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手把手傳授親子溝通秘笈

2019-12-02   豫見課堂


為人父母者,都需要面對和孩子交流中的不少難題。

幼年期子女心智不成熟,如何幫助他們樹立規則意識,同時保護孩子的童心?

青春期子女自我意識覺醒,又該如何與這些「半成人」交流,幫助他們順利完成社會化過程?

近期,在一檔網際網路談話節目中,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老師與幾位嘉賓共同討論了「父母如何與孩子」溝通的話題。

我們為您匯總了一些觀點,值得借鑑學習。

及早脫敏

李玫瑾教授觀點:「我認為人的心理發展,它就是一個進程。在這個過程當中,你為了防止他後來出現什麼事兒,你必須前邊兒要做到什麼事情,我們有一個概念叫『脫敏』,『脫敏』就是什麼呢?對某一類就是不好的東西,慢慢去適應,而不是一下就接觸。所以聰明的父母,其實他孩子早年的時候,也就是小的時候,損他幾句,經常家裡互相開個玩笑,甚至急了就直接吼他。他習慣了,到他那個時候就沒問題了。現在關鍵是什麼呢?孩子就一個,小的時候吧,愛的你不行,百依百順;然後等到什麼時候,他才較真兒呢。就是學習壓力大了,一到初中,你如果這時候不學,他覺得你上不了大學,找不到一個好工作。這時候,他跟你急。你想,前邊兒沒急過,你現在急,這時間點兒不對,而且『沒脫敏』。」

在孩子成長的早期階段,父母就要善於塑造親子關係的平衡溝通模式,不能盲目「讚美」,過分表揚。適當的生氣、發脾氣等情緒表露是一種「脫敏」的方式,一味百依百順,到未來孩子壓力增大時再進行約束,可能為時已晚。

敬畏之心

李玫瑾教授觀點:「人的成長過程當中,他要形成一些東西,就是除了愛之外,還有一個『敬』和『畏』,您知道嗎?這個『敬』來自於哪兒?我認為首先的來自於『畏』,得先『怕』,他才會『敬』,如果他不怕,他不會『敬』的,但事實上,在小時候,他很多對就是長者的這個『敬』,是有點『怕』的。你比如見到老師他怕,他因為怕,所以他恭恭敬敬。那麼,這個『怕』怎麼形成?現在,我認為我們很多家庭,沒有研究這個問題。但我個人認為,我們有時候在講,如果孩子違法了,懲罰實際上是一種保護。讓他知道『怕』。但是我們可以這樣,雷聲大雨點小,也就是說這儀式,讓他看得很可怕了,但是到最後處罰的時候從輕,讓他真的後悔,以後再也不敢了,真的讓他不敢了才是保護他,而不是說沒事兒。」

親子之間除了發自本真的愛,也要有敬畏之心。父母在孩子犯錯時,可以採用富有智慧的「懲罰」方式,比如「雷聲大雨點小」,但一定要幫助孩子形成規則意識,才能避免他/她在未來的歲月里接受生活的懲罰。

點到為止

李玫瑾教授觀點:「就是在青春期的時候,這個到他發育接近成年的時候,這時候你跟他說,第一,話要少;我說六歲之前,父母的嘮叨和話語都是黃金,十二歲之後,父母的話語就是垃圾,他聽不進去的。他覺得我已經大了,你說的哪些東西我都懂,而且都是你講了十多年的話了。因此,到這個時候就是什麼呢?點到為止。比如說,他跟同學發生衝突了,你就問怎麼回事兒。完了,兩句話扭頭走開。但是很多家長,可能達不到就是我說的這種,就是能夠駕馭的這種能力,那麼怎麼辦呢?你有的時候第一就要尊重他,要跟他去商量這個事兒,你說,『這事兒要我認為,我會怎麼做』你可以跟他這麼講,而不要指責他,『就你瘦,你怎麼能這樣?!』他已經很委屈了,你還說人家傻,沒路了。」

父母要學會掌握說話的時間段,孩子幼年時期,要多叮囑,多聊天,但到了青春期,孩子的身心都發生了巨大變化,這時父母要學會尊重孩子的自我意識,給予孩子更多的尊重和平等,不能再延續幼年的哺育方式,更要減少居高臨下的指責。

立規矩的時間

李玫瑾教授觀點:「所以,孩子處於青春期階段,你不要跟他急。你跟他發生衝突的時候,三到五句話扭頭走開,他會調整的。他當時不接受,但他心裡會把你的話當個事兒的。可是,你非讓他當時認錯,他絕對不認。所以,父母這個年齡,就是孩子在這個年齡段。你先橫,叫雷聲大,到最後雨點很小;然後一幽默就回來了。就是說,我認為現在最重要的,就是父母要有個意識,就是說,孩子小的時候,該說就要說,該立規矩就要立規矩,你該嚴肅就要嚴肅。你別小的時候你就放開了寵。為什麼要在三歲上下說?越小說越好!你小的時候不答應他,他大不了地下給你打滾兒,你不要等他十二歲了。你小時候不立這些規矩,你到大了開始立,我們很多家長是屬於什麼呢,他該管的時候不管,他不該管的時候開始管。

該管的時候管,不該管的時候要少管。為人父母需要做好平衡,更有藝術性地幫助孩子學會與世界相處。

父母如何示弱

李玫瑾教授觀點:「孩子十二歲之後,父母就要學會示弱,『我跟你討論一個問題,如果遇到這個事,你會怎麼處理?』孩子這時候他會想,我給你出主意,他反而接近成熟。」

溝通,有時需要學會「示弱」。面對青春期的孩子,父母要多與之「討論」「協商」和「徵求意見」,而不能用對立和命令來解決問題,這樣不僅有利於營造良好的溝通環境,也能幫助孩子走向成熟。

有進有退

李玫瑾教授觀點:「成年人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說話算話。這是我認為所有年輕家長,必須做的一件事兒。如果你妥協一次,就妥協無數次。但是我覺得這裡,可以加上一個協商,也就是說,你給他留一個出口。比如說,這個今天咱沒計劃,咱今天買不了。然後這個咱回去研究一下,怎麼來買。你就這樣給他一個希望,然後回去你再提要求。所以,我那個在將這個,孩子的教育過程當中,實際上是要有進有退。但是你說這個說話算數,是非常對的。就比如說我答應周六陪你去玩兒,如果我周六去不了,一定要告訴孩子,我哪天我一定陪。也就是說你答應的事兒,承諾的事兒一定要做到!」

承諾孩子的事情一定要做到。這句話看起來簡單,做起來難。親子之間的信任和親密往往來源於此,在承諾的履行中,孩子會感受到自己是一個被尊重的個體,也會感受到充分的愛和安全感。同時,李老師也建議,即使在有突發情況影響了承諾的執行時,也是一個親子溝通的好時機,父母要學會與孩子協商和溝通。

和孩子聊什麼

李玫瑾教授觀點:「家裡有孩子青春期,就是在初中到高中這個階段,其實我覺得這個階段,父母應該最跟孩子聊最多的,就是人這一輩子,都有哪些種活法。就是說你比如說我跟孩子交流,我說,『我覺得你記憶力特別好,我覺得你可以,就是做哪類的工作。然後,我說你操作性好,你可以做哪一類工作。然後,在他高考之前,我可以給他提出大概五種,就是可以發展的,今後未來的方向。』我們現在有很多家長不談這個,他就是管一個分數,分數。然後考高分,然後著名大學。從來沒有讓孩子去有一個自我的選擇。所以,我覺得青春期尊重孩子特別重要!」

青春期,父母應該和孩子聊哪些話題?李老師給出了一個親子溝通的好題目:人生和未來。在家庭中,父母要多與孩子聊這些「形而上」的話題,讓孩子充分感受到自我選擇的重要價值,而不是功利地盯著成績,追趕著孩子茫然前行。

談話的時機

李玫瑾教授觀點:「你看我在孩子到初中這個階段,第一就是我跟他談事兒的時候,基本都是去超市,或者在遛彎兒這個過程談。我不在家裡坐著跟他一本正經談一個事兒。第二就是涉及到特別敏感的,比如說我發現他交朋友了,但是我又覺得有危險。那象這種情況,我就很認真地,給他寫一個很簡單的一封信。這封信當中,我先誇他,然後我告訴他,我說愛實際上是什麼,愛情和什麼有關。這就是說,你跟孩子溝通的時候,不要什麼一天到晚的話不停。有的還把人叫過來說,你跟我說說,你那個找的什麼人?父母在跟孩子溝通的過程當中,要智慧一點,比如說有些話吧,就是幽默一點,說得輕鬆一點。」

發生在日常場景中的溝通,更容易產生潤物細無聲的力量。當遇到尷尬或棘手的話題,父母不妨在輕鬆愉悅的環境中與孩子溝通解決,而不是耳提面命式地訓斥和沉重的長談。找好場景,有時也能影響談話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