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城市排名變化,從北上廣深到杭上武深

2019-12-18   西一安鮮

文章開頭首先向各位讀者普及一個基本概念,就是我國從未對任何城市進行幾線城市的評級,對於城市按照行政屬性劃分為:直轄市、副省級城市、計劃單列市、省會城市、地級市、縣級市;按照常住人口規模劃分為:超大城市(城區常住人口1000萬以上)、特大城市(常住人口500-1000萬)、大城市(100-500萬)、中等城市(50-100萬)和小城市(50萬以下)。

而我們經常在媒體文章以及大眾討論中的看到和聽到的幾線城市,多是某專項領域的研究機構,對於不同城市在某專項表現中取得的不同成績,方便區分和突出從而劃分出『一、二、三、四線城市』,例如近年來經常被大眾吐槽的由第一財經評選發布的《城市商業魅力排行榜》中,不僅對我國城市劃分為一、二、三、四、五線的等級,還首創了『新一線城市』的概念。實則這份排名是關於不同城市在商業魅力方面的表現排名,評選的指標更加注重的是一座城市的商業資源集聚度、城市的樞紐性以及當地城市人口的活躍度,而並非一座城市的GDP、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因素,但是往往很多讀者和網友總是選擇性地忽視關鍵性因素,只盯著幾線城市的劃分,造成了一定的誤解。

按照以上幾線城市等級分化的方法,我們就能推導出除商業魅力以外,關於城市人才吸引力、科技創新力、交通通達力甚至城市房價等在內的多個專項方面都可以進行城市等級劃分,理解了這個基本概念和方法,我們就能有一個清晰的認知,那就是一線城市不再是『北上廣深』的專屬,部分城市因為天然的自然屬性、人文屬性以及某些重要的契機,將在某些專項表現上打破『北上廣深』的優勢,實現跨入『一線城市』的目標。例如:數字城市。

近日,由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智慧聯合實驗室對外發布了《2019城市數字發展指數報告》(下稱《報告》)。

該《報告》通過數字環境、數字政務、數字生活和數字生態4個一級指標和20多個分項指標,對我國城市進行了數字綜合評分。最終杭州、上海、武漢、深圳、北京、鄭州、廣州、南京、寧波和青島順利入選「數字一線城市」。

從這份榜單排名來看,以往在其他領域還處於二線城市的杭州、武漢、鄭州、南京、寧波和青島在數字城市中表現突出晉升一線城市,尤其是有著『移動之城』的杭州更是戰勝上海、深圳、北京等強市位列全國第一位。

那麼杭州這座城市在數字環境與生態打造中做出了哪些舉措和取得了哪些成績呢?

全力打造全國數字經濟第一城

早在2016年,杭州市就公開提出打造數字經濟城市的目標,從而打造出「天堂矽谷」、「一號工程」以及全球影響力的「網際網路+」創新創業中心。

在人才方面,僅2017年杭州市網際網路工程師人才凈流入率達到了12.46%,位居全國首位。同時在海歸人才凈流入率方面同樣位居全國第一。

在政策支持、產業帶動、人才吸引的綜合作用下,2018年杭州市全年數字經濟增加值達到3356億元,增長率15%,占比全年GDP24.8%;電子商務產業增加值1529億元,增長17.5%;軟體與信息服務產業增加值2508億元,增長17%;數字內容產業2098億元,增長15.8%。

數字政務方面,2017年杭州市在全國率先建成商事登記「一網通」網上審批系統,通過網際網路+人工智慧+政務服務打造「最多跑一次」政務改革;2019年杭州市聯合阿里巴巴升級服務數字政府戰略,整個阿里雲、支付寶、釘釘、高德等面向政府端的技術、產品、服務和資源,讓市民辦事就像如網上購物一樣方便。

數字生活方面,杭州市早已走在全國城市前列,因為與本地多個知名網際網路企業合作與開發,杭州市民在衣食住行各個方面均已經數字化,用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在2019年APEC工商領導人中國論壇上的原話敘述就是:

杭州的數字生活已是常態,而將來數字生活也會成為世界更多城市的常態。

而在此次數字一線城市的排名中,武漢戰勝北京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績,可謂表現十分強勁。

過去的2018年,武漢市信息技術產業營收增長高達21.5%,工業技改投資增長28.9%,全年無店鋪業態實現零售額635.15億元,增長34.4%。

固定資產投資方面,信息技術服務業固定資產投資高達244%,成為武漢市2018年所有行業中的投資占比最高(不包含採礦業)。

2019年武漢市也將引進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高端人才和優質項目作為重點工作,強調打造特色數字經濟體系,尤其是在汽車行業的智能化、電動化、網聯化,探索智能汽車、智慧交通融合發展的全新模式。

對於長期關注中國城市發展的朋友們都有一個普遍共識,那就是重點城市、尤其是城市群核心城市都在打造特色城市經濟上力求突破,而數字經濟成為了眾多城市努力發展的共同目標。

據悉,2018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已經達到了31.3萬億元,增長率達到了20.9%(名義增長率),占我國GDP比重達到了34.8%,而產業數字化方面,2018年規劃達到了24.9萬億元,在工業、服務業和農業三個行業中的比重分別達到了18.3%、35.9%和7.3%,僅2018年數字經濟領域的就業崗位就達到了1.91億個,占2018年就業總人數的24.6%。

城市只是承載數字經濟的區域,數字經濟實際上已經滲透到我們每個人生活和工作中的方方面面,每個人都受益於數字經濟帶給我們的方便與快捷,而當下及未來,也正是信息消費、數字經濟投資、數字貿易等需求活力不斷釋放和發展的重要時機。

而其中部分城市抓住了此機遇,從上到下火力全開發展數字經濟,也使得在數字經濟領域,將大眾傳統理念中的一線城市的北上廣深,改變成為了數字經濟一線城市杭上武深,這樣的改變是我們每個人都希望看到的,因為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才會春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