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歲北美高材生張一得自殺去世: 這位父親像個寄生蟲

2021-03-21   案件勞聞

原標題:20 歲北美高材生張一得自殺去世: 這位父親像個寄生蟲

3月5日,埃默里大學學生報《The Emory Wheel》報道,該校「牛津學院」哲學專業一年級中國留學生張一得(Dave)去世。目前,校方和家屬都沒有說明他的死因,但在一封張一得父親寫給兒子同學的信中,大家猜出了一二。張一得父親在信里說:「兒子一生中所有的決定,我都是無條件地尊重、認同、接受,包括這一次,他最後的這個決定。」

有知情人私信我張一得生前跟好友的聊天記錄。可以說已經看到實實在在的證明,一得與一得父親,並不是一得父親文字里那樣。 這位父親像個寄生蟲一樣,寄生在一得身上,完全沒有自我吧。說得好聽是父母為了孩子付出所有,說得客觀一點叫綁架。

不管他爸展示出來的東西是不是被掩蓋過的,但這種過度「樂觀」的表現本身就是畸形的,至少我個人是這麼認為!人有七情六慾,否則就不能稱之為人了。但他爸不管遇到什麼事,都極力將其轉化為正能量,這是很怪異的。

我有個同事也是這樣,對兒子的教育永遠都是正面的,兒子不喜歡下雨,她就說如果不下雨農民伯伯就沒有收成巴拉巴拉。不喜歡學英語,那你來教媽媽啊,給我聽寫單詞怎麼樣?她兒子特別乖,媽媽說什麼都聽。然後她又擔心兒子不獨立,兒子上學後,她對他說從現在開始你可以自己做一些決定,媽媽聽你的。

我當時聽了就覺得哪裡不對勁,感覺跟這個一得爸很像。在一個不允許有任何負面情緒出現的環境下,他的決定難道不是要充分考慮父母的喜好嗎?你以為他做的決定真的遵從了自己的意願嗎?我覺得不是,這是一種溫柔的加鎖,潛台詞就是:我看你做的決定會不會讓我滿意。也許父母和孩子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但事實就是這樣。我和其他一些同事的孩子到了5-6歲這個年紀都開始叛逆了,你說東他非要西,因為他經常不相信你說的,他要用行動來證明自己是對的(雖然大部分都是錯的[捂臉])雖然很可氣,但這正是獨立意識的萌發。

錯了,還憤憤不平:為什麼你每次都是對的?我說:你哪天能證明我是錯的,我就開心了。他說:你錯了還開心?我說:對,你比我正確,說明你進步了,長大了。我身邊大部分孩子都是這樣的叛逆,這才是正常的。否則,就是討好型人格,一輩子都活在別人的陰影里。

罰吃麥當勞那段原文看得我不寒而慄。孩子愛吃麥當勞,就用這個來作為懲罰孩子的手段,而且不是罰不讓你吃,而是罰你吃,這個到底是什麼滋味真不好說。如果一個沒心沒肺的小孩,或者說覺得這個手段背後的懲罰意味沒那麼重的小孩,也許會嬉皮笑臉,多開心啊,那我天天考第一天天吃。但是一得沒有,他非常沉重,說明他對「罰」這個字有著極高的敏感度,不允許自己犯錯,這個特點,也許有孩子本身先天特質的影響,但是和後天養育一定是分不開的。

「你們還都拚命讓孩子考第一時,我的孩子已經能控制不考第一名了。」充滿炫耀的口氣,全是對孩子自由人格的操控扭曲。還有三歲以後只能書面交流,否則不與回應,不但違反兒童認知心理發育規律,更是一種殘酷惡意的家庭冷暴力,孩子堅持到現在才輕生簡直是奇蹟。 養育孩子就像種樹,為孩子提供充足的水和養分,讓他在陽光與空氣中自由發展,最終成為森林的茁壯一員。 這位父親是在養盆景,把健康的孩子刻意扭曲削磨成蜿蜒嶙峋,以滿足自己的病態審美為個人成就。 希望一得下輩子投胎好人家,不求富貴上進,只願其父母不攀附控制,能享受到身為人類的自由與快樂。

這對父子,隨著年齡的增長也逐漸離心了。舉兩個例子,一是入學申請面試的時候,一得說到好友自殺的視頻,但是得爹只是放出來說兒子好棒,卻沒有去關注那個話題。第二個例子,微博視頻中一得說:「能不能給我點隱私,不要對著我的臉」,得爹還是堅持拍完上傳視頻了。我覺得他是沒有真的去關注過孩子的想法,只是口頭說一些我支持你之類的話。

張一得得父親未必愛自己的孩子,或者他愛的方式是錯誤的。很多我們的長輩,他們對自己的子女稱不上是愛,最多只是責任。他們生孩子最大的原因並不是愛孩子,而是養兒防老、絕大多數人都有孩子這樣的理由。孩子在很多時候是中年人拿來相互攀比的一個工具。經常能聽到「我家孩子怎樣怎樣」的言論,也經常聽到「誰家誰家孩子怎麼怎麼不行」的言論。大多數人生孩子的目的不是陪伴、培養一個新生命,而是獲得一個附屬品。

我是《廣州媽媽網》早期用戶,也是從「媽媽網」上認識一得和一得老爹的,一得爹的「育兒經」生意就是從廣州媽媽網起步的,十幾年來看著一得的成長記錄。 如果你逛過媽媽網,你會發現裡面瀰漫著無比焦慮的氣氛,一大群家長急於找尋雞娃秘訣。在這種氣氛下,呼籲給孩子鬆綁的觀點只會被視為「毒雞湯」,連紀伯倫的詩《弓與箭》都被群嘲。

有需求,自然會有投其所好的表演出現。在廣州媽媽網,辭去工作專職帶娃、傳授雞娃秘訣的「成功老爸」不止一得老爹一個,去年引發爭議的「植竣媽媽」也是媽網名人。 什麼樣的土壤結出什麼樣的果實,一得的事已經成為了媽媽網的禁忌話題,但願做家長的能深刻反思。可惜了一得這個好孩子,他真是懂事得令人心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