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趙輝)華夏民族如何形成以及華夏文化如何成為中華全民族共同信仰?長期以來都是困擾中華民族歷史與文化的歷史之謎。
眾所周知,堯、舜、禹是華夏民族的三位聖人,在中華正統儒家思想中,堯舜禹是儒家思想的精神內涵;在民間,堯、舜、禹三位華夏民族先人化身為天官、地官、水官三位聖靈,保佑著天下華夏百姓,是三官廟中的三位神仙。堯舜禹之間形成的禪讓制度開啟了華夏文明的先河,是華夏民族仁義思想的來源。
《史記·夏本紀》「當帝堯之時,鴻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其憂」「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泛濫於天下,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五穀不登,禽獸逼人,獸蹄鳥跡之道交於中國。禹疏九河,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後中國可得而食也。」 「當堯之時,水逆行,泛濫於中國,蛇龍居之,民無所定。」
在堯舜禹時期,中國的華夏先民生活在時常遭受夏季季節性洪水侵害的淮河流域荊山、塗山地區。這裡位於中國南北氣候與地理南北分界線的淮河流域中部,河流湖泊眾多,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氣候溫暖,水生與陸生植物品種繁多,是華夏先民在人類文明發展中從採集文明到漁獵文明,發展到農耕文明形成的最理想環境。但這樣的環境,也是最容易遭受洪水侵害的地區,季節性的洪水經常發生。
淮河流域的洪水主要為暴雨洪水,暴雨集中在6~9月,6月暴雨主要在淮南山區;7月暴雨全流域出現的機遇大體相等,天氣系統的切變線、低渦、低空急流和颱風,是造成淮河大洪水的主要氣候原因。淮河中游全程490公里水位高差僅16米,荊山塗山橫亘在淮河幹流的中間,造成荊塗地區「麓高水匯為患」「洪水橫流,泛濫於天下」「水逆行,泛濫於中國」,形成經常性的洪水環繞荊山、水漫淮南丘陵的「浩浩懷山襄陵,下民其憂」的堯舜禹時期的大洪水情景。
經過堯舜禹三代聖人的不懈努力,「禹鑿(鑿)荊塗二山之峽,使淮出於其間,水乃安流」「按名勝志謂,淮水初從荊山西麓迂迴入渦,禹疏二山水乃安流」,徹底根治了天下洪水,形成了「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後中國得而食也」的「中國」「天下」人民安居樂業的華夏文明形成期。
大禹也因為為「中國」「天下」人民建立的豐功偉績,繼承了堯舜的帝位,得到了「中國」「天下」諸侯的擁護,奠定了夏朝建立的物質與民望基礎,並在大禹治水的塗山南麓、淮水之濱的禹村崗,現在的禹會村,舉行了「禹會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的天下盛會,史稱「塗山之會」。這是華夏民族各氏族部落團結的盛會,是華夏民族各氏族部落統一的盛會,是華夏民族各氏族部落逐步走向一體的盛會,也是在中國歷史上具有標誌性的里程碑,是華夏民族統一、國家形成的標誌。在此基礎上,出生、生活、成長於塗山的大禹兒子啟,建立了中國第一個世襲制王朝——夏朝,是華夏民族與華夏文化稱謂的原始來源。
隨著夏朝被商朝所取代,淮河流域夏朝的中國文化與政治中心也轉移到黃河下游殷墟地區。在整個商朝時期,淮河流域先民與商朝進行了長期戰爭,是商王朝的主要反對勢力,最終也因為商紂王對淮河流域用兵的孤注一擲,商朝國都軍事空虛,被千里之外的周武王抓住戰機,一戰而勝,結束了商王朝五百年的統治。
《呂氏春秋·紀·仲夏紀》 「成王立,殷民反,王命周公踐伐之。商人服象,為虐於東夷。周公遂以師逐之,至於江南。」周成王即位後,商朝殘餘勢力利用馴服的大象,禍亂東部淮河流域,周公奉命討伐淮夷地區的商人,將他們趕到了江南地區,穩定了淮河中下游的局勢。此次周公東征淮夷,實際是周朝軍隊前往淮夷地區平定商朝殘餘勢力對淮夷地區的禍害,為淮夷地區的人民帶來安定,淮夷地區氏族部落力量同周朝政府在對付商朝勢力上是同盟合作關係,淮夷地區成為西周政權完整的地區盟友。
在此情景下,周公與召公在淮河荊塗二山地區採風當地民歌民樂,學習吸收淮河塗山當地文化,始為「周南」「召南」。《呂氏春秋》之《季夏紀第六》記載:禹行功,見塗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塗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禹於塗山之陽。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實始作為南音。周公及召公取風焉,以為「周南」「召南」。由此可見,作為《詩經》開篇的「周南」「召南」正是來自於淮河荊塗地區,作為堯舜禹時期的「中國」「天下」,其文化也是最發達的地區。當地的詩歌因為周公召公來此採風,而進入西周上層貴族階層。
在出土的各種青銅器銘文中,「淮夷」「南夷」「南淮夷」等稱謂,基本為西周周穆王以後時期出現。這其中隱含了當時西周政權與以徐國為盟主的淮夷諸侯國集團的政治關係的變遷。
《徐偃王志》中「穆王六年春,君朝於京師。是時徐戎方偪天子,分東方諸侯,使君主之,是始錫命為伯。」 「徐處漢東,地方五百里。既受命天子,乃馳戈甲之備,墜城池之險,修行仁義,被服慈惠。視物如傷,以懷諸侯,諸侯贄玉帛死生之物於我者,三十有六國,是共戴君為王。」 「穆王三十五年,楚人伐我。君曰:「吾聞之也,君子不處危邦,賢者不顧榮祿,吾其去之」。去之彭城,民從之者數萬人。居之,是為徐山。」在周穆王時期,整個淮夷地區是受命於周天子、以徐國為共王的地方諸侯集團力量,朝貢周天子。淮夷地區以徐國為首的,以徐國國君徐偃王修行仁義的華夏文化形成的淮夷地方集團,受到楚國的進犯而群龍無首。在此情況下,周穆王派遣西周軍事力量,趕走了楚國對淮夷地區的侵犯,直接管轄了徐國徐偃王北遷後留下的淮夷地區,淮夷地區諸侯國也成為西周政權的直接管轄下的諸侯國。
周穆王在位55年,以文功武治的功績成為西周時期富於傳奇色彩的天子。《竹書紀年》載:三十九年,(周穆)王會諸侯於塗山。《左傳·昭公四年》載:穆有塗山之會。晉代杜預註:周穆王會諸侯於塗山。在南征取得成就後,穆王仿照祖先,於周穆王39年在塗山會合諸侯,鞏固了周在東南的統治,成就了中國歷史上繼「禹會諸侯於塗山」之後的第二次塗山之會——周穆王塗山之會,《史記·楚世家》「穆王有塗山之會」。
周穆王塗山之會,雖然歷史記載簡潔,但卻極具華夏文化發展意義,使得產生與塗山地區的堯舜禹文化思想、《詩經》文化走入西周貴族階級,推進了華夏文化成為周王朝的主導思想與文化。
堯舜禹思想與高度文明的夏朝時期,在淮河地區積累形成了高度的華夏文明與文化基礎,雖因殷商時期的邊緣化,但文化卻穩定發展。在徐偃王修行仁義時期建立了穩定的地方文化發展基礎,仁義思想也成為以農耕文明為基礎的淮河文化的主導思想。在周穆王派遣大批貴族進駐「古師」——徐國徐偃王國都四方湖古城,直接管理淮夷地區諸侯國。
成建制的成周部隊進駐「古師」,管理淮夷地區,也就有大量的西周貴族進駐淮河塗山地區的「古師」,學習了當地的歌舞詩詞,也留下了大量記載這段歷史青銅器。【雍伯鼎】王令雍伯鄙於古,為宮,雍伯作寶尊彝。看來周穆王對四方湖古城情有獨鍾,令雍伯在古城建造行宮,為塗山之會進行前期準備。與古城「古師」相關的青銅器還有:【伯雍父盤】伯雍父自作用器。
【穡卣】穡從師雍父戍在古師。蔑歷,賜貝卅鋝。穡拜稽首,對揚師雍父休,用作文考日乙寶尊彝。其子子孫孫,永福。戉。
【笱卣】笱從師雍父戍於古次。蔑歷,賜貝三鋝。
【穆卣】穆從師淮父戍於古阜,蔑歷。賜貝卅鋝。穆拜稽首,對揚師淮父休,用作文考日乙寶尊彝。其子子孫孫,永福。
徐國徐偃王在周穆王35年受楚國進犯離開徐偃王徐國國都四方湖古城,周穆王震怒派遣王師驅逐楚國;周穆王在周穆王39年舉行塗山之會,顯示西周政權的文功武治,安定淮夷地區。這些時間、地點、歷史事件的吻合,顯示了塗山與四方湖古城在當時特殊的歷史地位。
各種歷史資料顯示,周穆王35年之後,華夏文明歷史進入加速發展時期,百年後的公元前841年中國進入信史時期,《詩經》中的大部分篇幅也產生於這段歷史前後時期,《左傳》中大量引用《詩經》作品論述道理。周穆王塗山之會四百年後,中國的兩大學術思想家老子與孔子橫空出世。
因此,大禹的塗山之會,是華夏民族形成的里程碑;周穆王的塗山之會,是華夏文化成為中華民族文化核心的里程碑,促進了中華文化的形成與發展。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人士形成一方文化。塗山地區的堯舜禹思想與四方湖古城徐偃王的仁義思想,是一脈相承的仁義禮智信正宗華夏文化,是華夏民族向心力的內涵。土生土長的華夏文明,即使在一些時期受到壓抑遏制,但總會以其強大的生命力,破土而出,開出更艷麗的花朵!
謹以此文獻給:
即將告別世界,卻被邪惡勢力剝奪自由,禁錮於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的83歲母親周玉珍!
默默無聞,歷經磨難仍能將華夏歷史、華夏文化口口相傳至今的四方湖古城人民、塗山地區人民!(作者:趙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