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陽七三九醫院神經內科護士長王艷麗收到兒子的祝福。本組圖片張文魁攝
瀋陽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醫生佟岩與女兒重聚。
「儘快回歸工作崗位,也替換替換後方的醫護人員」4月4日,瀋陽市支援襄陽醫療隊第二批17名隊員結束集中休整。除了好好和家人聚聚外,他們想到的仍是再次「請戰」重回工作崗位。
2月17日,瀋陽馳援襄陽醫療隊「逆流」而上,開赴戰「疫」前線。在襄陽的39個日夜,他們與疫情抗爭,為襄陽市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作出了貢獻,多次得到中央指導組、湖北省和襄陽市領導的肯定,受到當地醫院和患者的讚譽。
「這14天一半是回憶,一半是繼續」
「當初你出征的時候說『只要你能平安回來,以後你說啥是啥』,這句話算數!」當日,瀋陽七三九醫院神經內科護士長王艷麗老公在現場的這句「情話」讓她淚流滿面,「他是一個不太愛表達的人,這段時間說的情話比我倆談戀愛的時候說得還多。我開玩笑說,也不是不會說啊,就是沒逼到那個份上啊。他常年在哈爾濱工作,這次他特意從哈爾濱趕回來接我。」
說到這休整的14天,王艷麗說「一半是回憶,一半是繼續」。自從回沈後,在襄陽市第一人民醫院負責醫療隊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雷鳴,天天都在群里發襄陽車水馬龍和萬家燈火的圖片、視頻,「我們也把瀋陽的消息帶給他們,還把我們在賓館吃的好吃的發群里饞他們。」王艷麗說,還有一半是「繼續」,「七三九醫院有個群,每天群里都有很多工作部署和安排,同事們真的也都很辛苦,除了日常工作,還要到『三戰一場』測溫。」王艷麗說,她也跟領導說了,自己身體沒問題,心理沒問題,可以儘快恢復工作,以最好的狀態重新回到工作崗位,跟大家一起奮戰。
「回歸後趕緊替換下『後方』的親們」
瀋陽醫學院附屬中心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醫師馬玉東說,「這段時間妻子很辛苦,回去多陪陪他們,只要一家三口在一起,無論做什麼都很美好。」
望著帥氣的兒子,馬玉東說:「他今年高二,原來想學編導專業,他有這方面的基礎。通過這次疫情,看到醫護所表現出來的強大力量,他也想學醫了,這讓我挺開心的。」
馬玉東對記者說:「我現在戴的近視鏡就是在襄陽配的,我們戴護目鏡為防止眼鏡起霧,每天用手消液反覆塗抹,導致眼鏡片被腐蝕看不清東西了,負責遼寧醫療隊日常生活的襄陽工作人員,開車拉我去了一個眼鏡店,說啥也不用我拿錢,我就配了一副最便宜的。我現在經常一扶眼鏡,就能想起那些在襄陽的日子。」
馬玉東稱,這次支援襄陽,收穫不小,也學到不少了新知識,回到工作崗位之後還要多學一學傳染、感染等相關知識。「想儘快重回工作崗位,我們在抗『疫』一線支援,醫院和科里的同事們承擔了更多的工作,也很辛苦。我們回歸後,也把『後方』的親們替換下來,讓他們休息休息。」
「給遠在外地的爸媽視頻直播」
「爸爸媽媽,放心吧,我一切都好!」
「爸媽終於放心了,回家好好吃飯,回醫院踏實工作!」
當日,走出賓館的那一刻,瀋陽二四二醫院護士梁宇鑫給遠在牡丹江的爸爸媽媽打了視頻電話,「我家是農村的,父母都在家裡忙農活兒呢。每次都是通過視頻『雲相聚』,也挺好的。」梁宇鑫告訴記者,別看爸爸媽媽都生活在農村,但是他們特別支持她的工作,「他們經常驕傲地說:『山村小女孩也能幹大事情』!」
這個1998年出生的女孩,是遼寧對口支援襄陽醫療隊中年齡最小的,出征前她剪掉了長發,「女孩都愛美,剪掉留了很多年的長髮,當時也有點小糾結,可是為了工作方便,也沒想太多,等慢慢長起來吧!」
「這次支援讓我成長成熟了很多,業務上更加獨立了,能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對患者的病情也觀察得更仔細。回到工作崗位後,我要更加嚴格要求自己,不斷提高業務能力和技術水平,讓大家看看我們『90』後也能獨當一面。」
「主治醫歸來我坐輪椅也要接!」
「我的愛人和孩子都在外地,父母年齡也都大了就沒讓他們來,他們會在家裡等我,給我做了很多好吃的。」瀋陽二四二醫院重症醫學科醫生朱凱告訴記者,一會兒有位他曾經治癒出院的患者在等他,「這位患者因腦幹出血入院,當時病情很重,經過我們的努力救治成功了,肢體和語言功能也逐漸恢復了。」
看到朱凱,這位患者坐著輪椅迎接他的「歸來」。他用盡力氣站起來,用不流利的話表示感謝,並與朱凱緊緊地擁抱在一起。這位患者今年31歲,轉到二四二醫院時昏迷高熱,在醫院ICU病房,朱凱和同事們一起參與了對他的搶救,等到患者病情穩定後,朱凱隨即踏上了去襄陽的征程。聽說朱醫生援助襄陽要回醫院了,患者早早地在醫院門口等待,就為迎接恩人回來。
「沒想到他恢復得這麼好了,對醫生來說最大的牽掛永遠是患者。」朱凱此次支援的是襄陽市中心醫院的重症醫學科,他們回沈時還有兩三名患者在ICU,也是朱凱這些日子一直最惦記的。
瀋陽日報、沈報全媒體記者樊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