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平湖常年水面209平方公里,不僅是國家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調蓄樞紐和京杭運河復航戰略樞紐,還是黃河下游唯一重要蓄滯洪區,對整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意義重大。
近年來,東平縣搶抓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機遇,科學謀劃東平湖區域發展的思路目標、重點任務、推進措施,扛牢主體責任,主動擔當作為,努力在「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偉大事業中貢獻東平力量。
堅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觀,「新理念、高站位、全視野」謀篇布局
東平縣堅持「生態立縣、綠色發展」戰略不動搖,既謀劃長遠,又干在當下,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茬接著一茬干,讓東平湖造福人民。凝聚發展共識,變「談水色變」為「因水再興」。曾幾何時,沿湖群眾飽受水患之苦,多次遷移外地、居無定所。東平湖水庫建設60多年來,全縣人民用智慧和勇氣多次戰勝洪水災害,東平湖伏秋大汛歲歲安瀾。特別是近年來,堅持不懈地推進東平湖綜合治理,湖區面貌日新月異。隨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的實施,東平湖還肩負著雄安新區重要水源地、省會濟南備用水源地等功能,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地位重要、作用獨特。
東平縣將保護管理好東平湖作為踐行「兩山」理念的首要任務,積極融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省會經濟圈一體化、濟泰一體化和泰山區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等發展大局,多管齊下,綜合施治,實現從「水患之湖」到「安全之湖」轉變,繼而向「生態之湖」「發展之湖」挺進,加快「因水復興」進程。「坐擁東平湖,是東平人的幸運;守護東平湖,是東平人的責任」,已經成為全縣上下的思想共識和自覺行動。突出規劃引領,變「單打獨鬥」為「協同作戰」。堅持「保護是最好的開發、沒規劃不開發」原則,學習白洋淀,對標千島湖,委託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高水平編制《東平湖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專項規劃》,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泰安市城鄉一體空間發展戰略規劃》和《東平縣空間戰略規劃》等銜接,構建「山水湖城」協同一體的空間發展格局。創新體制機制,變「九龍治水」為「攥指成拳」。整合公安、交通海事、東平湖管理綜合執法大隊等部門執法力量,成立聯合執法隊伍,建立實體化的區域聯合執法機制。法檢、司法、黃河河務、生態環保等部門,建立聯席會議制度,構建「信息共享、資源互補、執法協作」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模式。強力推動河長制湖長制,明確縣鄉村三級主要負責人為「河長」,系統化構建河湖管護長效機制。探索建立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制度,成立全省首家駐縣河長辦檢察工作室,設立環境資源黃河巡迴法庭及司法修復基地,嚴厲打擊環境資源犯罪,為東平湖長治久安提供有力保障。
堅定「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的整體系統觀,「鏈條化、協同化、集成化」護美生態
東平縣打破「因湖治湖」,轉向「全域護湖」,取得「山青、水秀、林美、田良、湖凈、草綠」修復成果和「好事辦好、百姓叫好」民生效果。統籌「岸下」與「岸上」,既「治水保水」,又「水景共治」。強力推進東平湖生態環境綜合整治,集中開展清網凈湖、菹草清理、清違拆障等「九大攻堅行動」,清理網箱網圍12.6萬畝,清除環湖違法建築447處,打撈菹草4萬餘噸,亂圈亂捕、投放魚餌、餐船污染水體等「老大難」問題得以徹底解決。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實施總投資32億元的61個生態項目,以恢復自然生態為目標,實施沿湖荒山綠化1.5萬畝、礦山生態修復450公頃,築牢東平湖生態屏障。
5月1日,東平縣環湖東路正式通車,道路全長8.7公里,分機動車道和紅色的自行車道。道路一側為波光瀲灩的東平湖濕地,另一側為綠草如茵的生態景觀,絕佳的出行體驗讓人流連忘返,成為「五一」假期遊客打卡地。統籌「湖域」與「全域」,既「一枝獨秀」又「全面開花」。協調推進「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環境空氣品質綜合指數大幅提升。大力開展沿湖沿河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打造沿湖生態屏障。強化生態濕地修復建設,投資近億元,修復各類濕地達2.4萬畝,凈化入湖水質,補給東平湖水,湖水生態環境大幅改善,水質常年穩定達到地表水Ш類標準。統籌「城鎮」和「鄉村」,既「提質城鎮」又「扮靚鄉村」。在城鎮,強化生態城市創建,高標準實施雨污分流改造工程,紮實推進截污納管,新鋪設污水管網4.3萬米,依法取締所有排污口,全部接入城市排污管道。對城市生態水系改造升級,布點50處口袋公園,規劃建設3處山體公園,大面積實施植樹造綠,縣城建成區面積綠地覆蓋率達到40.0%,人均綠地18平方米。在鄉村,加快實施引黃補湖、中型灌區節水改造、中小河道治理等工程,斷頭河、瓶頸河全面打通拓寬,易澇點逐年治理銷號,構建「河湖渠相連、四季水長流、楊柳鑲兩邊」的水系網絡。全面開展人居環境綜合整治,紮實推進「美麗庭院」建設,改廁工程覆蓋率達到100%,50%以上的村莊完成生活污水治理任務,以一流的生態空間讓全縣人民共享一流的生態紅利。
堅定「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基本民生觀,「興產業、優布局、強治理」服務為民
東平縣把生態良好作為發展的第一底線,找准生態底線與百姓增收的最佳結合點,將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綠色產業助推富民強縣。該縣將好生態作為吸引優質資本的重要砝碼,與國內知名大公司大集團合作,著力培植壯大文旅康養、臨港經濟等綠色產業。對縣內景區改造升級,規劃建設「影視小鎮」「旅遊康養小鎮」,環湖節點布局「田園綜合體」等現代農業項目。同時,大力發展鄉村旅遊,部分沿湖村莊實現「一村一品、一村一景」,讓千餘名「洗腳上岸」漁民和萬餘名群眾吃上了「旅遊飯」。與中林森旅合作,湖內探索發展「保水漁業」,提升湖產品附加值;湖外探索發展小龍蝦等規模化養殖,擦亮東平湖水產品品牌。與山東海洋集團、原兗礦集團等合作,建設兗礦公鐵水聯運物流園、東平港航建設工程老湖作業區和銀山作業區,徹底結束泰安有湖有河沒有港口的歷史。實行「前港後廠」「港區+園區」一體化發展模式,在老湖作業區集聚大宗商品加工製造、港口物流、金融保險和綠色建材產業園區等,形成臨港產業集群,可帶動周邊3000餘名群眾就業。
易地搬遷打造宜居家園。東平是全國第二、全省第一移民大縣,東平湖庫區、黃河灘區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差。東平縣在充分尊重群眾意願基礎上,結合上級扶持政策,投資75億元,統籌實施東平湖庫區移民避險解困、黃河灘區脫貧遷建和易地扶貧搬遷「三大工程」,規劃建設29個社區、1138棟樓房,目前9.2萬名群眾已住進新樓房。所有社區高標準配套水電氣等基礎設施和醫學養等服務功能,實施凈化、綠化、美化工程,社區綠地率均在35%以上,社區全部規劃建設污水處理設施,不讓一滴污水外流。治理創新提升幸福指數。大力探索「黨建+社區+物業」治理模式,健全社區黨總支、片區黨支部、樓棟黨小組,所有社區均建成黨群服務中心,讓群眾享受家門口貼心服務。制定產業發展規劃,統籌實施搬遷社區、產業園區「兩區共建」,構建產業、居民、社區利益共同體,讓搬遷群眾實現家門口就業。制定出台管理辦法,實行水電氣暖最低統一定價、物業管理費用財政補貼,最大限度降低群眾生活成本,讓群眾搬得進、住得起、生活得舒心,切實提高群眾幸福感、滿意度。
下一步,東平縣將繼續堅定不移實施「生態立縣、產業興縣、綠色發展」戰略,讓發展活力充分釋放、改革開放深入推進、生態環境更加優美、民生福祉持續改善,全力打造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示範區。
(作者:陳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