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江路上大千世界

2019-08-08   看懂上海

控江路是個路名,但在很多熟悉楊浦的老上海眼裡,它又不僅僅是一條馬路。說到控江,有人想到那一街的零食小吃,有人在那裡居住了幾十年,有人對能看到動物的兩座公園念念不忘,有人回憶起中學時代的青春年華……

控江路回眸

控江路位於上海市區東部,民國15年(1926年)始築,當時地處上海公共租界的北側華界,大上海計劃的南部邊緣,僅為黃興路與馬玉山路(今雙陽路)中間的聯絡支路,用以方便市民前往遠東公共運動場(今黃興公園東側)。

遠東公共運動場(亦稱遠東跑馬廳)

這個路名取自上海縣地方志中「華亭縣負海控江」一語,就是說上海地區原先的華亭縣負東海,控長江之意。

解放後,控江路結合楊浦區「兩萬戶」工人新村的建設向兩端延伸,西面到達大連路,東面直至軍工路,全長達到了4500米,一躍從一條支路變成楊浦區中部的東西主幹道。並且,一座控江路橋跨越了楊樹浦港。

楊樹浦港

之後,控江路的西段即鞍山路至江浦路,成為著名的區級商業中心;江浦路控江路坐落著上海的三甲醫院新華醫院;控江路內環外黃興路至雙陽路段,則有楊浦大劇院。

上世紀90年代上海三峰精品商廈,位於控江路鞍山路,是楊浦區第一家專營高檔特色商品的綜合商場

控江路北側有長白、延吉、控江、鳳城、鞍山等五大新村,串聯起和平公園、楊浦公園和內江公園等三處綠地,東段還有百年名校上海理工大學(原滬江大學)。

家門口的動物園

當年,上海市區的交通遠沒有現在發達,要跨幾個區走一趟的話簡直像是去外地。雖然西郊公園(現在的上海動物園)的動物更多更全,但對於住在控江路一帶的上海人來說,到楊浦公園或者和平公園看看動物那真是再方便不過了。

楊浦公園的後門在隆昌路,正門在雙陽路,兩條路之間控江路的部分全部是楊浦公園的圍牆。上世紀80年代,楊浦公園的門票是一人5分錢,換來一塊綠色的圓牌子就是入園憑證。

標誌性的大象滑梯

這裡最吸引小孩子的就是各種動物。有老虎、獅子和狗熊。邊上還有孔雀,要孔雀開屏總是很困難。一群遊客拚命揮舞紅色的圍巾或衣服,而「身經百戰」的孔雀常常不以為然。

能讓人一站半天的是楊浦公園的猴山。一圈半人高的圍牆,一條小河隔開猴子和遊客,假山上幾十隻猴子。時而,大猴子在責打小猴子;時而,猴子之間展開追逐;時而,鐵制的滾輪或橋鎖上,有猴子上下翻飛。遊客投食,總是在猴群中展開一陣搶奪,最後猴王不慌不忙地走出來,解決紛爭。

楊浦公園始建於1957年初,1958年1月24日建成開放,原來是一片農田、池塘和居民小村落。它的整體布局模擬杭州西湖景觀,全園分愉湖景區、中央景區、動物景區、遊樂景區、牡丹園景區五個遊覽區。

而另一處可以看到動物的和平公園,前身是一片荒涼的小村落,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很多猶太人流亡中國上海的提籃橋地區(當時和平公園屬提籃橋地區)。抗日戰爭爆發以後,虹口為日軍占領,當時日本侵略軍就在現在公園內建造了六個防空洞作為彈藥庫。

解放後,這裡建起一座綜合性公園。建園初期取名為「提籃公園」,1959年更名為「上海和平公園」。動物展覽不採用全部集中的辦法,獅、虎、豹、熊等大動物籠舍在園中央,小獸和鳥禽等分散於全園。兒童樂園、溜冰場位於園西北。

2007年9月,和平公園進行建園以來最大規模的改造。改造前,公園向遊客發放了1000份徵詢意見表,96%的市民要求保留動物。

為此,公園決定將環湖中的鳥島設計改造成生態動物島,原先分散圈養的非洲獅、東北虎、棕熊、金錢豹、猴子、白頰長臂猿、梅花鹿以及鳥類等遷居島上散養,2008年春節對外開放。

記錄了青春的控江中學

控江中學始建於1953年,是首批創建的上海市重點中學,2003年被命名為首批上海市實驗性示範性高中。

當時的辦公大樓里除了有老師的辦公室外,有階梯教室、物理、化學實驗室、圖書館等。學校多次接待過日本、美國、加拿大、瑞典、新加坡、香港等地教育團體來訪交流。

一位曾經住在控江路645弄小區的老上海回憶,當時到控江中學讀書,每天就是步行到學校。從家走過去大約要走一站半路。那個時候小孩開始有點零花錢了,於是他早上偶爾可以到水豐路對面的小吃店,點上二兩生煎一碗小餛飩。

放學以後,印刷三廠門市部是他每天必去的地方。只要宋慶齡題寫刊名的《少年文藝》來了,他就如獲至寶,掏錢買上一本,然後迫不及待地開始讀。

少年時代,他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兜里有了10元錢,於是也學大人模樣,到「泰晤士西餐社」去開洋葷。服務員都是上海阿姨,會不容置疑地幫你點菜。第一次喝到奶油蘑菇湯,讓人感覺人生進入了新的境界。

在楊浦區的中學裡,控江中學有一個口號,叫做「玩在控江」。知乎上有一道問題:「在上海市控江中學讀書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很有意思,每個人的回答都是一份青春的檔案,關於控江中學的美好記憶,實在是太多了。

網友:這是高三的時候在五樓照的,那個時候上海中心還沒封頂呢,東方明珠也能看到吧

控江中學六十周年的時候在新民晚報上登的公告,網友保留至今

每一個控江中學畢業的人都知道,學校大門對面,有一個「莫師漢堡」

早期的工人新村

1951年上海市政府規劃9個住宅基地,先後建造了曹楊新村、長白新村等18個工人新村。控江新村,也在當時應運而生。相比老式石庫門的狹小居住空間,控江新村的房間雖然不大,但有相對獨立的煤衛設施,小區里有整潔的花園和新栽的小樹。

控江新村對面就是上海光學儀器一廠。在上世紀80年代,遇到節日,有時廠里會把廠區內所有的燈都打開。家裡大人就抱著小孩去看燈。圍著工廠,大人孩子們的眼睛和臉都被照亮,大家一起欣賞牆內的亮光,慶祝節日的到來。這幅頗具工業化風格的場景,被染上生活的氣息。

一位曾經住在控江新村的老上海回憶,從家裡出門,往五角場方向散步,離開新村不過15分鐘步行距離之外的地方,當時還是一片郊野。今日車水馬龍的五角場商圈周邊,當時有過人頭高的蘆葦、野草,刺蝟和黃鼠狼出沒其間。環顧四周,還能看見當地農人養著的豬。

1985年8月,上海暴雨,9200多戶居民家中進水,最深的達80厘米。其中,控江路、延吉路之間的雙陽路周圍一片汪洋,積水深度平均達到50厘米。控江地區由於地勢低洼,加之歷年來新村規模不斷擴大,相應的排水系統沒有跟上,一場大雨過後,2千多戶居民家中進水受淹。

在當時的小朋友眼裡,自家一樓房間外的天井裡,大人們種植的薔薇、枇杷、絲瓜藤都被大水淹得岌岌可危,平日圈養的幾隻鴨子,此時高興地在積水裡游起泳來。

在那場暴雨過後,控江地區排水工程啟動。

關於控江路的記憶還有許許多多,即使搬離了原先的住地,許多人還是會對那一份老早的生活日常留有懷念。

(綜合:《控江路,謝謝歲月中那些簡單的笑臉》作者 晏秋秋,上觀新聞《從控江新村溢出的水流》作者 沈軼倫)

看懂上海粉絲群

等儂來吃一杯老上海的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