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永州市祁陽潘市鎮八角嶺村:與何仙姑有關

2019-10-10     金牌主持陳瑜

【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永州市祁陽縣潘市鎮八角嶺村:與何仙姑有關

圖文 陳瑜

追逐那一份古村夢想,抓住一切可能的機會,去尋找永州歷史文化的點點滴滴,並一一呈現給永州人民,追思祖先的榮耀與智慧,讓歷史的根留在後人的記憶里。



借從衡陽回來的機會,做好同行者的工作,潘市下高速,車行十多公里,就來到八角嶺村。

古村就在道路右側,一座城堡,完整封閉著,村後一個石門樓,門像故宮的古鐵門,入內而不知從哪裡入村,只得繞道前正門,一條窄窄的土路,延伸到高大圍牆的前坪,前坪也不寬闊,被一大片森林簇擁。



就感覺古村就建在山窩裡,前面也沒有水塘,被雜草肆意,似乎前門樓被遺忘。



正門樓巍聳厚重,依然是高大的故宮式、帶鉚釘的厚實鐵門,門楣並沒有更多裝飾。



入正門,就是青磚、條石鋪就的前坪,很大,很規範,左右都是兩層廂房,正中是正屋,中央供奉神台,兩旁是拱形石門行廊,連接各家各戶,真可謂「晴不見日,雨不濕鞋」的設計布局。



整個村落,典型的中軸對稱結構的四合院式,正廳、偏廳、廂房、天井皆有巷道連接,天井由長條石圍砌,良好周密細緻的排水系統,無論是暴雨來襲,都不會溢出條石。



據查,八角嶺村因村院坐落在一座有八個山峰的山腳下而得名,八角嶺又稱紫羅霞,險峻奇峰,高聳湘江之畔,相傳是何仙姑結廬修煉之處。



山上白泥庵始建於唐代,何仙姑在此修道成仙,初建約400平方,千餘年來陸續擴大,光緒二十二年修補後,1928年儒商李諫行發動募捐,群策群力復修,本縣名士李馥、黃矞書寫,字近鐵畫銀鉤。抗戰時期湖南名人唐生智、馮天柱連年春秋登上峰巔,曾留有「白水匯湘碧,紫霞映地紅,危岸吞落日,修竹引清風」之句,此庵文革被毀敗。



境內的八角嶺(舊名白水山)紫羅峽上有白泥塘。永樂大典記載:何仙姑永州人也。當地相傳何仙姑(八仙之一)曾洗粉於此,白泥為粉,昔有詩詠其事,有「染白峰頭一掬水」之句而得名白水。



從永州干岩頭、淡岩的何仙姑傳說,到八角嶺的歷史記載,看來何仙姑出生在永州有許多印跡。



八角嶺很完整、很氣派、很威武,是我所見過的永州古村保存最完好的,也許是該村建村時長不長,大約距今90餘年,也許是古村的青磚太厚實,也許是後代保護古村意識較強,才有今天的風姿舊貌。



古村住戶不多,大多是老人,都習慣於從後門和旁門進入,因為村村通公路就在村後,以至於前正門都很少有人進出,也就造就了正門前坑坑窪窪、雜草叢生的結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imO6tW0BMH2_cNUgd5c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