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島港做精服務實現貨物吞吐量雙位數增長

2022-03-16     瞭望葫蘆島

原標題:葫蘆島港做精服務實現貨物吞吐量雙位數增長

核心提示

剛剛開年,葫蘆島就被突如其來的疫情撞了一下腰,經濟發展被迫按下了「暫停鍵」。儘管如此,今年前兩個月,葫蘆島港貨物吞吐量卻同比逆勢增長14.85%,實現「開門紅」。

「不求最大,但求最精」,在服務上精益求精的葫蘆島港,用誠心留住了客源,穩定了自己的經營發展。

「東星海泰」號貨輪停靠葫蘆島港,這是該港目前接卸的最大載重量糧食類船舶。本文圖片由本報記者翟新群攝

積蓄優勢

邁向億噸大港目標

隨著一陣響亮的汽笛聲,5號泊位的「鼎鑫」號貨輪滿載機制砂(貨物)駛離港區;與此同時,停靠在4號泊位的「昱洋」號貨輪開倉,裝滿玉米後南下……這是3月6日上午,記者在葫蘆島港看到的情景。

一邊抓好疫情防控,一邊推進穩健運營。近段時間,葫蘆島港負責消殺的工作人員特別忙,港區實行嚴格的進港管控措施,切實做到「內防反彈、外防輸入」。

突出新特色,創造新優勢,實現新發展。近年來,葫蘆島港從單一貨源到貨源多樣化、複雜化,從單一作業模式到多種作業工藝並行,兼具商業型港口、民生型港口、國建型港口功能;吞吐量呈幾何式倍數遞增,從最初的百萬噸小港發展到如今的具備5000萬噸能力大港,不斷向億噸大港踔厲前進;尤以糧食運輸突飛猛進,一躍成為北方港口散糧下水第二大港。

去年年底,隨著「帕蘭道夫斯基」號貨輪駛入葫蘆島港,中俄核能合作項目——徐大堡核電首批俄供大件設備順利在葫蘆島港通關,標誌著葫蘆島港已具備接卸多樣化業務的能力。

今年1月18日,7.3萬噸載重量的「東星海泰」號貨輪駛入葫蘆島港,完成北大荒糧食集團(葫蘆島公司)整船玉米獨立裝船作業。這是葫蘆島港首艘接卸的最大載重量糧食類船舶,是葫蘆島港首艘發往華南航線的最大載重量糧食類船舶,是葫蘆島港首艘由一家客戶獨立配貨裝船的最大載重量糧食類船舶。

港城聯動,港區互動,融合發展。「我們和葫蘆島市的發展是捆在一起的。」葫蘆島港負責人這樣說。今年,葫蘆島港將推進10萬噸級航道工程、石化罐區擴建工程、泊位擴建工程、臨港物流園區、保稅中心等項目建設,依託項目不斷提升區域物流集聚和輻射能力,積蓄後發優勢,為港口持續發展和葫蘆島擴大開放賦能。

葫蘆島港玉米專用碼頭。

深耕服務

提升港口綜合能力

日前,「東星海泰」號貨輪在葫蘆島港提前12小時完成了作業任務,客戶連豎大拇指。高效來自於細心的服務,為減少外來司機就餐往返時間,葫蘆島港港務保障公司主動把午餐、晚餐送到了生產現場。

「不求最大,但求最精」,後發的葫蘆島港苦下功夫提高綜合服務能力。他們「走出去、請進來」,學習先進港口經驗,改進作業工藝,購置新型設備,引進高新技術人才和行業精英,全面提升港口綜合能力。

近年來,葫蘆島港由運輸型港口逐漸向服務型港口(船貨代業務)、產業型港口(臨港工業園區)轉型升級,由傳統型港口逐漸向智能港口、綠色港口轉變,全面推進港口的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設。

在智慧生產組織方面,葫蘆島港重計劃、重準備、重過程、重完工,有序并力爭超前完成單船作業任務,為客戶節省時間。

在計劃編排上智慧無縫銜接,商務部門編排貨源計劃—調度室編排工班計劃—各生產單位完成泊位與庫場作業計劃,將核算單船貨物情況與場地堆存、集疏運能力形成最優配比。優化船舶指泊計劃,靈活安排船舶進出港,實現效率最大化。把標準化作業流程精細到單船,盡力降低損耗,縮短堆場碼頭作業時間。

走進葫蘆島港商務大廳,本地一家企業的業務員正在辦理申報手續,不到10分鐘全部辦結,「每次辦完業務出門時,港口工作人員都搶在前面幫我開門。這個不起眼的小舉動,讓我很是感動。」

雨雪天,貨車司機在經過港口智能地磅室外機櫃掃碼時,很難順暢通過。要想掃碼成功,必須下車靠近機櫃掃碼。這樣一上一下,不僅會被淋濕,也會耽誤時間。遇到這種情況,計量員們就趕緊從磅房跑出去,向司機示意:「別下車,讓我來!」協助司機掃碼過磅後,他們才回到磅房內,換下被雨雪淋濕的衣服。

今年2月,受疫情影響,現場辦理業務出現困難。葫蘆島港急客戶之所急,及時開通網上申報,把疫情對港口的影響降到最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77c1dec4e04a61bf3b60be3656c0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