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說,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奮鬥本身就是一種幸福。梯門鎮東瓦莊村村民陳兆行人窮志不短,跟著集體承包大棚搞種植,辛勤勞動讓他甩掉了「貧困戶」的窮帽子,揚眉吐氣奔向新生活。
盛夏時節,剛剛賣完哈密瓜的陳兆行一點也閒不住,頂著烈日在大棚里給新拔節的水果玉米間苗。雖然侍弄這些農作物十分辛苦,但陳兆行卻樂在其中,因為正是這些大棚讓他一家在脫貧路上翻了身。
梯門鎮東瓦莊村村民陳兆行:「跟著村裡種大棚,一年能收入幾萬塊錢,也脫貧了,人也越來越好了,吃穿呢生活水平也好了。」
陳兆行家裡三口人,妻子身體殘疾不能自理,閨女還在上學,以前一家人生活全靠他種地、打零工維持,經濟狀況十分窘迫。
變化從2017年開始。那一年,東瓦莊村成立果蔬康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通過土地流轉分三期建設果蔬大棚246個。為了讓群眾放心,村裡發動黨員幹部帶頭學技術、包大棚。看著村幹部承包了8個大棚種土豆,當時還是貧困戶的陳兆行有點坐不住了,在支部書記王興寶的幫助下,他也流轉了自家土地,承包了3個大棚。
梯門鎮東瓦莊村村民陳兆行:「王書記找到我,說,你比他們還有點文化,你家庭情況(特殊)你也出不去,村裡想發展一部分致富項目,建大棚,你先弄些大棚試試。」
這一試可真長了陳兆行的精氣神。短短几個月的時間,一季土豆種下來,陳兆行就掙了2萬多,2017年當年就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看準了大棚種植這條路子,這幾年陳兆行跟著公司學技術、選品種,今年種植的哈密瓜又喜獲豐收,小日子越過越有奔頭。
梯門鎮東瓦莊村村民陳兆行:「書記承包大棚,我就承包大棚。書記種啥我也種啥,他是黨員幹部,我跟在書記後面干准沒錯。」
現如今,算上大棚收入、公司分紅和政策保障等,陳兆行一家的年收入能達到3萬多元,吃喝不愁倒在其次,更重要的是堅定了他的生活信心。他相信,只要自己不怕吃苦、勤奮努力,日子總會越過越好。
梯門鎮東瓦莊村村民陳兆行:「我覺得小康生活在我心中就是天天有錢花、有收入,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據了解,和陳兆行一樣,這幾年梯門鎮還有55位貧困戶藉助產業發展實現自主脫貧,約占當地貧困人口的百分之十四。依靠個人努力和勤勞雙手脫貧致富,貧困群眾的腰板挺直了,在全面小康道路上也更長志氣,更顯骨氣,更強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