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憑什麼被認為是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讓多少人神往,從古至今也引得多少人都試圖找到現實中的桃花源,而湖南常德就是備選之一。

圖/常德市林業局

常德處於沅江的沖積平原上,又瀕臨洞庭湖的西側,是自然條件優厚的魚米之鄉。而且它處於南北來往、東西交流的交通要道上,從南陽、襄陽經荊州南下之後,下一站就是常德。無論是人口遷移,還是商業往來,都是必經之地。

圖/視覺中國

除此之外,常德還是一個重要的水陸轉運之地。常德以上的沅江河段由於進入山區,只能用小船甚至改行陸路,沅江在常德以下河段直到洞庭湖,是能夠滿足大船通航的。

這樣一個「衢地」,自然自古以來就兵家必爭。戰國時期,南方還是一片荒蕪的時候,時稱黔中的常德就已經為秦楚相爭。

圖/常德市林業局

秦國歷經六代君主,終於拿下此地,拿下了黔中,秦國就勝局已定。西漢,漢高祖改黔中郡為武陵郡,據稱是出自「止戈為武」、「高平為陵」。

三國時,武陵是蜀吳兩國重點爭奪的區域之一。到了近代,雖然原先經過常德的南北向的交通要道讓位於京漢、粵漢鐵路,而常德仍然處於東西溝通的必由之地。

圖/常德市林業局

1943年,日軍發動了常德會戰。而常德向東可監控長沙、向西可威脅重慶的特殊的戰略位置,讓這次的常德保衛戰被稱為「東方的史達林格勒保衛戰」。兩場戰爭,對於保衛首都、振興士氣都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圖/常德市林業局

《桃花源記》中的武陵人自稱是「先世避秦時亂,帥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而在古代,常德也是北方躲避戰亂的移民的一個重要目的地。

這些移民的痕跡在當地的方言中還能探尋到,湘方言占據湖南省的大部分地方,但在以常德為中心的湘西北卻有一片屬於北方方言的西南官話。

圖/常德市林業局

現在溝通南北的京廣線、焦柳線都沒有經過常德市,東西向的滬昆線也與常德擦肩而過。常德,已經失去了古代的咽喉地位。但今天的常德經濟並不落後,不僅因為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農業十分發達,而且還是湘西北重要的工業基地。

圖/網絡

在湖南台的的王牌節目《快樂大本營》和《天天向上》,常德沒少露面,對於吃貨們來說,一碗常德米粉更是讓人印象深刻。

圖/網絡

米粉,有著米的靈魂,面的身形,本就是帶著濃厚的移民色彩。而在有著移民歷史的常德,米粉更是被發揚光大。「常德米粉製作技藝」在2016年就入選了第四批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伏牛堂」也讓常德米粉聲名遠播。

圖/網絡

這裡是魚米之鄉,也是咽喉要道,更是移民之地,這是你所知道的常德嗎?不如一起在評論區聊一聊,你印象中的常德是什麼樣吧~

文丨昆玉河

本文圖片來源於常德市林業局和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i2v1oWwBvvf6VcSZvHm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