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佩斯:藝術有界線 別拿別人的評判太當回事

2019-10-20   不忘初心腳踏實地

陳佩斯:藝術有界線 別拿別人的評判太當回事!


陳佩斯

這麼多年四川方言喜劇只能在雲貴川演出,『走出去』的效果並不好。如何改變這種現狀呢?」 「別去!雲貴川好幾億人,幅員遼闊,為什麼還要去伺候外地呢?這個想法很糟糕!」

10月11日下午,作為四川大劇院開幕活動之一,「陳佩斯喜劇作品展演單元見面會」在四川大劇院小劇場舉行。面對觀眾的提問,陳佩斯一如既往的幽默而犀利,「好好演四川的喜劇,前途無量的。將它化作一種民俗,就是一個習慣,觀眾一周不聽不習慣,別的地方的人自然就會來感受,你就不用擔心了!」

近40年來,陳佩斯始終執著地將自己投入到喜劇創作與研究之中。無論是電影、電視劇還是電視小品,陳佩斯對於喜劇藝術的創作和嘗試始終不曾間斷。從春晚舞台的小品《吃麵條》《主角與配角》到大熒幕的《瞧這一家子》《父子老爺車》等,再到話劇舞台的《戲台》《陽台》《老宅》《託兒》等,這一路上包含著陳佩斯對喜劇的堅持和純粹,始終秉持著精益求精的創作態度。

見面會開始,成都大一學生特意排演了川話版《陽台》,向這部經典作品的致敬。《陽台》是陳佩斯首部自編、自導、自演的作品,明星加盟版、川語版、滇語版、學員版、高校版等多個版本的成功演繹,使觀眾領略了獨屬於這部作品的神奇「魔力」——劇本的精彩保證了它「無論誰演,都會成功」、「無論看幾遍,還是好看」。

這次表演,也得到了陳佩斯、陳大愚父子的點評。「大膽!青年一代的演員未來可期,先從模仿開始,也是不錯的一種選擇。」陳佩斯讚嘆道。隨後,陳佩斯還分享了《陽台》與四川的不解之緣。「《陽台》就是為四川專門創作的。我在青城山『閉關』了3個月,有很多四川元素在裡面,直到現在,這部戲的結尾還保留四川方言元素。」 陳佩斯透露到,《陽台》在錦城藝術宮首演成功後,便開啟了全國巡演,一直演出至今,「當然,方言部分我們也會『入鄉隨俗』,到不同的地方會進行一定的再創作。」

11月29-30日,《陽台》也會作為「2019陳佩斯喜劇作品展演單元」劇目之一,在四川大劇院和成都觀眾再次見面。此次展演單元,還有話劇《戲台》(11月5日6日)《老宅》(12月17日18日)和《託兒》(12月29日)。見面會上,陳佩斯和陳大愚也分別回憶了這四部劇目的創作歷程,分享了自己對於藝術創作的理解與經驗。父子倆一唱一和,為見面會觀眾提供了不少笑點,贏得掌聲陣陣。

當天,來自成都的青年導演、演員劉洋、高穎、查希也就喜劇創作與陳佩斯、陳大愚面對面交流、學習。面對幾位年輕人提出的「排練過程中劇情出現分歧如何解決」「如何成為好的喜劇演員」等問題,陳佩斯、陳大愚給出了有趣而實在的回答:「建議多請一些觀眾、親朋好友來現場觀摩,看觀眾們的反應,選出反響做好的劇情。好的劇目不能遠離了觀眾,同時得打好自己作為喜劇演員的基本功。演員自己發獃空想是無法創作出好作品的。」「今天社會缺少真實的學習態度,想成為好的喜劇演員,就去學!」

在見面會上,陳佩斯父子還和現場觀眾進行了愉快地互動:「如何把握劇情與觀眾的互動? 」「或許是鋪墊不夠,形式感是需要鋪墊的,從劇情開始就要參與鋪墊,讓觀眾熟悉,等到需要互動的時候就會主動參與。」「作為一個愛好喜劇的學生,如何能加入到您的訓練營?」「報名!」「創作劇本如何將包袱恰如其分地放出來?「好的喜劇劇本一定是大家合力完成的,每一個好的劇本都是根據很多人的想法合力完善形成的,縝密的包袱都不是靠文學完成的,是在排練中和演員磨合成立的。」

「演員如何進行二次創作?」「一個演員首先要讀懂喜劇的章法,猶如獵人狩獵,打狐狸、打老虎方案是不同的,不同的人物性格需要不同的喜劇方案,演員首先要理性,有個科學的態度對待分析。」「現代舞台講喜劇『笑果』、包袱密集與否來衡量喜劇的好壞,這是否進入了一個誤區?」「包袱多當然好,但衡量好壞是另外一件事,別掛心上。不能拿別人的評判太當回事,藝術是有界線的,層級不同欣賞標準是不同的!」

面對大家的提問,陳佩斯、陳大愚有問有答,言辭直接而又有態度,觀眾頻頻點頭認可,圈粉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