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盛在《晚婚》中寫道:我從來不想獨身,卻又預感晚婚,我在等,世上唯一契合靈魂,讓我擦去臉上脂粉,讓他聽完全部傳聞。
很多單身的人,從來都沒有放棄對愛情的美好期待,卻又因為工作繁忙,圈子太小,很難遇到那個對的人。
他們不喜歡被別人支配,不願意因為現實而放棄自己對婚姻的要求,可各方面的壓力又時常讓他們困惑,特別是父母的催婚。
兩代人對婚姻的看法各有不同,難免會出現分歧,很少有父母能理解,為什麼子女過了25歲還不談戀愛,還不想結婚。
朋友阿慧最近向我抱怨:「在我媽眼裡,今年29歲我的,已經嫁不出去了。」
記得阿慧第一次因為父母的催婚而煩惱,應該是五年前,那時候阿慧24歲,畢業一年多,父母讓她別貪玩了,找個合適的人結婚。
後來過了兩三年,見阿慧沒有戀愛的動靜,父母開始託人幫她介紹相親。
可是阿慧覺得,女人要嫁給愛情,沒有愛情的婚姻是不幸福的,也是不長久的,相親中找不到愛情,於是統統拒絕了所有的相親。
最近,因為阿慧又一次拒絕了父母託人幫她介紹的相親,阿慧的母親生氣的說:「你以為你還是24歲的小姑娘嗎?你現在已經沒有選擇和等待的權利了,別貪玩了,你29歲了,在我那時候,你已經嫁不出去了。」
父母和子女的婚姻觀不同,是「催婚矛盾」的主要原因。
父母那時候的婚姻,更多的是為了生活,年齡到了,經過媒人的撮合,雙方互不討厭就可以結婚。
在當時,有些夫妻能在婚後的生活中摩擦出愛情的火花,有些夫妻跳過了愛情,在相處中產生親情。
對於父母那一輩而言,大多數夫妻,維繫婚姻的不是愛情,是責任。
但是現在的年輕人不同,對婚姻有自己的要求,選擇方向也更多,就像阿慧,她不是不想結婚,而是不想為了結婚而結婚。
她希望自己,因為愛情和一個男人走到一起,然後水到渠成的結婚。
不同的婚姻觀念碰撞在一起,難免會產生矛盾,這時候最重要的就雙方的相互理解。
父母要理解子女的選擇,不要給子女造成壓力。
很多父母著急讓子女結婚,卻不明白,子女為什麼不結婚,就像阿慧的母親,認為女兒一直不結婚的原因是貪玩。
可是阿慧不是因為貪玩才不結婚,而是希望自己能嫁給愛情,只是目前還沒有找到那個讓她心動的男人。
時代是進步和發展的,過去的經驗不一定適用於現在。
阿慧的母親覺得女兒29歲,面對婚姻沒有選擇和等待的權利了,可現實是,現在29歲的單身男女很多。不得不承認,晚婚已經成了一種趨勢。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婚姻觀,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大環境,不能以過去要求現在,父母要理解子女的選擇。
同時也要明白,可以給子女的婚姻提供意見,但不能給子女太大的壓力,不然哪怕是出於好心,也會給子女造成麻煩。
子女要體諒父母的苦心,對父母講明婚姻態度。
自己想要什麼只有自己最清楚,不管是為現實條件擔憂,還是因為害怕沒有愛情的婚姻不能長久,都要和父母講明白。
沒有哪個父母不希望子女能夠幸福,為人父母有為人父母的苦衷,他們催婚更多的是出於關心,是希望子女能夠婚姻幸福,怕子女將來孤獨終老。
你想要的婚姻,你的婚姻要求,或許父母很難理解,但一定要和他們說清楚,讓他們明白,你不是不想結婚,而是不願意以現在的狀態結婚,或者是還沒遇到你認為對的人。
也要對相親有正確的認識,相親中的男女不是「娶不到」或者「嫁不出去」,相親是也是戀愛的一個平台。
多體諒父母,在不改變自己初衷的前提下,試著接受父母的安排,這樣才能減輕「催婚矛盾」。
曾經有朋友問我,如果父母催婚催的緊,自己心裡也迷茫,但又有些不甘心,那麼是不是應該按照父母的要求結婚呢?
我認為電影《剩者為王》裡面的一句話,作為回答非常合適:她不應該為父母結婚,她不應該在外面聽見什麼風言風語,聽多了就想結婚,應該想著跟自己喜歡的人白頭偕老的去結婚。
父母催婚,其實是想讓我們能夠幸福,如果心有不甘的選擇婚姻,那麼將來的生活又怎麼能夠幸福?
每個人都要明白,婚姻是自己的,只要對婚姻的要求合理,那麼就可以堅持自己的要求,去追尋屬於自己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