二曰「Carry」位,來源於《DOTA》、《英雄聯盟》等遊戲,指能夠在遊戲中後期擔任主力帶領隊伍的角色。
2016年下半年起,C位一詞逐漸被論壇網友使用於非偶像領域娛樂事件中,第一個討論的小高峰是2016年12月,流量明星楊洋陷入「搶C位」爭議,但早在媒體使用「搶C位」來描述藝人間爭奪站位這一視覺中心的現象之前,這種競爭已經持續了很多年。
C位在真正演化到今天的模樣之前,曾有過許多不同的名字,可以是「全場焦點」,可以是「紅毯壓軸」,可以是「秀場頭排」,也可以叫做「C位」。在過去的十幾年中,C位之爭也具有不盡相同的形態。
2007年芭莎明星慈善夜上,章子怡、趙薇、周迅、李冰冰、范冰冰、黃曉明同台合影,章子怡趙薇占據「雙C位」,與左側的李冰冰、周迅談笑風生,唯一的男性黃曉明像一道屏障,隔開了其他人與范冰冰。
幾乎所有娛樂新聞都捕捉到這微妙一幕,搜狐娛樂的新聞標題是《子怡趙薇周迅李冰冰姐妹聚會,范冰冰被眾人排擠》,報道稱「范冰冰與章子怡、趙薇、周迅和李冰冰毫無交集,孤單的坐在一旁落得無人理睬境地。」
2010年的TVB「萬千星輝頒獎典禮」則是女演員楊怡翻白眼經典表情包誕生的一年,大合影環節時她朝身邊的女星胡定欣做出了疑似嘲諷的表情,被解讀為楊怡不滿咖位不夠站在第一排的胡定欣擠到了自己身邊。
「萬千星輝頒獎典禮」上,明星的站位也是論資排輩,等級森嚴,一線藝人可進入第一排,越當紅者站得離「固定C位」、TVB榮譽主席邵逸夫越近——儘管胡定欣和楊怡都多次澄清當時的表情被過度解讀了,卻根本無法撼動這張動圖的影響力。
2014年芭莎明星慈善夜上,又發生了章子怡范冰冰的「壓軸門」,《新娛樂在線》報道稱,網傳范冰冰故意遲到,足足在車裡坐了半個多小時,章子怡不得不倒數第二個走上紅毯。事後李冰冰又「手滑」點贊一則吐槽范冰冰「又玩這套」的微博,將輿論推向高潮。
幾天之後事情塵埃落定——時尚芭莎官博發布一條微博認可了范冰冰的壓軸「合法性」:「章子怡@稀土部隊 時尚集團總裁@蘇芒 為愛背靠背演繹姐妹情;@范冰冰 復古style壓軸慈善紅毯!」
2015年《Vogue》中國版十周年金九封面又是一次大花旦「修羅場」,請來趙薇、章子怡、范冰冰、李冰冰、湯唯、周迅、劉嘉玲、李宇春、杜鵑和劉雯拍攝群封。那一期雜誌分設金封銀封雙封面,兩個C位分布給了劉嘉玲和章子怡,而外界傳聞關係不好的大花如趙薇與周迅、李冰冰與范冰冰,均被巧妙地隔開。
同年,時尚盛會 Met Ball 迎來龐大的「中國軍團」,趙薇、周迅、范冰冰、李冰冰、高圓圓等女星與《Vogue》中國版主編張宇一起走上紅毯,儘管大花們看上去毫無親密互動可言,張宇仍發微博贊她們「淡定、顧大局、不志在個人搶鏡」——這條微博卻發得堪稱「雨露均沾」,配圖是兩張「輪C」大合影,第一張站在C位的是李冰冰,第二張則是趙薇,同時張宇@ 了圖中的所有明星,范冰冰的名字排在第一位。
2016年6月香奈兒的北京活動上,座位安排均為三人一桌,唯有這一桌較為特殊:周迅、姚晨、宋慧喬和張宇四人擠了一張桌子,遂又引發姚晨疑似搶了香奈兒中國大使周迅位置的質疑,姚晨隨後在微博評論里闢謠道:「呵呵,搶座位是low人乾的事,姐沒必要這麼作踐自己。」
2017年6月,《VOGUE film》派對大合影,楊冪疑似「蹭C位」引發話題:根據現場俯拍動圖顯示,楊冪位於左側站台,中心站台只有章子怡、李易峰、張宇三人,但從最終的合影來看,楊冪仿佛置身於中心站台,與李易峰站位基本對稱。
楊冪被質疑「蹭C位」
長期以來,明星們熱衷於爭奪的並不僅僅是C位這一物理上的中心,而是由C位延展出的話題熱度與「咖位」想像:在明星雲集的場合里占據中心位置和紅毯壓軸,必然成為熱議的對象,不少明星甚至會故意搶C位博眼球;而在一種約定俗成的邏輯里,重大場合里占據了中心位置的人,咖位最大。
「燙手」的C位
2017年以來,輿論對「C位」關注度逐漸提高,與之同時,公眾對搶C位的反感情緒也不斷攀升。
綜藝節目《火星情報局》里曾討論過娛樂圈「爭C位」現象,主持人錢楓科普道:「C位是給有一定高度的人站的,或者年齡大,要不就是資歷深」,接著薛之謙諷刺了搶C位的藝人們:「比如說做綜藝的時候,藝人站一排,有的人為了中間這個位置搶到『死』,方式各種各樣。」
鄭爽、楊洋、張天愛等小生小花紛紛陷入搶C位的爭議新聞,評價普遍偏向負面。2017年橘子娛樂的採訪中,張天愛哭笑不得地回應道:「《鮫珠傳》的時候,那天大陸(男主角王大陸)也不在,就我一個人和製片團隊、導演組一起走紅毯,我是主演嘛,我不站中間我站哪兒?(結果)罵我搶C位。」
輿論對搶C位行為的反感情緒在2017年9月的芭莎明星慈善夜上達到一個高潮:初次參加這一大型場合的張韶涵似乎還沒搞明白台上的狀況,不知不覺加入了一個與自己格格不入的序列中:她的左邊站著范冰冰、姚晨、李冰冰,右邊是劉嘉玲和章子怡。時任時尚集團總裁的蘇芒當時對張韶涵喊道:「張韶涵,你蹲一下」,這個瞬間被網友們稱為「芭莎慈善夜最尬場面」,C位爭議衝上熱搜。
此後又陸續出現了2018年微博電影之夜的「彭于晏疑似搶李冰冰位置」事件,直接導致彭于晏在豆瓣等論壇的風評從此一落千丈;同年韓國娛樂圈也發生了類似狀況:老戲骨濟濟一堂的百想藝術大賞大合影環節,視帝曹承佑與視後金南珠在旁邊互相謙讓,憑藉《經常請吃飯的漂亮姐姐》拿到新人獎的後輩丁海寅在C位上不動如山,從此獲得新外號「丁海神針」。
這些輿論翻車事件為藝人們揭示了一個名利場殘酷法則:爭位次的遊戲只屬於那些有作品傍身的大前輩,而不屬於其他人。
早年間不靠粉絲不靠流量,一部部戲掙出了國民度的明星們爭起位次仿佛總是更理直氣壯一些,斗得活色生香反而令看客津津樂道;而如今圈內大部分年輕藝人作品欠奉,在觀眾眼中已屬「德不配位」,獲得了太多不應得的資源,若繼續在番位、站位上流露出野心,就顯得更不恰當。
張韶涵、彭于晏和丁海寅們又屬於另外一種:他們作品倒是有,但既不夠紅也不夠資歷,卻踏進了與自己格格不入的名利場中心位置,有點像當年還在演配角的胡定欣不小心走到了TVB大合影前排,而所有觀眾都自動代入了楊怡,要報之以一記白眼。
「不該」站C位的明星站上C位會遭到討伐,「讓C位」反而成為了一種雖然關注度不太高但「躺收」美譽度的安全操作,不少流量藝人的粉絲熱衷於宣傳偶像謙讓的品質,贊他們雖然身為頂級流量卻總是站在邊角「不爭不搶」。新時代的娛樂圈美德或許是這樣的:站得離C位越遠越好,紅毯走得越快越好,上綜藝話越少越好。
情況似乎發展得有些弔詭:明星的工作通常需要表現自我,但「表現欲」卻是公眾所厭惡的一種特質。到了今年芭莎慈善夜,事態變得更誇張了一些:流量藝人讓C位成了本分,「不讓也行」的大花也紛紛讓了起來。
或許是因為大眾審美漸漸從仰視明星轉向了樂見明星接地氣,如今藝人出席活動多請幾個安保人員可能會引眾怒,計較站位次序也往往容易和「耍大牌」關聯起來,導致大花們也開始謀求擺脫此類形象:曾經「壓軸門」的兩個主人公范冰冰和章子怡,前者入駐小紅書推薦起了平價面膜,後者如今去電影節也拍起了vlog,在鏡頭前展示「愛吃泡麵卻不得不節食」的小女生式煩惱。
或許明星們只是不願再冒著輿論風險在檯面上搶奪C位了,而不是真的不在意一切次序:海報C位、作品番位、晚會表演壓軸,這些不用藝人在聚光燈下上手搶的「次序」,仍在由團隊在替藝人爭取。
比如近年來「番位」之爭無休無止,甚至愈演愈烈,今年已經先後掀起鹿晗、吳磊《穿越火線》番位之爭、彭昱暢、王大陸《小小的願望》番位之爭、以及至今尚未落幕的吳亦凡、楊紫《青簪行》番位之爭——在這個層面上來看,位次與咖位相關聯的隱性邏輯其實並未鬆動。
從站位中心到流量中心
大花們十年如一日地占據著大合影C位,這種格局所對應的邏輯其實是娛樂圈中誰「腕兒」更大;但她們無法十年如一日地占據話題中心和商業價值榜單前列,咖位沒有變,只是咖位、流量與商業價值之間的相關性變了。
張韶涵誤站C位引起軒然大波的2017年正是一個轉折點:儘管章子怡們依然在芭莎慈善夜上爭奇鬥豔,但當年的福布斯中國名人榜TOP20里僅剩范冰冰一位大花,以鹿晗、吳亦凡、楊洋、李易峰、TFBOYS為代表的年輕流量和以楊冪、楊穎、趙麗穎、劉詩詩為代表的「85花」強勢占據了榜單前排的大部分席位。
流量鮮肉、小花要論作品質量,可以說差了大花、中生們一大截,幾乎沒有獲得過重磅演技獎項,但他們才是這個時代的「流量中心」。2017年站在大合影C位的依然是大花,占據熱搜榜單前排的卻是小花楊穎的著裝、周冬雨的下巴、張若昀唐藝昕和井柏然倪妮兩對明星情侶在芭莎夜的恩愛互動。
大約也是從這一年開始,站位中心和流量中心不再具有一致性。曾經占據中心站位意味著更多的曝光,這種注意力資源在媒介不發達的年代高度集中,因為所有門戶網站刊載同樣角度的一張大合照;但如今合影的站位中心不再具有稀缺性,因為藝人出席活動可以自帶攝影師出圖,粉絲也貢獻了大量飯拍,並且如果話題營銷玩得好,比合影站在顯眼位置更有流量。
今年金雞獎上,女星歐陽娜娜自帶的攝影師就「一戰成名」衝上熱搜,因為各家藝人工作室的精修圖中,他給歐陽娜娜拍的最為出挑。
娛樂輿論場中心在過去幾年從明星時代滑向了流量時代,「流量」概念崛起,粉絲話語權高漲,不追星的普通網友也對小鮮肉表露出好感和好奇,廣告、綜藝、影視資源紛紛向年輕流量藝人傾斜。但新的趨勢仍在發展:輿論中心正在從流量圈層移向網紅圈層。
在大花和流量們都不敢站C位的2019年,李佳琦成為了全域網紅,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可以上熱搜,過去一周李佳琦正在休假,長達5天沒直播,卻不妨礙他斬獲10個微博熱搜;網紅之間的情感糾紛也可以引「爆」微博,數十萬網友義憤填膺幫忙「打小三」。
明星甚至紛紛進入網紅的輿論場尋求流量了:明星和劇集營銷轉向抖音等短視頻平台,李湘等主持人轉型做起了主播,流量藝人也願意到網紅的直播間和網紅們同框,薇婭的直播間來了黃明昊,李佳琦的直播間來了周震南和朱一龍,然而往往主播與明星搭檔開設的品牌專場直播收看人數只有幾十萬,不及主播「solo」時的十分之一。
李佳琦休假期間的熱搜
但是否可以據此認為網紅才是未來呢?倒也不必。在這樣一個圈層時代,註定不再有「巨星」了,不同圈層受眾選擇各自的偶像,C位隨著注意力資源的分散也在分散。因此網紅們成為了一類新C位,因為他們身上有更多的可能性,也更接地氣。
但在某種程度上,他們跟流量藝人是有著一樣的面相的:2017年登上福布斯的「四大流量」如今已經不再能被稱為「頂流」,可新的流量更替同樣很快,遲遲無法選出公認的「新四大流量」,網紅們同樣缺少永恆性,充滿隨時被替代的危機感。
而那些曾經被大眾束之高閣的實力派則在這樣快速的時代里展現出一種永恆:儘管他們可能已經不再頻繁活動了,但作品依然被不斷重複觀看。
C位隨時間變遷,作品才是超越時間的存在。對文化藝術的審美需求與對「接地氣」娛樂內容的享用是兩種可以並存的剛需,既不必把先前所仰視的一律拉下神壇,也不必對流量中心持續下沉而憂心忡忡——就讓流量的歸流量,作品的歸作品,至於C位,恐怕還得「燙手」一段時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