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賢親王墓,位於河北保定市淶水縣石亭鎮東營房村西雲溪水峪。墓主人就是康熙皇帝第十三子愛新覺羅胤祥,該陵寢也叫十三爺墳。是清朝歷史上規模最大、規格最高、唯一有望柱華表的王爺陵墓。2006年怡賢親王墓作為清代的古墓葬,被國務院列入點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怡賢親王墓,在雍正八年建成後,為守此陵,清政府在此設水東營駐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二員,並設園寢護衛軍,東西兩個營房。東營房駐馬步軍兵,西營房駐護陵旗族員。清盛時期,園寢範圍皆為禁地,護衛森嚴,權重勢大。1934-1936年間,整個園寢被當地軍閥和地方官吏所破壞。
園寢處於丘陵地帶,三面環山,依山傍水,林木豐茂,自然環境十分優美。園寢背西向東,占地面積約40萬平方米,全部建築物30餘座。建築用料全部採用紅磚綠瓦,其規模浩大,布局嚴謹,工藝精湛,氣勢宏偉。周圍松柏參天,濤聲瑟瑟,莊嚴肅穆,華貴典雅。在清代王陵中獨樹一幟。整體布局自東向西依次為:三華里神道,沿神道依次為神道碑亭、火焰牌樓、五孔石拱橋、四柱三門石牌坊、平橋、華表、元寶山、僂佝橋、三孔橋、神道碑亭、神廚庫、井亭、值班房、月台、宰牲亭、朝房、宮門、南北焚帛爐、隆恩殿、寶頂等。神道兩側松柏參天,園寢四周環以綠瓦紅牆。
神道以西為火焰牌坊,三門四柱,全為石制,每門的上額枋上正中有一個火焰寶珠。火焰牌坊後是五孔拱橋一座,過了五孔橋就是石牌坊,三門四柱七樓,石牌坊建造得極其精美,可以與清東陵、清西陵二陵的石牌坊相比,在清代王爺墳中有兩座牌坊的也為數不多。
牌坊再往西有擎天柱一對,分列兩旁。擎天柱即華表,此擎天柱與皇帝陵的大碑樓的擎天柱有所區別。皇帝陵的華表,柱身上盤繞著一條雲龍,須彌座環以石欄杆。而怡親王園寢的擎天柱,柱身雖然也是八棱的,卻是每面各雕二條龍,上面的龍頭朝上,下面的龍尾朝上,龍頭又抬起。柱身上有8個側面,共雕龍16條。石座周圍也無石欄杆圍繞。原來華表後還有神道碑亭一座,上刻雍正御製碑文,在清代王爺墳中一個王爺有兩座馱龍碑僅此一處。亭後還有神廚庫、井亭、值班房、月台、朝房、宮門、南北焚帛爐、大殿、殿前石雕麒麟一對,大殿後為圓形寶頂。園寢周圍還有八旗駐軍守護。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十月一日(公曆11月16日), 胤祥出生於北京紫禁城,生母為敬敏皇貴妃章佳氏。自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七月,十二歲的胤祥第一次跟隨康熙帝去盛京謁陵後,直至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一廢太子事件發生前整整10年間,康熙帝只要離開京師,無論去哪裡,必將胤祥帶往。 僅此即足以說明,康熙帝對他是另眼相看的。胤祥在雍正年間作為皇帝最得力助手的種種表現,也充分表明他除去具備較高的文化素養外,還頗有辦事才力,善於協調人際關係,是難得的人材。胤祥能文能詩,書畫俱佳,但流傳至今的作品甚少。只有《交輝園遺稿》中少量作品流傳下來。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康熙帝南巡,皇太子胤礽、皇四子胤禛、皇十三子胤祥隨駕。某日,康熙帝在行宮召集大臣和皇子們研習書法。不僅親書大字對聯當場展示,還邀請眾人觀賞皇四子胤禛和皇十三子胤祥書寫的對聯,據說,諸臣環視,"無不歡躍欽服" 。如此驚嘆的舉動,自然有阿諛逢迎的成分,但兩位皇子擅長書法確是事實。這一年,胤祥17歲,如果不是心裡有底,玄燁又怎麼會讓他同皇兄一起當場獻技呢?胤祥繼承了滿洲人的傳統技藝,騎馬射箭樣樣精通。有記載提到,他"精於騎射,發必命中"。有一次出巡狩獵,一隻猛虎突出林間,他神色不動,手持利刃向前刺之。見者無不佩服他的神勇。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前後,皇八子允禩的老師何焯在給家人的信中,也提到十三殿下為皇帝所鍾愛者,前途無量。不足20歲的胤祥受到皇父的器重,連供職清廷的漢族文人也一清二楚。但在第一次廢太子時,胤祥不知為何,失寵於康熙,終康熙之世,既無重用,也沒有受封。
雍正八年五月(公元1730年),雍正最親愛、最倚重的皇十三弟怡親王胤祥逝世。雍正悲痛欲絕,親臨其喪,並輟朝三日痛悼之。封諡為"賢",明配享太廟。詔令怡親王名仍書原"胤祥",以志思念。命將御書八字加於諡上。恤葬從優,建祠於京西白家疃正陽門內東順城街,改所居府為賢良寺,以祈冥福雍正帝在諸兄弟中,為確保王位,嚴厲打擊其政敵,唯獨對怡親王允祥恩寵有加,情同手足生死與共。先後推崇其為"自古無此公忠體國之賢王",乾隆時期,又定為世襲罔替"鐵帽子王"。由此可見,雍正與胤祥的關係遠遠超出普通的君臣關係,更非一般兄弟王子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