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法商電車公司以十六鋪為起迄點,先後辟通了3條有軌電車線路,分別是溝通善鍾路(今常熟路)的2路,來往盧家灣的10路以及通往斜橋的6路。這是南市地區有電車公交的開端。
而在同一年,英商上海電車公司所開行的有軌電車線路也穿行在公共租界的馬路上。華商鑒於外商獨霸上海公共運輸業務,倡議在南市創辦電車交通。5年後,由國人在上海經營公共運輸事業最早的一家企業——華商電車公司也開出了第一班電車。
20世紀20年代十六鋪作為電車樞紐站車水馬龍場面
國人自辦近代城市公交
上海自開埠後,租界越加現代繁榮,而華界卻越發擁堵侷促。19世紀末,南市在沿黃浦灘一帶築成外馬路(今中山南路,現外馬路系後來另築),此為華界第一條新式馬路。辛亥革命後,環繞縣城的城牆被拆除,建成了環城馬路(即今中華路、人民路)。
拆城後在環城道路上行駛的電車
城牆拆除後,華界和租界連成一體,為開通電車也提供了有利條件。英法租界原計劃要將電車線路延伸到華界,尤其是法商電車,剛才提到,所辟電車線路已行駛於華界老西門至斜橋等地段,他們企圖將線路從十六鋪擴展至華界外馬路董家渡一帶。而與此同時,美商古納公司、比商東方萬國公司也先後要求在南市經營電車事業。
以上種種均遭到時任上海市政廳民政總長李平書的拒絕,他主張南市的電車一定要由國人自己承辦。
據《上海軼事大觀》記載:「上海南市電車創於一九一二年四月,主之者為陸伯鴻,奔走運動,竭力提倡,得官廳之許可、資本家之協助,於是集二十萬金而成此偉大計劃,亦即華人破天荒之自辦電車也。」
陸伯鴻像
當時形勢下,李平書找到了陸伯鴻,請其出面籌辦,但又見陸顧及招股困難已面露難色,李鼓勵道:「趁我在任,立案招股,集成便辦,不成暫緩。」陸即具文申辦,李立馬批准,更「星夜備文,親往江寧」,向江蘇都督面詳一切,當場獲准,旋即返滬。
1912年4月,陸伯鴻帶員前往十六鋪、關橋一帶每天查看人流量。經多次考察、反覆論證,選定一條沿線多為人煙稠密的成熟區域作為開行線路,預計很快就會有可觀的客流量。同年6月經市議事會給予專利權30年並簽訂合約,國人自辦的近代城市公交不日將行駛於在南市街頭。
//
上海華商電車公司
//
鋪軌後的小東門繁華地區
南市華界電車事業所訂的合同非常詳盡,計有26章68條,築路緣起、修路、架橋、鋪軌、豎杆、行車規則與公司應盡義務、應有權利等等都有說明。其中資本一項規定須集自華商,外國人不得入股。第三條權利規定「所享之一切權利,自後非經市政廳認可,不得轉讓於他人」。義務中規定「公司與每月進款毛數內提取百分之三為市政廳之報酬金,逾三年則提取5%之酬金」。並規定政府每月派員檢帳和匯繳酬金,不得拖延。此外對設軌路線電車工程、路程價目、道路權限等等都有詳細規定。並聘請西門子公司總經理谷吉爾督辦,隨後便成為華商電車公司顧問工程師。
華商上海電車公司有軌電車(機車)
1913年2月,上海華商電車公司正式成立,之後即著手電車工程的籌建。工程建設委託德國西門子公司承造,電車及建材設備也均向西門子公司定購。同年3月動工建設,購得滬嘉路24畝土地(16000平方米)建造車場,併購有軌電車機車12輛、拖車4輛。同年6月全面竣工。
華商電車公司車場建在滬杭火車站(南站)附近的車站路(今南車站路)。公司的第一條有軌電車線路,從小東門至高昌廟,原定當年7月初試車,因「討袁」戰爭發生,公司車場及軌道、線網等悉遭毀損,試車推遲。
行駛於小東門的華商1路電車
頭牌顯示方向高昌廟
1913年8月11日,華商第一條有軌電車線路正式通車運營,並舉行了通車典禮。該線從小東門經外馬路、滬軍營路、車站路、半淞園路至高昌廟(今高雄路、西藏南路一帶),而小東門至滬杭車站先行通車,其中由小東門至董家渡為雙軌,董家渡至滬杭車站為單軌,並在單軌每隔400米處設一回車道。線路長4.8公里,配電車12輛。南市的公共運輸從此逐漸改變面貌,深受市民歡迎。1916年,小東門至高昌廟全線通車。
1925年《上海指南》刊載的華商電車4條電車線路分站票價表
1929年《上海商埠交通圖》
城內和南市地區圖中的華商電車線路走向
與法租界電車相同,南市電車車廂也設有頭等和二等之分,其車身也由求新製造廠製造,在開辦之初還考慮到今後發展,軌道軌距、架空線高度等都與租界一致,這為日後各界電車的聯絡互通都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而南市的中華路、民國路(今人民路)是由原舊城拆除後所建的主要幹道,本可按照環形布局規劃線路。但由於民國路北端為法租界,故仍受到法商電車電燈公司的阻撓,使本應為圓路(即環線)的線路分為南北兩段運營。
實現圓路同車
老西門中華路上的華商電車
1915年2月1日,華商第二條線路3路有軌電車通車,自小東門沿民國路至老西門南端(即環城北半段)。當時該路線由華法兩方訂約,各自築軌互通營業,自負盈虧。1916年2月1日,2路有軌電車通車,自小東門經中華路至老西門(即環城南半段)。
由於南北半城車軌互不相通,市民由民國路至中華路或相反方向而行皆須中途轉車,時間上和經濟上損失巨大。據當時的相關統計,此後的十餘年間受此不便和損失已累計達一億人次。自南市公用局成立後,決心促成2路、3路電車接軌,頗費周折。經十年努力,終於在1928年11月初先後完成老西門和小東門處接軌工程。11月11日,由小東門發車的環城電車路通車,並定名3路圓路。
1936年《上海交通圖·有軌電車路線圖(一)》
南市部分:3路環城圓路電車線路走向
1934年《上海市指南》中刊載的
華商1路、3路電車分站票價表
3路圓路通車後,原先行駛於北半城的老3路電車全部改駛新線環城,原先南半城運行的2路電車則分為兩種,其中半數電車按環城圓路開行,另一半仍維持原來南半城線路行駛。為避免電車在老西門終點站調頭影響交通,自老西門新辟和平路(今復興東路西段)、肇周路(該段現為西藏南路)至南陽橋的路軌。
30年代交通繁忙的老西門六岔路口
國貨路上的電車軌道
1933年9月20日,2路電車擴大行駛範圍,形成由南陽橋始發,經肇周路、中華路、黃家闕路、車站路、國貨路、外馬路、東門路、中華路、方浜路再至肇周路南陽橋的2路圓路(也稱「外圓路」)新線路走向。如此一來,老西門地區的華商電車可以與英法商5路、6路有軌電車銜接,溝通法商17路、18路無軌電車,進而方便南市南半城往返乘車,減少換車,並能改善華商1路電車擁擠狀況。
1936年《上海交通圖·有軌電車路線圖(二)》
南市部分:1路、2路和4路電車線路走向
1934年《上海市指南》中刊載的
華商2路、4路電車分站票價表
最後一條線路
華商電車的最後一條線路4路有軌電車,於1918年1月13日通車,從老西門經中華路、黃家闕路、車站路、半淞園路至高昌廟,且「全路車軌都改為雙軌矣」,「至是路線分長路路牌紅(高昌廟至小東門),車站路路牌綠(高昌廟至西門),民國路路牌黃,中華路路牌白,共四路。站口分長路七,車站路、民國路、中華路各四站……」當1933年2路擴線時,4路也一併改由南陽橋肇周路始發經方浜路、中華路循原線路至高昌廟。
1918年,位於車站路的華商電氣公司廠房
同樣在1918年,上海華商電車公司同華商內地電燈公司合併,成立了華商電氣公司,公司設在(南)車站路564號,並繼續經營南市地區的公共運輸事業。1935年底,4條電車線路總長度達到23公里,配有電車(機車)54輛,拖車27輛。南市電車事業起步雖略晚於英法租界,但4條電車路線的管理水平及運量都較高。
1939年地圖中的南市電車線網
但可惜的是,1937年抗戰爆發後,南市淪入敵手,繁榮的電車交通慘遭蹂躪,電車鐵軌、電車設備、電機公司資產被日軍侵占,南市電車建設損失殆盡,4條電車線路被迫停駛。
抗日戰爭勝利後,公司申請電車復業,未獲當局批准。所以,如今很少有人知道或記得南市曾經有過繁忙的有軌電車交通。
日占時期滬軍營路電車拆軌後的斑駁路面
來源:圖溯上海微信公眾號《【敘說地圖】南市電車的興衰與上海華商電車線路》一文,原文作者張淵源。
看懂上海粉絲群
等儂來吃一杯老上海的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