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軍損失7.7萬人,日軍僅死679人,蔣介石:抗戰史上最大之恥辱

2020-02-05   軍迷哨所

這場戰役中方參戰軍隊20萬人,日軍10萬人。戰局卻出人意料,最終我軍被俘虜3.5萬人,陣亡將士4.2萬人為代價慘敗。而日軍據中方公布的數據顯示一共死傷9900人,而日方數字顯示日軍僅戰死673人,負傷2292人。日軍相當於以極小的代價贏得了這場戰役,給我軍蒙受了巨大的損失和陰影,更重要的是打亂了軍心,部隊士氣低落。此役給積極"剿共"的國民政府沉重打擊,蔣介石更是將其稱為"抗戰史上最大之恥辱",可見其影響力有多大。

這場戰役被我們稱之為「中條山戰役」(日軍稱為:中原會戰),這場戰役是正面戰場國民黨軍隊在山西範圍內的唯一一場大規模對日作戰,但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隨著山西各主要關隘的相繼失守,中條山的戰略地位愈加重要。對中方來說,守住中條山可以瞰制豫北、晉南,屏蔽洛陽、潼關。進能擾亂敵後,牽制日軍兵力,退可憑險據守,積極防禦,配合整個抗日戰場。對於日軍來說,一旦占領中條山,既可渡河南下,問津隴海,侵奪中原,又可北上與其在山西的主要占領地相連接,解除心腹之患,改善華北占領區的治安狀況。

所以,中條山的地理位置,對當時的中國來至關重要,甚至關乎到國家的存亡。對日軍來說,中條山是南進北侵的重要"橋頭堡",一旦攻破長條山,將能夠扭轉戰局。為此,日軍自1938年以來曾十三次圍攻中條山,但均未得逞。

直到1941年,中國戰場戰局進入相持階段後,戰爭雙方的戰線保持了相對的穩定,日軍眼看短期亡華的理想已經覆滅,進攻處處受阻。在此背景下,日軍不得不改變攻擊計劃,1941年1月30日,侵華日軍提出"1941年度的作戰,計劃中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攻占中條山,給中國方面施加壓力,以此北近和南進。

同年,日軍調集第33、第36、第37、第41師團,獨立混成第4、第9、第16旅團為主力進攻部隊,第21、第35師團,原配屬35師團之騎兵第4旅團一部及第3飛行集團為預備隊,總兵力約10萬餘人,還有大量的偽軍,對中條山形成合圍態勢。另外,在魯、豫、冀、晉與蘇北一帶還囤積20餘萬人的兵力和400架飛機,為進攻中條山創造有利條件。除此之外,日軍還組織7個師團的兵力對中國沿海實施封鎖,同時還對國民黨軍隊發動數次戰役,以打亂國民黨軍隊的部署。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日軍為進攻長條山下足了決心。1941年5月7日,中條山外圍日軍在航空兵的支持下,從四面八方發起進攻。經過一個多月的激戰,國民黨軍隊因為準備不足、又缺乏統一指揮,除少數突圍外,大部潰散。最終導致3.5萬人被俘虜,4.2萬人陣亡,而日軍的代價卻極小贏得了勝利。人多,扼守要地,還輸掉戰役,這也就是為何蔣介石稱其為「抗戰史上最大之恥辱」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