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鏞 | 大朴之美

2020-01-10     大藝術ART

王鏞

王鏞

別署凸齋、鼎樓主人等。1948年生於北京。1979年考取中央美院中國畫系李可染、梁樹年教授研究生,攻山水畫和書法篆刻,得到葉淺予、梁樹年等先生的指導。

先後任中央美術學院學術委員會顧問、教授、博士生導師、書法研究室主任、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導師、中國書法院院長、文化部優秀專家、文化部美術專業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文化部文化市場發展中心藝術品評估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藝術創作院名譽院長、李可染畫院副院長。


藝術主張

個性風格與時代氣象上的統一

視覺美感與筆墨氣質上的高度結合

治學方式與人文情懷上的一體性


作品欣賞

王鏞在書法、篆刻和山水畫多個領域都有豐厚的成果,影響跨越書、畫、印「三界」,堪稱獨特的「王鏞現象」

其作品涌盪著一種嚮往原始,嚮往自然的人文態度,透脫著一份蒼茫雄渾大朴境界。

書法和篆刻作品皆有天然、奇倔與率真之氣息。

磚文筆記六則


提出「藝術書法」概念,以小筆作大字,鋒、腹、根並用,成功塑造出拙樸之中,暗埋巍峨的書風。

陳洪綬傳


金石大壽

王鏞以帖學傳統中的文人筆意作為自己書法的基底,從甲骨文、金文、簡書、摩崖乃至磚刻文字中尋找書法的上古蹤跡,並肯定了民間書法的價值。


方燮跋《李思訓碑》


風煙岩壑五言聯


漢簡意臨

在創造上,他在吸收借鑑民間書法的基礎上,融會文人書法的精神,形成了自己的書寫風格。


其早期的山水,受文人畫之溽染,追求疏簡清秀的筆致。


荷香十里

至20世紀90年代,畫風始變,逐漸向山水畫的主脈—荊關董巨的宏大、崇高性山水畫回歸,著意於依真而作。


風洗高秋凈


畫風樸野雄渾

作畫時,率性而為,大膽落筆,層層積墨,自然生成森嚴之氣勢,渾厚綿密中流光徘徊,溢出通透的靈性和放浪的野逸。


巋然太行圖

山水之作以墨色為主,繼承了北宋以來的大山大水傳統。

在整體結構上取密體山水的法則,重在表達山川蒼莽、草木森繁的景象。


林壑高秋圖

以書入畫,將書法的線條轉為山水的造型語言,在丘壑營造和樹木造型上運用書寫式的線條,用線條組織丘壑形象。

秋山深秀


萬壑蒼秋圖

使得滿幅線條紛呈,緊勁相連,融為一體,充分發揮了線造型的優長,同樣形成了鮮明的風格面貌。


篆刻上,王鏞深諳「書篆同源」的道理,崇古拙質樸、奇險壯麗之類為大美。

陳言務去


師古立新


其於上古的篆刻遺產中看到了書與篆的神通貌合,看到了筆線書寫與金石鐫刻本為一體的渾然形態。

道外無物


梅花吟館拼


鳥瘦花肥

在方寸世界的研究中,他的篆刻從古代的石印、陶印、銅印、瓦當文等遺存中取用結體,直追古樸天然之趣,在刀法上沖切自如,率性率意,形成獨家風貌。


人物評價

在中國當代藝壇,王鏞先生是一位學術修養深厚而藝術風格卓立的大家,他在書法、篆刻和山水畫多個領域都有豐厚的成果,影響跨越書、畫、印「三界」,堪稱獨特的「王鏞現象」。從1980年代開始,他以獨闢蹊徑的治學方式和脫古創新的創造勇氣在書法和篆刻創作上形成嶄新的面貌,開拓並引領了書法篆刻新的思潮,為書法篆刻的當代變革與演進作出了可謂歷史性的貢獻;他通過以書入畫的實踐形成了自己的山水畫風格,也為在新的文化條件下理解「書畫同源」的中國藝術特色提供了啟發;而最為重要的是,他在書、畫、印三個領域打通學理,融合創造,形成了獨特的經驗與成就,這是值得不斷研究和認識的學術財富。

—— 范迪安


在當代中國畫壇,王鏞以奇崛奔放、蒼渾質樸的金石韻味而獨標一格,其詩書畫印的全面修養亦為人們津津樂道。師從於李可染,卻刻意與化人西法、筆墨屈從於狀物的寫實派山水拉開了距離。相對而言,他與師祖黃賓虹精神上更為投緣。甚至可以說,賓虹先生關於「中國畫仍以元人為極則」「中國畫筆墨抽象的內美」等見解,決定了王鏞直追元人、變古為新的藝術取向。

讀王鏞作品,往往被粗頭亂服中見風骨,樸野蒼茫中見真率,古拙雄渾中見境界的質樸之美所打動。王鏞的貢獻在於,他所開創的寫意山水新風格,不僅僅有力地匡正了寫實派山水心為物役的流弊,也為中國寫意繪畫的現代性提供了實證,把元代以來的寫意山水推到一個全新的境地。在此過程中,王鏞也成為開宗立派式的人物。

——張曉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iqn2lG8BxtCz63RLSYbb.html










戰國璽大賞

2020-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