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00多家到最後10多家,捍衛20年的街頭文化,該何去何從?

2019-07-30   LOHAS樂活茂名

小學時期,路過報刊亭的時候

總忍不住停下來翻翻那裡的課外書

直到聽見校內的上課鈴聲響起

才不舍地挪動腳步離開

報刊亭承載的記憶永遠不會褪色



- 圖片來源於網絡 -

小中學時期,街上的報刊亭就如同哆啦A夢的神奇口袋一樣的存在,每天放學,最開心的就是跑到離校最近的報刊亭搶看最新一期漫畫。最好還能「小資」一回買塊鹽水泡芒果,豪氣地撒上陳皮粉再大咬一口,那感覺簡直不要太爽。

如果能豪擲攢了好幾周的零花錢把最新的漫畫書買下帶回教室,肯定免不了一頓瘋搶,你也因此瞬間成了班裡的明星人物,找你預約的人准能從周一排到周五。

周末的報刊亭最熱鬧了,好幾個老伯拿著同一份報紙,就某個時事熱點侃侃而談,差點沒因意見不一吵起來。

報刊亭的叔叔阿姨們也甚是可愛,就算大家霸占著亭前的小凳子把所有讀物翻個遍不買,他們也不會兇巴巴的恨不得把人盯出個洞來,更不用說會強迫人家買單或狠心地把人攆走。



正在消失的街頭文化符號

21世紀初,是紙媒黃金時代,一大批報刊亭如雨後春筍湧現。然而,隨著網際網路的不斷發展,各式各樣新媒體如「天羅地網」般迅速覆蓋茂名這座城,對現代人所有碎片時間實施了絕對壟斷,並由此徹底改變了報刊亭命運。

我們不難發現,無論是在擁擠的地鐵中,還是在火車候車室里,人們都無比認真地快速刷著自己手機,對文字的耐心褪減得可怕。

很少有人會再去到報刊亭安靜地讀上一份報紙,也沒有人會注意到那家熟悉的報刊亭已經銹跡斑斑,更沒有人關心被遺落在快節奏時代角落的報刊亭最終該何去何從。

報刊亭還是那個報刊亭,存在於我們最熟悉的地方,來往的人依然熙熙攘攘,駐足的人卻寥寥。手執一張2塊錢的報紙享受閒暇時光的時代,伴著我們學生時代的青蔥記憶落下帷幕,報刊亭最終大抵也只能依附於80、90後的「情懷」苟延殘喘。



聽聽街頭文化守護者的聲音

1.茂名市火車站出口處

@陸姨和老伴

「我的手機至今還保存著救助站的電話。」

2010年,跟老伴從郵政退休後就開了這個報刊亭。每天早上八九點開門,有人來了就招呼,閒著時就去廣場做做操打發時間。

讀者、故事會這些的銷量還過得去,羊城晚報、廣州日報就少咯,你們看那路中間加了欄杆,老人家走不過來啦。以前每天能賣十來份,現在最多能賣出去五份報紙,剩下來的都當廢紙了,不敢多進貨,唉。

經營這些年,什麼人都遇到過。有些的哥、摩托司機經常跑到亭後小便,我們也拿他們沒辦法,爭創文明城市還是要靠茂名每個人努力。

不過近幾年,茂名人素質好很多了,特別是後生仔女,經常揪著一點垃圾過來問「叔叔阿姨,哪裡有垃圾桶呀」,怎麼也不肯亂扔在地上。



印象最深刻的是幾年前遇到的流浪孩,臉色蒼白,打著赤腳,身上的衣服破破爛爛,我們看著怪心疼的,就順便給他帶個飯。等他吃飽喝暖了,我們馬上聯繫救助站。

也常常有孤寡老人過來說自己身上沒錢了,想買瓶便宜的水喝。我們二話不說,直接就遞上去了,反正不值幾個錢。

分別前,陸姨和她的老伴告訴我們,能做多久就儘量做吧,能幫到人自己也開心。


2.茂名迎賓1路42號

@黃伯

「報刊亭是市殘聯給我的禮物。」

市殘聯為了照顧身體不方便的人,把報刊亭作為一種福利交給我們經營,後來大家生意都不好做了就直接免了租金。

整個社會大環境都這樣,電子媒體占了主流,紙質媒體自然沒什麼人關注咯。有些老同志不會玩手機、微信,才會來買報紙看。



我也不奢求什麼,有點事情做做不閒著就好啦,沒有客人就聽聽歌跟著哼幾句。繼續做下去吧,撐到兒子大學畢業、找到工作再打算。

因患小兒麻痹症落下終生殘疾,黃伯從小走路就要花比常人更多時間,但他在手機上翻照片,告訴我們「看,我上過魅力中國城呢」的時候,眼睛裡寫滿了驕傲。

3.光華南路190號

@何姐

「想堅持下去。」

做這個比較自由,想什麼時候開就什麼時候開,而且離家近,方便照顧家庭,有時候還能叫弟弟來幫忙看店。

報紙雜誌就偶爾有些老人過來帶一份,積了很多貨,鋪租加上代銷成本每個月大概七八百吧。想拿些麵包飲料回來賣,但這邊行人少,旁邊又是便利店,目前主要靠列印盈利。

接過來一年多了,可以的話還想繼續開下去。

4.荔紅二街3號

@鋒伯

「這裡是街坊們消遣的地方。」

以前賣報紙,一個月能有好幾千塊營收,現在每個人都有手機上網,紙質東西都不好賣了。

後來置辦了這個充電站,那些中午回來吃飯又趕著上班的人匆忙忙也可以充半個鐘應急,一天大概能賺個二三十塊。不過現在也白費了,像你們年輕人都喜歡騎共享單車。

雖然沒人光顧,但亭里是一點也不冷清,街坊們經常到這圍著石凳打拖拉機、聊聊家常。

2010年到現在,每天早上八九點開門,一直到晚上十一點才收檔,街坊們都習慣了。有時候開店晚了點,就有人打電話催說「鋒伯,你又跑哪玩去了」。如果做不下去的話,街坊可能會覺得可惜吧,少了個飯余茶後消遣的去處。

最後

在確定要寫這個選題之前,我們搜了茂名的報刊亭,數了數還有好幾十家,心想或許沒有我想得那麼悲觀。但昨天一天下來走了將近30個報刊亭點,發現很多點都拉下了閘門,街坊告訴我們:這些報刊亭早就倒閉了,現在還有誰看這個?



回來後我問朋友傑仔,如果報刊亭全都消失了,你會不會難過?他說,09年夏天我在家附近的報刊亭買到第一本名為《啟迪》的雜誌,就像個飢餓的孩子,突然闖入了一個充滿知識的殿堂,對一切都充滿好奇。

報刊亭就像一個默默陪我長大的朋友,在不經意間幫我完成了對世界觀的搭建。但當我長大了,它卻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偷偷地消失了,我想我會覺得很遺憾吧。



誠然,手機、網際網路、新媒體等新興事物自誕生之日起,便切切實實地簡化了茂名人的生活方式,讓一切都變得「快」起來,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我們生命的廣度。

但是,我們每一個人存在於這個世界,更需要擁有的是足夠支撐心靈的均衡模式、真實有效的生活方式,以及在精神與靈性上有所追求。特別是在這忙碌繁雜的生活中,我們亟需收回對時間的掌控權,偶爾放鬆下來,好好感受城市街頭文化點綴的慢生活。



最後,我想邀請你與我一起,試著放下手機,去臨近的報刊亭買一份雜誌或者報紙,抑或去翻一翻兒時喜歡的雜誌,看看還在不在,好嗎?


------END------

編輯/ 陳春霞

插圖/ 劉棟、鄭世全

審核/ 譚穎君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