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網評】期待「文明版」的人間煙火氣

2020-04-17   文明蘭州

「四月天氣和且清,綠槐陰合沙堤平」。在蘭州的白塔山、五泉山間,早起遛彎晨練的老大爺健步如飛;北濱河路音樂廣場上孩子們的風箏已經飛上了天;黃河之濱老奶奶推著坐在輪椅上的老爺爺,一起迎著朝日暖陽,回憶年華;櫻花樹下,已經迫不及待穿上碎花裙的少女們在攝影師的鏡頭下甜甜笑著……在最美的瞬間,這一幅幅畫面無不彰顯著春天的生命力和這人間美好的煙火氣。

隨著疫情防控進入復工復產新階段,群眾生活也逐漸恢復,城市的「煙火氣」慢慢回歸,只不過這次「歷劫」歸來的「煙火氣」更多了一份文明的加持。蘭州牛肉麵館復工之後,採取外賣形式供餐和「單人單桌」堂食、排隊間距不小於一米、提倡線上支付等;街邊的小店都貼上「入店請戴口罩」的標識;大型公共場所入口處設有體溫檢測點;文明志願者遍布城市的每一個角落……疫情之下,這些生活方式的改變,都是文明行為的體現。

當前最濃郁的「煙火氣」應屬餐飲行業了,「民以食為天」,歷經數千年傳承,吃飯也不僅只是為填飽肚子,而早已成為了人們溝通交流的一種方式。隨著餐廳的陸續開業,三五好友相約在一起,在中國人傳統飲食習慣中,「圍桌共食、互相夾菜」成為我們表達情意的重要形式之一,即使知道這樣會有些許不衛生,但礙於不想「標新立異」,繼而保持這個習慣。但就目前疫情防控來講,若依舊維持舊有習慣,難免讓細菌病毒有了可乘之機,所以改變舊有餐桌習慣、提倡文明餐桌禮儀勢在必行。「公筷公勺分餐夾」不是少了「人情味」,而是真正的保護自己、愛護他人。小小的公筷不僅是我們對傳統飲食習慣的有效傳承,更是我們自身對於防範病毒而建立的一道防線。

新冠肺炎是冰冷的,人間煙火卻是炙熱的。經此一「疫」,方知人間煙火最為珍貴。文明是習慣的養成、溫暖的傳播,倡導社交文明、餐桌文明,營造文明出行新風尚,讓文明不再是口號,讓文明融入群眾生活,讓人間煙火味在文明中升級。(周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