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建、快建、智建,東原精工建造新標準,力爭創造行業前三品質

2019-10-18     中國財訊網

有沒有發現?這兩年,地產工程線正迎來一股「回歸」潮。

曾幾何時,在快周轉魔咒下,整個行業陷入瘋狂、躁動的狀態,大家關注的都是三天一層、兩天一層。

這兩年,行業漸漸回歸理性,更多房企開始關注「有質量地增長」。對工程端的要求,從單純追求建造速度,轉變為質量與速度並重。品質在回歸、初心也在回歸。

有這樣一家房企,曾經憑藉優秀的產品力和持續的創新力,一舉殺入500億軍團陣營。

今年來,他家更是提出「三年內產品品質達到行業前三」的目標。

這就是東原地產。

對於「品質行業前三」這個頗具挑戰性的目標,東原的底氣到底在哪?工程管理職能又將如何排兵布陣,打贏這場硬仗?

期,雲鏈君專赴上海,與東原地產集團工程管理部負責人陳軍芳進行了深度對話。

創新三級半架構

打通技術崗上升路徑

構建技術驅動型組織

「輕技術、重管理」帶來的危機感

地產黃金十年,整個行業發展相對浮躁,在工程管理上普遍存在「輕技術,重管理」的現象。

「很多人喜歡去做一些管理協調工作,比如關注通過開會去解決問題,」陳軍芳說,「殊不知,諸多問題其實源於我們的技術行活不紮實,而致管理浮於表面。」

一些質量問題,比如滲漏,很可能就是工程師對材料特性、施工工序與標準「不知道」,才導致現場管理「不會管」。

工程師去到現場走一圈,卻看不出什麼問題來,這正成為一個普遍存在的現狀。

一旦工程師不知道,就不會去管,更管不了。結果,合作方一個反坎或者成品保護沒做好,就會導致後面的批量漏水。

匠心和技術是工程管理的基礎。技術管理沒有捷徑,需要時間和經驗的沉澱,包括摔過的跟頭。

而培育匠心與技術驅動的文化,首先需要得到組織上的支撐,「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需要對組織做出一些調整。」



東原地產集團工程管理部負責人陳軍芳

2019年初,東原提出要強化工程條線的技術管理能力,邁出的第一步,就從組織架構調整開始。

創新三級半架構,打通技術崗上升路徑

「我們將組織架構,從原來的三級架構調整為現在的三級半架構。」 陳軍芳對雲鏈君說。

這個組織架構上的小小創新,讓東原從組織架構上打通了集團的技術管理,確保技術管理既有適度的超前性,也能快速落地。

東原目前共有華東、華中、西南和華西4大區域公司,以及南京和廣州兩個城市公司。之前,東原的工程線是集團、城市、項目三級管理架構,隨著新進城市和開工項目增多,陳軍芳意識到:區域層級需要設置一個高量級的技術管理人員,來集約化實施各區域的技術管理。

與此同時,為支撐產品品質戰略的落地,滿足客戶更高的要求,也需要更專業的技術管理人員以及高效暢通的技術管理組織,來確保穩定的產品實現能力。

為此,東原專門設置了"區域總工"這個職位,以承接集團與項目之間的技術管理。



這個總工主要做什麼呢?

負責技術管理和品質檢查與評價,對技術可靠性和品質具有一票否決權。

具體分解下來:第一,將集團的標準結合區域特性進行深化與落地;第二,作為區域專業高地,統籌解決區域內項目技術問題;第三,提升區域工程人員專業技術能力;第四,擔任區域「質量官」統籌項目品質評價,同時去摳一些品質細節,反向完善產品。「有些工程師是缺少品質管控的意識,而有些則是缺少發現問題的眼睛。有了總工,他能摳得很細,幫你發現問題,並告訴你做得好不好,如何做好。」

通過設置「區域總工」,並賦予集團技術組、區域總工、項目技術經理足夠的專業權威,一定程度上打通了東原的技術管理路徑,提升了「技術驅動」的專業能力,進而強化了東原的產品實現能力。

除此以外,東原也進一步打通了對工程技術崗的上升路徑。

在東原的工程人員發展路徑中,也體現出對「技術控」的偏愛。比如「項目工程經理」這個崗位,必須要有項目技術負責人的經歷才能擔任。而對於「項目技術負責人」,他既可以往技術條線走,又可以往管理崗轉,在發展路徑上相對更清晰,也有更多的上升通道。

綠建、快建、智建

更全面更立體的

精工建造體系

調整組織架構只是第一步。去年開始,東原組織工程人員向製造業學精工建造,尤其在對標汽車製造業後,其先進的生產模式給陳軍芳的團隊帶去不少思考。

之後,東原開始推行新一代的精工建造體系。



這套體系包括「綠建」、「快建」、「智建」三大模塊。綠建,即綠色建造,是改善生產環境。快建,是通過科學管理來提升品質的同時提高生產效率。智建,則是提高建造的管理效率和產品實現能力。

相對而言,東原的精工建造體系更全面、立體,而且因自下而上提煉出來,也更具有落地性。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成本,但在品質和效率的穩定提升方面,效果明顯。

綠建:聚焦安全、節能與環保,改善生產環境

在新一代的精工建造體系中,東原首先創新性提出了「綠建」板塊。

什麼是綠建?為什麼要綠建?

在陳軍芳看來,好的產品品質必須要有好的生產環境:首要的是保障安全,然後是綠色、節能、環保。「幹活的環境好了,現場生產有序了,再來談建造高效、精工品質。」

基於此,東原綠建體系主要包括智慧工地應用、全面的現場管理標準升級、以及面向業主的工地開放幾個部分。



東原綠建體系構成

智慧工地聚焦安全、節能、環保

綠建體系的基礎底座是智慧工地台。

通過智慧工地應用,東原可以遠程監控每個項目現場的情況,隨時掌握現場安全施工狀況和資源配置,監測現場環境問題,特別是監測一些高危設備的使用情況。



綠建智慧工地架構


綠建智慧工地具體內容

現場管理標準升級,打造標準化工地

與此同時,東原還輸出了一套《建設項目安全文明施工管理標準》,包括綠色文明施工、腳手架、安全防護、施工用電等內容。通過打造高標準的項目工地現場,不僅給施工單位營造了安全、環保的生產環境,更重要的是,無形之中也讓供應商提高了自己的施工標準。



綠建安全文明施工管理手冊


東原的標準化工地現場

陳軍芳舉了個例子。

我們在成都有一個項目,成都勞務市場上很多工人相互「勸告」不要來這個工地。問他們為什麼?這個工地要求太高。

以致於,後來工人們一進現場就知道:這個項目的活不好乾,要求肯定很高。這樣一來,也倒逼他們一進到工地現場,就會下意識去做得更好。

從標準化工地到向業主開放的工地

東原還將「工地開放」納入了綠建體系中。通過工地開放,實際也倒逼工地現場的安全文明施工常態化管理,從「標準化工地」進階到「可以向准業主開放、展示的工地」。

東原的工地開放有兩種:一種是同行們都在做的交付前1-2個月工地開放,這是客服部門在主導;另一種是工程部現正在所有項目上推行的"過程中工地開放"。

所謂「過程中的工地開放」,主要指項目還處於真正的工地狀態,而根據項目不同,開放的實際節點也略有不同。

比如毛坯項目,其開放的時間節點是在二次結構做完後;而精裝項目,則是把基層做完後就開始對外進行開放。

值得一提的是,東原的這個工地開放完全不同於其他房企只拿出兩層做參觀,他們是直接把所有樓層都開放出來供業主參觀。

舉個例子。就在今年4月份,東原武漢的一個精裝項目工地上,就一次性開放了556套房間供業主們參觀。

這次展示的不但有位於同一層樓的四套精裝工藝樣板間,更厲害的是,在參觀完樣板間後,業主們還可以到自己的新居查看實際裝修進程!




從1樓到30樓,每一層都是不同的作業面,業主真正直觀感受到新房的建造過程,這種現場帶來的衝擊力和信任感,是別的工地開放所無法比擬的。



在每棟樓入戶大堂處都設置有裝修可視化進程表

快建:新技術新工藝,提質增效

東原的快建體系,其核心在於通過科學的管理手段,將串行作業改成並行作業,並準確配置資源,確保品質的基礎上提速。同時引入鋁模、PC、樓層節水、全澆外牆、薄抹灰、高精砌塊等新技術新工藝,在提升施工效率的同時,確保運營節奏,保證工程建造品質的穩定。



快建模塊新技術工藝體系

從新工藝的應用來看,東原更強調「適度性」。

「我們不會要求所有項目都要應用新技術新工藝,而是根據產品類型和區域資源等實際情況,有選擇地應用推廣。」陳軍芳解釋道。

比如產品類型,東原就規定:超過2棟33層以上(建築高度>100米)的超高層必須全數使用全現澆外牆、鋁模、免抹灰與全鋼爬架體系;建築高度<100米的可以選擇性使用。建築高度<100米的高層如採用非全現澆外牆設計,推薦採用鋼背楞+高精度木模板體系,外腳手架採取鋼管懸挑腳手架,腳手架高度不得>18米。



全鋼爬架和鋁模已在全國選擇性應用推廣

而根據各區域實際情況,新技術新工藝的推廣也各不相同。比如PC在華東的推廣應用就要好於西部,這一方面得益於當地相關政策的支持,另一方面還受益於華東地區PC產業鏈上豐富的供應商資源。

目前東原已經在武漢、重慶、鄭州、昆明等城市應用推廣了快建體系。

智建:大監理模式,釋放精力,提效保質

東原還創新性將「智建」納入精工建造體系中。

這是其為改善工程現場的管理、提高人均管理效能、保障精細化管理有效落地,同時改善供應商合作環境,與明源合作開發的一套信息化管理系統。



移動質檢APP介面示意圖

施工及管理行為留痕,保證數據真實性與傳輸及時性

通過「智建」,首先保證內部信息與施工數據的真實性與傳輸及時性。

比如實測實量數據,通過移動端照片、數字等資料的實時記錄,即可實現甲方、監理方、施工方三方測量數據實時對比,一方面提升了測量的準確性,另一方面能夠讓甲方實時了解進度和異常,讓測量的進度更好的得到了監控。

落地制度與標準指引,讓權監理,釋放精力

東原將制度與標準指引統一錄入移動質檢系統,讓施工方和監理統一使用系統里的標準執行。這樣一來,甲方便能將很多管控動作讓權監理,真正發揮監理職能,打造大監理模式。如此,不僅實現對工程質量與進度的遠程管控,大大提升管理效率與人均管理效能,還能釋放工程師的精力,聚焦一些更有價值的管理動作。

沉澱數據,總結問題,分析決策

「通過後台收集的數據分析,我們還能總結一些質量通病,或者及時發現一些有可能是原先設計的缺陷,反過來去讓設計做調整。」陳軍芳補充道。



質量通病數據分析示意圖

後續這些工程上的過程數據還能夠與交付驗房過程中的數據打通,形成信息決策大數據,為設計優化和安全質量預警提供支撐。

將工程、研發、成本等拉通,提升三單結算效率

接下來,東原還計劃通過智建系統,拉通與研發、成本等職能部門的對接。當系統拉通後,東原就可以直接在移動工程協同APP里完成變更籤證的發起、審核、產值申報和付款結算,以此來提高對供應商的三單結算效率,最終管控好項目成本,提高供應商滿意度。

由此可見,東原的精工建造體系並不只有一個維度,而是從高效、綠色、智慧三個方面進行全方位打造,重點關注「人」、「技術」、「安全」等,以提升工程管理效率與品質,為東原「品質前三」之路打下堅實的基礎。

體系要落地

關鍵靠管理

聚焦到「人」

從組織架構調整到精工建造體系的搭建,上層設計已到位就緒,那麼,如何保證新體系在區域的落地執行?

解決一線人員意識和能力問題

抓落地抓執行,最終抓的其實就是「人」。

東原建立了一套系統的工程培訓體系,針對工程經理、項目技術負責人、城市公司模塊負責人、管培生、總包單位、監理單位等特定人群,進行了系統化、針對性的培訓。



東原工程培訓課程體系

以今年的培訓計劃為例,第一階段培訓由集團主導,聚焦工程基礎能力和重點能力打造,其承載形式是「百日匠心營」;



東原「百日匠心營」培訓計劃

第二階段則是集團和區域(城市公司)共同推動,對不同群體,如管培生、項目技術負責人、工程經理和模塊負責人開展專業技術和管理能力的培訓。

第三階段是集團主導的工程師文化節,屆時將結合技術大比武、技術標兵和最佳講師評比以及東原專家的聘任,把匠心文化氛圍推向高潮。

「我們的培訓採用外部專家和內部講師相結合,不僅僅是上課,會結合具體項目推演」,陳軍芳補充道,「部分培訓還會去到項目上進行實操,我們曾經組織工程總到現場砌磚,目的是為了作一個示範,鼓勵工程管理人員深入一線,打好基礎,了解相關技術。」

通過樹標杆、評優秀、創新標,實現階梯式提升

除此之外,東原希望通過內外對標,實現階梯式提升。

從今年來,東原組織了大量的對標學,除了跨行業的製造業,還學地產行業優秀的項目,並在內部開展了「樹標杆」的打板活動,覆蓋不同產品系。2019年底,東原將組織全集團優秀交付區的評選,評選出的優秀交付區,作為2020年各項目的基本要求,並實現疊代提升。

為了讓建造體系更好地落地,提升各城市公司的技術專業能力,東原還設置了建造體系推進獎、技術驅動力獎等團隊獎項,激勵內部創新。

打造基於技術的匠心工程文化,避免「口號式運動」

而只有將「重視技術」,變成工程線的核心價值觀和行為準則,才能避免「口號式運動」,真正將其分解並融入到每位工程人的日常工作中。

東原將工程文化濃縮為16個字「篤守匠心、使命必達、心系客戶、開放學」。如何讓一線更形象地理解?東原又進一步提出了「四提倡、四反對」。比如:提倡關注細節與品質,工作高標準嚴要求;反對不懂裝懂不看圖,心態浮躁不下現場。這條要求帶來的直接結果就是,工程師們都形成一個慣——只要去現場就必須帶圖紙。



東原還強調「要關注那些踏踏實實、不聲不響把項目做好的人」。對此,陳軍芳解釋道:「少些『當初沒想到啊』,少些驚訝,這體現的是工程管理的基本功和對各種風險的預判和應對。」

小結

「有質量的發展」向來知易行難。大多房企,在規模和品牌的岔路口往往會迷失自我。

但東原表現得卻很堅定。

整個對話過程中,我們能夠感受到東原對工程人對客戶的敬畏、對細節和品質的苛求、對自身專業能力的重視。

也或許正因如此,東原才能獲得良好的品牌影響力以及出眾的產品口碑,底氣十足地追求產品品質前三的目標。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i8dc620BMH2_cNUgzwS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