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勢下,傳統紅木家企轉型升級之路(原創)

2020-09-29   魯班園

原標題:新形勢下,傳統紅木家企轉型升級之路(原創)

紅木家具作為傳統文化的代表,有過它的輝煌歷史。在當前消費升級、反腐、全球化、新冠疫情的多重背景衝擊下,紅木企業的生存狀況也是每況愈下,遊走在生死線邊緣。下面從以下幾個角度剖析紅木企業生存狀況。

買家具還是買投資?

紅木家具的投資屬性讓紅木家具脫離了家具最基本的功能需求。前些年紅木家具火爆除了因為消費者對紅木家具自身的喜好外,更多的是衝著紅木家具的投資屬性。消費者更關心是什麼材質,是大紅酸枝、還是小葉紫檀,有沒有升值空間?至於紅木家具的做工和設計如何?消費者多數不懂也不是太在意。導致很多紅木企業更多是傳承老祖宗留下的模版,產品在市場上高度同質化,很多商家開始偷工省料,以次沖好。

傳承PK創新

紅木家具歷經多年傳承,代表中國文化的精髓。在傳承與創新之間,紅木家具走在變革的分界點上,傳承意味著保守,創新意味著自由。創新是紅木家具發展的必由之路。創新是社會發展的需求,是人性的需求,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需求。紅木家具必須回歸到家具本質

上來,它不是觀賞品。消費的主力軍在變,消費觀念也在變。從60、70後到當前的80、90後,新生代消費者除了在意家具美學,更在意家具的舒適、功能、科技含量等。紅木家具顯然走在時代後列。

看清大勢

「紅木」這個詞不是指具體哪一個材種,而是「五屬八類三十三種」名貴樹種的總稱。就紅木家具原材料而言,現有紅木家具原料100%依賴進口。全球貿易背景下,每個國家都不喜歡原材料直接出口,都希望提高出口的附加值。

目前除少數國家原木能直接出口外,都希望將原木進行初加工或深加工後再進行出口,以帶動當地人口就業。

國內家具製造門檻越來越高,環保、稅收政策越來越嚴,用工成本越來越高,渠道過剩、產能過剩導致終端競爭激烈,企業利潤空間逐年壓縮,一些經營理念差、產品附加值不高的企業將被會淘汰出局。

紅木家具生產較為傳統,對技術工人的依賴性強,這是多數紅木家具企業做不大的原因之一。紅木家具生產自動化程度整體不高,據調查,目前能夠熟練用五軸加工設備生產紅木家具的企業為數不多,而自動化、信息化程度高的企業更是寥寥無幾。

目前,國內家具行業的全屋定製做得風生水起,定製PK成品,這是兩種商業模式的競爭,是先進生產力PK落後生產力的競爭。紅木家具作為成品家具,目前最為頭痛的是要處理前些年積累下來的大量產品庫存,只有甩掉包袱,才能輕裝遠行。紅木家企未來要走的路還有很遠。

今年的新冠疫情,衝擊著本來就很脆弱的傳統家具經銷行業,紅木經銷商除了面對高額租金,更多是面對新生渠道(電商、直播、展銷會、定製、裝修公司)的衝擊。而面對這一切,很多傳統經銷商還沒準備好。

路在何方?

當前很多紅木家具企業,對外部環境的變化,感到不適應,企業業績逐年下滑,有的已經到了奄奄一息的狀況,洗牌在所難免!

從傳統生產向智能製造升級是必由之路。智能製造利用自動化設備加軟體,來提高人均效率,擺脫對人的依賴。據調查,江蘇某紅木企業提升設備自動化程度後,生產效率大幅提升,一線人數從原來的一百多人,減少了幾十人,產值不降反升,企業負責人嘗到甜頭,在東南亞工廠一口氣採購了價值一千多萬元的自動化設備,擺脫東南亞技術工人短缺的困境。

紅木家具國內生產基地主要集中在福建、廣東、江蘇、浙江等地,而紅木原材料都在國外,紅木家具生產外移會帶來原材料成本和用工成本的進一步下降。未來紅木家具企業的競爭,成本是一個繞不過的檻,紅木家具製造全球化布局是當今全球化背景下的必然趨勢。

隨著新生代消費者成為主流,紅木家具的概念需要重新定義,需要在傳承與創新之間找到平衡。社會在進化,紅木家具不再是一個固化的符號,而應作為一種文化載體,向更加包容、多元化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