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600年(上):一個沒有「帝國民族」的帝國

2019-05-25     孟話歷史

作者=鄭非


同英、法和哈布斯堡帝國比起來,俄羅斯帝國的一個顯著特徵是,在很長一段時期里,在此帝國內,並不存在一個「帝國民族」。所謂帝國民族,指的是在一個帝國內部,存在某個在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上占據主導地位的族群團體,帝國在某種程度上是屬於它們的。也許會有人立刻反駁道:怎麼會呢?俄羅斯人難道不是這個帝國的主體人群嗎?

不,並不是這樣的。

俄羅斯帝國的前身是基輔羅斯(860–1240),也曾是東方大國,繁盛一時。後來國家分裂割據,分為若干公國,有點東周春秋的模樣。十三世紀初,蒙古入侵,原有各公國或滅或降,基輔羅斯滅亡。數十年後,乘著羅斯人的虛弱,波蘭-立陶宛國家(1568年兩國合併)也從西方入侵,逐次吞併了絕大部分現白俄羅斯和烏克蘭的土地。至此,羅斯的東西分裂之勢就造就了。

莫斯科公國原本是基輔羅斯東北部的小邦,由於離歐亞草原較遠,沒有直面蒙古兵鋒,得以殘存,在之後的一個世紀裡,作為蒙古的僕從國得以逐漸壯大,之後又反戈一擊(1380年),擊敗蒙古金帳汗國,成為一方霸主。到了15世紀末、16世紀初,莫斯科公國已經一統東北羅斯,當時的君主伊凡三世於是號稱自己是全羅斯的君主。之前(1472年),他娶了拜占庭帝國末代皇帝的侄女為妻,從而號稱繼承了羅馬的統緒(以後以「第三羅馬」自許)。



《帝俄時代生活史》

(俄)Б.H.米羅諾夫 /著

張廣翔 、許金秋 、 鍾建平 / 譯

商務印書館

2013年4月

在1550年代,這個新興國家討伐吞併了南方歐亞草原上的喀山汗國和阿斯特拉罕汗國,這一超出原羅斯範圍的征討,可以看成是俄羅斯帝國事業的初始(同時期俄羅斯在北方同瑞典、波蘭/立陶宛的爭霸戰爭則歸於失敗)。有相當一批韃靼貴族投誠,被吸收到俄羅斯貴族行列之中。但是,由於雷帝伊凡四世的殘暴統治傷了這個國家的元氣,在1598-1613年期間,俄羅斯帝國進入了一個混亂時期,偽帝頻出,外敵入侵,農民起義。這種無政府狀態直到1613年全俄縉紳會議選出米哈伊爾·羅曼諾夫為新帝才告終結(羅曼諾夫王朝開始)。至此,俄帝國才又重新恢復了對外擴張的勢頭。

新的擴張的尖兵是哥薩克——由韃靼人、俄羅斯人、立陶宛人和波蘭人組成的混合人群,他們組成了若干獨立自治的準軍事社區,活動在俄羅斯帝國的南部邊界。他們有時候類似中國東漢時的烏恆、南匈奴部族,受僱為國家提供軍事服務。從1581年到十七世紀中期,哥薩克、商人、逃亡農奴和冒險家群體橫跨整個西伯利亞,打垮了原住民的反抗,在本地駐紮下來,做起了毛皮生意。

當時,大批哥薩克生活在波蘭-立陶宛、俄羅斯和克里米亞汗國之間,在今之烏克蘭占據大片土地。1648年,哥薩克首領赫梅爾尼茨基同波蘭人起了齟齬,發動起義/叛亂,企圖建立獨立哥薩克公國,在戰敗之際向沙皇求援(之前向克里米亞汗國求援未成)。1654年,雙方簽訂協議,哥薩克向沙皇稱臣(不過與此同時,赫梅爾尼茨基也向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稱臣,繼任首領則與波蘭親善)。之後,俄波開戰,俄羅斯大致占領了東烏克蘭。之後,在擊破幾次哥薩克叛亂之後,也將哥薩克收歸麾下羈縻起來。

彼得一世(1672-1725)是俄羅斯帝國事業的極大推動者。他最大的成就之一是北向奪得波羅的海沿岸地區。從1700年開始,經過21年的戰爭後,愛沙尼亞、利沃利亞(Livonia,大致相當今天的拉脫維亞)以及部分芬蘭都落入俄羅斯之手。這樣,有相當的歐洲族群進入了帝國。這個時候(十八世紀早期),帝國面積從莫斯科公國時期的區區43萬平方公里增加到了1000萬平方公里以上,人口則從300萬人增加到1500萬人。其中,俄羅斯人占帝國總人口的70%以上,烏克蘭人占12%多,白俄羅斯人占2.4%。波羅的海人(拉脫維亞人、愛沙尼亞人、立陶宛人、芬蘭人、德意志人和瑞典人)占4%以上,穆斯林人口占4%。

向北開拓波羅的海出海口一事增強了俄國的國力,這有助於它進一步向南、向北、向西擴張。在南方,葉卡特琳娜二世(1762-1796)在俄土戰爭(1768-1774)中,先是擊敗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將克里米亞汗國變成自己的屬國,然後在1783年,正式吞併了克里米亞汗國。順著黑海海岸向巴爾幹半島方向,俄羅斯進一步在1806-1812兼并了比薩拉比亞(今摩爾多瓦大部)。在高加索方向,1783年,俄羅斯將喬治亞納為被保護國,又在1800年將之兼并。在隨後的三十年里,又陸續兼并了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在北方,1808-1809年,瑞典將整個芬蘭割讓給了俄國;在西方,在1772、1793和1795年,波蘭-立陶宛聯邦被普魯士、哈布斯堡帝國與俄羅斯瓜分,立陶宛、白俄羅斯與剩餘烏克蘭、利沃尼亞落入俄羅斯之手。1815年拿破崙戰爭之後,拿破崙所建立的波蘭王國也被併入俄羅斯,於是俄國也占領了相當一部分波蘭核心區域。

帝國的最後一次大兼并發生在中亞。從十八世紀中葉到十九世紀中期,哈薩克汗國在俄羅斯帝國的堡壘戰術下步步後退,於1847年滅亡。然後就是中亞其他汗國的末日——浩罕汗國在1865年被消滅;1866年布哈拉汗國成為被保護國;1873年則輪到了希瓦汗國被「保護」了。在1873-1895年間,俄羅斯人又對土庫曼人發動長期戰爭,最終獲勝。

這樣,隨著18世紀和19世紀帝國的大規模擴張,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帝國面積達到了2100萬平方公里以上,人口超過1.7億,但俄羅斯人在帝國總人口中的比例則下降到了不到45%;烏克蘭人現在占18%,白俄羅斯人占4%,波蘭人在6%以上,猶太人(主要在立陶宛,烏克蘭和白俄羅斯)也占4.2%,喬治亞人占1%,德意志人占1.4%,波羅的海各族群在4%左右。此外,穆斯林人群(各高加索和中亞部族)加在一起占了約15%。這使得帝國的第二大宗教不再是羅馬天主教,而是伊斯蘭教。



這裡有張表,講的是十九世紀末的時候俄羅斯人在本部之外地域中的分布。

地區

俄羅斯人在該地區的比例(%)

比薩拉比亞(Bessarabia)

8.1

立陶宛與白俄羅斯

5.6

愛沙尼亞與拉脫維亞

4.8

烏克蘭

8.3

波蘭

2.8

芬蘭

0.23

中亞

7.6

外高加索

4.3

內高加索

42.2

西伯利亞

76.8

1897年俄羅斯帝國的人口形勢

總的來說,直到十九世紀末為止,絕大部分俄羅斯人(86%)仍然居住在1646年前的故地範圍內。除了在西伯利亞和內高加索(即今天的車臣、印古什一帶),在絕大部分十八世紀後才被納入到帝國範圍的地域上,俄羅斯人都不超過本地人口的10%。這些數據大概說明了一件事,那就是俄羅斯帝國並不是一個那麼太「殖民」的帝國。而這是由帝國擴張政策的性質相對保守所決定的(俄羅斯的擴張主要是由政治與戰略考慮所主導的,而非經濟因素)。是的,帝國雖然在大幅度擴張,極富侵略性,但是一旦征服完成,就並不強求政令規劃一致,也不強行移民實邊,而是在相當程度上尊重現狀。

大體上來看,帝國對待屬下各族的態度是有內外差別的(這裡先討論1860年代之前的舉措,之後的容後再提)。對俄羅斯人自己,帝國的政策最為剛硬。莫斯科國家在征服羅斯舊地的時候,對各俄羅斯城邦共和國打擊最為嚴厲。以諾夫哥羅德、普里科夫為例,這些城邦的市民會議被廢除,地方勢家被遷移至外地居住,土地被分配給外來的莫斯科官員,人民也被「郡縣化」。

但對外族來說,如果說沙皇自詡俄羅斯是「第三羅馬」的話,帝國的治理術倒真有幾分羅馬的風采。這指的是俄羅斯並不是一味粗暴的吞併,在很多情況下倒是能夠有節制的保留本部之外各地方的自治權,予以區別對待(至少在征服的早、中期是這樣),同時又能相當注意拉攏、吸納被征服者的上層階級,進行政治合作。這些都是老式帝國的標準做派。

韃靼貴族在很早之前就進入了俄羅斯貴族的行列之中。在伊萬四世死後,一度執掌國柄、後被立為沙皇的鮑里斯·戈東諾夫(1598-1605年在位),就是一位皈依東正教的韃靼貴族。在征服各韃靼汗國之後,帝國除了最初一段時間搞了一些宗教同化政策、剝奪與鎮壓之外,在確保統治之後就基本上是以鎮靜為先,有相當多順從帝國統治的韃靼貴族保留了自己的特權與土地,被納入世系貴族行列。

在烏克蘭,1654年哥薩克首領赫梅爾尼茨基與帝國簽訂協議,該協議規定俄羅斯將尊重哥薩克的自治權利。哥薩克蓋特曼(哥薩克首領的稱謂)類似於割據政權,軍、政、財權一把抓,直到葉卡特琳娜時期,蓋特曼的自治權才被取消。不過,葉卡特琳娜二世的手法也頗巧妙,她在1785年頒布貴族特權詔書,宣布烏克蘭上層貴族在權利上與俄羅斯貴族等同,這樣東烏克蘭被帝國兼并的過程幾乎是波瀾不驚的。

帝國在西方和北方的政策最為寬鬆。芬蘭是獲得自治權最充分的地區,擁有自己的憲法、議會和政府,不受帝國中央政府的直接控制。帝國對芬蘭內部事務的立法,也需要獲得本地議會的批准。在1860年後,芬蘭被允許有自己的貨幣,還可以發行外債、制定關稅。這是因為帝國對芬蘭的需要主要是戰略和安全上的,需要有一塊地方來抵擋可能來自北方的入侵。芬蘭過去沒有國家,是處在瑞典統治之下的邊遠窮省份,瑞典人及文化處於上風。帝國希望通過向芬蘭提供充分的自治權,來離間芬蘭與瑞典的關係。有一次,芬蘭總督弗·勒·海登在給亞歷山大三世的報告中說,他確信建立統一的國家行政、社會制度「是俄羅斯帝國自尊心所希望的,但是,對於帝國的事業卻是不利的。」正因如此,芬蘭人一直對帝國保有相當的好感。

抱有同樣好感與忠誠之心的還有波羅的海的德意志人。彼得一世在北方戰爭中獲勝之後,對波羅的海的德意志人格外留情。因為他既將德意志人看成是共同對抗天主教波蘭的盟友,又認為德意志人的技能與知識極有價值。他將德意志貴族納入俄羅斯貴族行列,保留了各日耳曼城市的所有特權和自治管理體制。德意志人所信奉的新教的宗教自由和土地所有權得到保護,德語仍然是法院和行政機構的語言。帝國甚至將農奴制推廣到波羅的海,將愛沙尼亞、拉脫維亞農民變成了德意志貴族的農奴。雙方的合作是如此的緊密,以至於我們可以將俄羅斯帝國看成是一個德意志—羅斯的貴族聯盟。據歷史學家約翰·阿姆斯特朗的估計,德意志貴族在帝國的高級官僚(也包括軍隊和宮廷官員)中占了相當大的比例——18%到33%。在1812至1917年間,有八成以上時間(97/105年),俄羅斯帝國駐英使館都是由德意志貴族所主持的。亞歷山大三世在1880年指出,波羅的海各省份是「最忠誠、最值得信任,也最文明的省份,這些省份提供了最有能力和最值得信賴的部隊和人員」。



《地中海史》

(英)約翰·朱利葉斯·諾威奇 /著

殷亞平 、 譚順蓮 、 李若寶 、 王麗娟 、 周俊 /譯

東方出版中心

2011年7月

帝國對德意志人的重用其實是帝國用人政策的一個表現——確實是海納百川的。帝國最出名的將軍之一亞歷山大·蘇沃洛夫將軍是瑞典血統的貴族,另一位偉大的戰將彼得·巴格拉季翁親王則出身於喬治亞的皇族。據統計,在1700-1917年占據最高職位的2867名官僚中,有1079人(37.6%)出身外族。德國歷史學家Andreas Kappeler如此總結俄國的用人傳統:「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比起宗教或種族起源,沙皇政府始終更重視忠誠、專業知識和高貴的血統」。俄羅斯對波蘭的態度則有點反覆,算是前寬後嚴。但至少在前期(1830年前),俄國對其波蘭屬民可以說是「寬宏大量」。雖然俄羅斯與波蘭爭鬥多年,但是在獲得波蘭之後,就力爭與波蘭貴族進行合作,進行聯合統治。這種寬容政策在1815年達到高峰,該年的6 月 27 日,亞歷山大一世在華沙為波蘭簽署了一部特別憲法。根據該憲法,成立了所謂波蘭王國,該王國是擁有自己民選議會和軍隊的自治國家,俄國的沙皇同時也是波蘭的國王,這等同於承認帝國是一個聯邦國家。這部憲法被認為是當時歐洲最具自由主義精神的憲法之一,而俄羅斯自己卻還是沒有憲法的。

現在,我們可以回答俄羅斯為什麼沒有「帝國民族」這個問題了。答案可以粗略歸納為:雖然帝國最大的一支人群是俄羅斯人,帝國東征西討的主要主力也是他們,但是俄羅斯人作為一個群體並不「享受」這個帝國——這既指的是,帝國的代價是不均等的分配在俄羅斯人身上,也指的是俄羅斯人在社會、經濟與文化方面並不居於優勢地位(帝國的政策並不偏向他們)。

這首先當然指的是俄羅斯人享受的政治、社會自由要少於其境內的某些族群。比如同芬蘭人相比,俄羅斯人顯然有更少的自由而非更多。

其次,同普通俄羅斯人相比,非俄居民多多少少要享受到更多的法律/政治優惠。比方說,直到1874年俄國建立普遍兵役制前,非俄居民都免於兵役。即使在1874年之後,高加索、芬蘭和波蘭人的服役期也比俄羅斯人短,西伯利亞和中亞的各族也還是免役的。

再次,非俄居民普遍比俄羅斯人負擔的稅收更少。下表是1890年代帝國各地區的政府收入/開支與賦稅情況:


從上表來看,俄羅斯人承受的人均直接稅賦(1.91)要比非俄居民(1.22)高出50%以上。就政府整體所得來看,俄羅斯人的負擔也要比非俄居民大將近四成。雖然帝國在大俄羅斯地區的支出要大過帝國內民族省份,但請注意,這種較大的支出主要是由於帝國把錢都花在了彼得堡所造成的,在彼得堡之外的俄羅斯地方,政府花的錢(人均3.71盧布)是少於非俄區(人均4.83盧布)的。當時的財政學家已經觀察到,「異族人的課稅額比俄羅斯人低得多。」

這種稅收上的歧視並不是因為俄羅斯地區更富裕、經濟更發達、更工業化/城市化所造成的。正相反,同帝國內很多族群(比方說德意志人、波蘭人、猶太人)比起來,無論是識字率還是經濟社會成就來說,俄羅斯人都是遠遠不如的。而且,不僅僅是同西邊更發達的人群比,俄羅斯大眾同東部與南部邊遠地區比,也並不過的更好。

比如,在十九世紀之交,俄羅斯人的平均壽命不僅低于波羅的海各人群、猶太人和波蘭人,也低於烏克蘭人、白俄羅斯人、韃靼人和巴什基爾人。大俄羅斯地區人口的嬰兒死亡率要明顯高於帝國其他部分。

最後,從帝國統治者的自我認知來看,他們也未必有多少俄羅斯認同。我們之前已經談到,俄羅斯幾乎可以被看做是一個貴族聯盟國家。美國歷史學家克利杉·庫瑪指出,非獨貴族如此,俄羅斯的君主本身就很難說是一個俄羅斯人。「羅曼諾夫家族幾乎沒有什麼俄羅斯人成分……他們過著西化貴族的生活。他們使用德國的宮廷禮儀,他們的公園和宮殿是新古典主義的……即使是血統,他們也幾乎不是俄羅斯人,這是與德國皇室無盡通婚的結果(這指的是彼得一世之後,歷代俄羅斯沙皇,都有外國妻子,尤以德國人為多。兩位凱薩琳女皇,都是德國公主)。」沙皇之一,彼得三世(1728-1762),出生在基爾,父親一方是瑞典的王子,非常厭惡俄羅斯人。庫瑪也指出,其他的歐洲王室儘管也有外國血統,但通常都顯得比較低調。但俄羅斯沙皇卻似乎總是在強調自己的外族特徵。宮廷語言一開始是法語,後來又加上了英語。

綜上,我們可以大膽的說,在俄羅斯帝國之中並沒有一個「帝國民族」的存在,而這是俄羅斯帝國同其他近代帝國迥異的地方。從很多層面來看,與其說俄羅斯是一個殖民國家,倒不如說它更像一塊被殖民地。俄羅斯人不公平的負擔著帝國的重擔,卻沒有「享受」這個帝國。從這個角度講,有些歷史學家甚至提出了一個概念,那就是俄羅斯是一個「自我殖民」的帝國。英國歷史學家亞歷山大•埃特金德就指出,俄羅斯既是殖民的主體,也是被殖民的對象,同時還是殖民的產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ieNgCmwBmyVoG_1Zeb6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