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橋,是葫蘆島比較大的鄉鎮

2019-10-12     瞭望葫蘆島

歲月的輪迴,我的老家高橋變老了,但時代的腳步讓它煥發了活力。

高橋,在連山區是一比較大的鄉鎮。自古稱為鎮。有山,有廟,有老橋,多個胡同。我家住在財神廟胡同里,家家青磚土頂,磚砌煙囪,瓦楞門樓,拐不過車的小道,歲月把腳下小道踩得結實條條痕跡,胡同里沒有井,吃水要到南邊大井去打水,大缸是每家不可缺少的「寶貝」,水和糧食都要斗進聚滿。門樓成了小夥伴們捉迷藏、彈球、煽啪嘰的場地,一玩到爸媽叫回家吃飯。




胡同對面有一座財神廟,青瓦紅楹、雕樑畫棟,供奉著財神、喜神高大塑像,終日香火繚繞,人聲鼎沸,車水馬龍。聽這裡老人講:很早前,後山是物茂豐盛之地,這裡商賈雲集,緊遏遼西走廊樞紐要道,前面是天際海域,供天下良民豐衣足食。廟地位水火相濟,陽火旺盛,是聚各路財源寶地,財神廟後面靠著後山,前面對著大海,中間長長鬍同象徵著商賈雲客過往腰揣萬貫,財神保佑,萬民平安財源之道。


凡是從山路雲集的各種土特產品、海產品必經財神廟胡同,裝上火車或船舶發往全國各地。煙袋桿細長長的胡同占盡了天時地利,贏得了生機和富足。從此,財神廟胡同家家懸掛財神爺像,逢年農曆正月初五,做買賣人都要到財神廟祭祀拜神,保人們虔心向善,發財致富,平平安安,生意興隆。

高橋大集匯聚五個鄉鎮十八個村屯,每月的陰曆一四七為集市日,虹螺峴三六九,鋼屯二五八。吸引周邊的南票、建昌、朝陽、錦縣等地客商。逢集日背包的、肩扛的、挎藍的趕集人都穿梭財神廟胡同,豬、牛、羊、雞、鴨叫喊聲淹沒了炕上酣睡的人們,擺攤打掛看相的人里三層外三層,財神廟胡同成了天道。大年集更熱鬧,胡同兩側一直到大集中心掛滿了年畫、剪紙、風車、大紅對聯,電線桿上吊著各種煙花爆竹,糖葫蘆、圓球糖、芝麻糖擺一道,小胡同里裝飾的紅紅火火,一派迎新春,過大年的喜慶氣氛。




奇怪的是平日胡同里沒有一家商鋪,老人說,這是不耽誤做買賣人和趕火車的鐘點,中間不能停步要留住財,胡同頭的理髮店和茶館,是讓男人從頭到臉刮的乾乾淨淨,稱盤公平,趕集乘火車人喝口茶,再趕路心裡踏實。

到了七十年代,一般由南向北的春風吹進了小胡同,這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轟轟的火車長嗚聲震動了整個鎮子,上千人開始坐火車進城跑通勤打工。記得剛乘車跑通勤時,由錦州發往山海關,途中經過女兒河、桃園到達高橋早晨6時15分,車運行45分鐘後到達錦西火車站,午後17時20分則開始逆向運行。大約運行半年多時間,高橋車站出現旅客擁擠,多數人上不去火車,誤點晚點時常發生,錦州鐵路局決定,增開一輛由馬杖房始發至錦西高橋專列通勤車,緩解了這段鐵路線緊張局面。




每天從晨光熹微直到暮色降臨,黑壓壓的人群擠滿了財神廟胡同,像一條長龍,前邊看不見頭,後邊看不見尾,多數人步行到車站,極少數人騎著自行車,放在胡同里熟悉的人家。通勤職工大部分來自高橋村、朱家窪、甜水、王善屯、苗屯、九股屯、東興卜、石灰窯等16個沿線村屯,到錦西各大廠礦做臨時工。我每天拎著飯盒提前5分鐘出門上站台,返乘回來的八節車箱是最開心的45分鐘,勞頓一天的人們在車上占座,打起了4加1撲克,歡笑聲衝出窗外,響徹整個山谷,穿越密林。趕上年節通勤職工手裡著拎著豬肉、粉條、白酒老遠從門縫裡就聽見喊聲,單位分福利啦!臉上露出燦爛的笑容。




那年代人們都羨慕跑通勤職工,一身工作服,手裡拎著兜,有的胸前還別著綱筆,真神氣。生活並非都如意開心,在車箱裡時常聽見有人抹大鼻子,這月被解除了,又回生產隊幹活了!站在胡同口就看見趙五哭傷的臉,明天早晨胡同里還是人擠人,像螞蟻一樣多。5年間,高橋至錦西共輸運通勤職工達30多萬人次。超過這段輸運量的10倍。




初升的太陽,似乎也跟著忙碌。早早吐出紅日,伴隨著胡同里家家屋頂縷縷的炊煙,升起薄薄霧雲;呱嗒、呱嗒風匣聲喚起了下地的人們;男人們聽見火車開動聲急忙挑起水桶到井岸排隊擔水;生產隊的大馬車錯過通勤點高峰,全部「傾巢出動」;馬鈴鐺兒叮咚響,踩著舞點般的馬蹄聲踢踏.踢踏走在前面,車老闆大鞭子一甩,響徹整個胡同上空;一幫閒在家的女人們抱著喂奶的孩子,坐在門口嘮起了大嗑,太陽壓山的時候,人們又躲到屋裡扒在門縫看通勤人。

突然有一天,人們傳出小火車下月要停運了,運行5年的小火車真的停開。一股改革的勁風一夜吹進,小胡同一下冷落了。原來的集市也搬遷到新址,一部分職工在城裡分到了新樓,徹底結束跑通勤的歷史,剩餘的農村人干起了個體經濟。從此,小胡同喧鬧繁華的氣氛傾刻煙消雲散。




30多年過去了,這裡早己被樓房北京平房取代了老式低矮舊房,辦廠自家建公司占據了半個胡同,老火車站變成貨物停車站點,高橋至市內小客車每5分鐘一趟。

當匆匆的人們停下腳步時,沒有忘記對生活的美好追逐,又邁開奮進的步伐。胡同人們驕傲是,在這個胡同出了兩位人物。一位是畢業於清華大學的高材生,錦西化工廠廠長,後任廣東省深圳市市長李子彬,另一位是房地產企業家蘇延寶,為家鄉建設投資上千萬元。




天時地利造就了家鄉人,他們沿著胡同里財神之道,學會了做生意這門本領,改變了傳統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生產方式,利用交通紐樞要道,向信息化、規範化現代農業邁進,做大水陸家庭產業,沿著102線國道開辦各式餐飲、住宿、五金家電、製藥研究、加工企業,搞起長途運輸業,4公里長的街面商業門市達130多家,特色小微企業像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小菜廠、蝦油製品廠、中華老字號陳醋名揚天下,有的人家背著家鄉的腌漬菜生意做到北京、廣州、深圳等地,用微信網與各地建立了網上通。




萬家屯粉條業成為東北地區餐桌食品一絕,藍狐進入時尚服裝行業。一位老鄉說,在萬家屯只要你不嫌棄幹活,一個人一天能掙100至200元,不比城裡少掙。如今的街面處處有掙錢生意,小鎮一片繁榮景象。




財神廟胡同好像一個時光的隧遂,把我帶回到記憶中的童年世界,它讓我感受敬仰與祝福:財神廟胡同的腳步沒有停,她象大海里航船越走越遠越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iXlhwW0BMH2_cNUg-c-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