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戰爆發後不久,「聯合國軍」在麥克阿瑟的指揮下大舉北進,一度打到了鴨綠江邊。為了保家衛國,中國人民志願軍在彭總的帶領下,入朝作戰。經過第一至第五次戰役,將美軍從鴨綠江邊趕回到了三八線以南地區。之後敵我雙方一直圍繞著三八線反覆拉鋸,志願軍也由運動戰轉入了陣地戰。此時能不能守住既得陣地成了一個問題。
一開始前沿的許多部隊都是憑著士氣在堅守,雖然最終守住了陣地,但美軍強大的攻擊火力給堅守陣地的志願軍部隊造成了極大的損失。那麼美軍的火力到底猛到什麼程度呢?19兵團作戰科科長餘震,在一個叫老禿山的陣地上,劃了一塊1平方尺的地方,竟揀出了大小彈片287塊。這樣的殺傷密度,不要說人,就是螞蟻,也很難存活。時任19兵團司令員的楊得志回憶說:「我們的陣地最好認,哪座山頭、哪塊高地光禿禿的,哪裡就是我們的陣地。」
為了躲避美軍鋪天蓋地的炮火,戰士們在陣地上挖了許多單人防炮洞。這些洞形如貓耳,被稱為「貓耳洞」。由於美軍的炮火太猛,戰士們就把洞挖得很深。這樣左挖右挖,就將相鄰的洞子連了起來,成了馬蹄形狀的坑道。不料這種坑道竟然經受住了美軍炮火的考驗,而且效果還出奇的好。1951年10月,李奇微指揮「聯合國軍」發起了秋季攻勢,64軍191師在馬良山禦敵,其中堅守216.8高地的1個連,依託坑道式工事,一天擊退美軍21次衝擊,斃傷敵軍700餘人,自身僅傷亡26人。
楊得志得知這個戰果後十分高興,立刻將這個戰例上報了志願軍總部。總部對此非常重視,李奇微的秋季攻勢剛剛結束,彭老總就通知志願軍各部,從11月至年底,不再進行全線大反攻戰役。 幹什麼? 修坑道!要求各防守要點,都要高標準地修築坑道工事。這樣幾十萬志願軍士兵在前沿陣地上,不是打仗,而是揮鎬舉錘,叮叮噹噹,興高采烈地挖坑道了。
根據總部的要求,坑道口厚度普遍達10到15米。到後期,有的坑道頂部厚度已達到50米,一般的炮彈、炸彈都炸不塌,每條坑道至少挖有兩個出口。1952年8月,志願軍在三八線正面戰線,第一梯隊的6個軍構築了坑道200公里,交通壕650公里,掩體1萬多個。在這些坑道中,射擊工事、交通壕、幹道、支道等作戰設施一應俱全,連宿舍、飯廳、廁所,甚至禮堂都被志願軍搬入了巨大的山脈中。
志願軍坑道防禦工事完工後不久,李奇微又發起了新一輪的秋季攻勢。「聯合國軍」天上有飛機,地上有坦克和重炮,看起來很是威風,但在志願軍以坑道為主的防禦工事面前卻失去了用武之地。「聯合國軍」折騰了一個月,付出了十多萬人的傷亡代價,只奪占了467平方公里的土地,相當於在長達250公里的戰線上,平均推進了不足兩公里,平均日推進60多米。也是說,每小時不足3米,與蝸牛的速度差不多。
時任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的五星上將布萊德雷絕望地說:「在敵人坑道工事面前,李奇微至少要用20年光景才能到達鴨綠江。」整個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共挖了長達1250公里的坑道,各種塹壕、交通壕長達6240公里,創造了世界戰爭史上的一個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