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視法治欄目作為一個重要的節目類型,在其不斷發展的二十多年裡對中國法治建設發揮了不容忽視的作用。誕生於1999年的《今日說法》秉承「點滴記錄中國法治進程」的理念,是中國電視法治欄目中的旗艦。近日,《今日說法》推出特別節目《大法官開庭》第五季,節目契合新時代司法精神,創新法治節目表達方式,連續五年以紀實、訪談、講述的方式,呈現清晰的法官職業形象,樹立傳揚新時代司法理念,培育符合時代要求的法治文化。《大法官開庭》在法治節目中,充分體現出了兼顧人情人性、顧及民生訴求、實現多方共贏的重要特點。
一
力度與溫度:樹立高級別專家型的法官形象
五年前,《大法官開庭》首次將鏡頭直接對準中國的大法官群體,這既難得又意義重大。長久以來,在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之中,幾乎從未產生過純粹的的職業法官群體,也沒有關於中國法官比較純粹、完整的形象。中國古代重禮輕刑,與當今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的司法原則有著本質的區別。那些享有「青天」盛名的古代官員早已不能完全涵蓋現代法治建設中的法官標準,新時代的法治環境,亟需樹立當代的法官職業群體形象。
《大法官開庭》聚焦的主角是共和國的大法官,他們是司法改革的排頭兵,一直在中國司法實踐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節目將大法官群體由幕後呈現到了大眾面前,帶領人們真正認識、走近中國大法官群體。大法官審理的案件重大、疑難、複雜,例如在《重生》這期節目中,呈現的是一起涉及三家國有企業,涉及金融借貸、融資租賃、破產重整等複雜法律關係和矛盾衝突的案件,在錯綜複雜的案件中,二級大法官李少平抽絲剝繭、權衡利弊,將大法官的嚴謹、專業與權威充分體現出來。同時,大法官深入實地調研、充分體察民生,在司法力度之下更體現出了溫度。在節目細緻充分的內容呈現中,一心為民、忘我工作、權威專業的高級別專家型法官形象變得清晰而完整。
二
走訪與還原: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司法理念
《大法官開庭》在案件選取中迎難而上,既有已經過去二十年的重大刑事案件的二審,又有矛盾衝突尖銳、涉及主體複雜的國企債務糾紛……節目聚焦大案要案,錯綜的案情、專業性極強的法律問題,這都給節目的內容呈現帶來了不小的難度與考驗。但節目依然找到了多角度的典型要案切入,從審判的視角推導案情,讓節目既有法律的嚴謹、權威與專業,又具有人情與人性的溫度。
法官工作亦是充分發揮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的綜合結果。節目中大法官深入案件發生地進行實地走訪和沉浸式體驗,能夠接地氣的還原爭議事實的客觀真相,更能夠深切體察案件涉及人群的真實處境,從而讓後續的案件審理有著豐厚的事實基礎。《大法官開庭》充分詮釋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司法理念,《重生》節目中審理雲南恩洪煤礦與國家開發銀行、招銀租賃公司的經濟案件中,法官充分顧及牽涉的幾萬員工的工作與生活保障問題,仔細權衡價值3.6億元的五大生產設備的合理處置和利用,從而做出合理合法又使各方利益最大化的調解方案,這讓嚴肅的司法裁決透出閃亮的人性光芒,中國大法官的司法智慧,在這嚴謹之中、專業之中、權衡之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彰顯。
管子有言:法者,天下之儀也。所以決疑而明是非也,百姓所縣命也。司法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其對國家、對人民的重大意義無須贅言。中國司法善調解,善從民生角度權衡利弊,這皆是閃光的中國智慧,體現了中國司法外圓內方的可貴品質。
三
故事與細節:層層剝筍樹立大眾法治觀念
《大法官開庭》承襲了《今日說法》的重要特色和優點,節目採用紀實的表達方法,但在層層剝筍的調查實證過程中,案件的推進反而充滿了懸念,讓法治節目內容具有了天然的故事化特色。《大法官開庭》關注重大的刑事、民商事案件,採用多方採訪、實地走訪調查的方式,實現了節目的故事化敘述、細節化呈現,將大法官在司法審理中的公平、公開、公正植入其中。
法為繩墨也、衡石也、規矩也,節目將嚴肅嚴謹的司法精神傳遞出來,通過呈現典型案件將諸多部門法的適用表現出來,讓節目本身具有了專業性和權威性。在2018年推出的《歸來》節目中,全景式地講述了家喻戶曉的民營企業物美集團創始人張文中案再審的全過程,大法官通過嚴謹專業的審理,最終宣告張文中無罪,冤案徹底平反。
除此之外,節目對於法律案件的選取皆具有多方面的警示和教育意義,節目不停留在案件本身和表面,而是深度分析典型案件產生背後的深刻原因。例如《歸來》節目中的判決成為人民法院落實黨中央產權保護和企業家合法權益保護政策的一個標杆案件;再如《二十年後的審判》例證了掃黑除惡保一方平安的重要意義;《二十秒的真相》推演出提升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水平,保護群眾的安全感刻不容緩的重要事實。
法為繩墨,助為初心。《大法官開庭》用鮮活的案件審理彰顯著中國的司法精神和以人民為中心的司法信仰,那些清晰親近的大法官形象契合了社會對公平正義的追求,促成了法官職業群體與社會公眾的良性互動,為社會營造了良好的法治環境和法治氛圍。
原標題:中央電視台《大法官開庭》對新時代司法理念的傳播—— 中國特色司法智慧的典型化、貼近化表達
來源:光明網
作者:冷凇(中國社科院新聞所世界傳媒研究中心秘書長)
張麗萍(遼寧師範大學海華學院新聞學講師)
編輯:趙煒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