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昨天,人民日報給全國人民又帶來了一則好消息,發射至今已經有50年歷史的"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仍然在進行繞軌飛行,並處在較高的橢圓形軌道上。為了紀念50年前持續至今的"航天神話",我國也將東方紅一號發射的4月24日立為中國航天日,激勵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們。
(至今仍在軌運行的"東方紅一號")
50年前的今天,全世界的無線電在20.009兆赫頻率上,都首次傳出了來自中國的聲音,《東方紅》的旋律讓無數中國人為之一振,中國發射的第一枚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順利升空,開啟了中國的航天時代,以下這段音頻是國外的無線電愛好者錄下的模糊《東方紅》旋律。
東方紅一號,是中國於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的第一顆人造衛星,也是"東方紅"系列衛星的第一顆,由於它的發射意義重大,所以和上世紀60年代我國第一顆發射成功的飛彈與成功爆炸的核彈並稱為"兩彈一星"。
(東方紅一號)
雖然僅僅是一顆工作了28天的地球科學衛星,不過它的順利升空意味著中國成為了繼蘇聯、美國、法國和日本之後第五個能夠自主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雖然蘇聯早在1957年就將"斯曾特尼克1號"衛星送入軌道,但是中國發射的"東方紅一號"出道即巔峰,東方紅一號的技術層面超過了蘇美法日四個國家第一枚衛星,甚至憑藉173千克的重量完全碾壓了另外四個國家,誇張地說前四個國家第一顆衛星重量總和也沒超過東方紅一號。
"東方紅"計劃起步較晚,在20世紀50年代末美蘇就陸續發射了該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我國國防部直到1965年1月才正式在錢學森的牽頭下開始制定人造衛星計劃,即著名的"651工程"。
由於太空溫度低,當時各國其實在攻克人造衛星技術的時候,除了考慮入軌之外,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解決人造衛星在太空中零下100度的環境下傳遞超短波信號,中科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黨鴻辛最終拿出了解決方案,即使用銅製造的天線干膜。而製造聲音的正是安裝在"東方紅一號"上的一具音樂儀器,或者你可以將其看作是使用銀鋅電池驅動的音樂盒,該音樂盒由502所研製。
("東方紅一號"如今所處的軌道,該衛星已經處於失聯模式下的自主運轉模式)
當然,除了放音樂之外,"東方紅一號"的主要任務是使用攜帶的設備對電離層和大氣層進行探測,通過一個繞地球周期為114分鐘的橢圓軌道,展開衛星技術試驗。"東方紅一號"的設計壽命是20天,但實際上電池足足撐了28天,直到1970年5月14日停止向地面信號站發射遙測參數。
("東方紅一號"的1:1仿品)
雖然如今已經不再工作,但是"東方紅一號"仍然在預定的軌道附近自主運轉,最新的軌道參數顯示"東方紅一號"的遠地點已經從1970年的2384千米縮近到今天的2046千米,在未來這顆衛星還將緩慢靠近地球,不過幾百年之內都沒有墜毀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