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很多人都說:「工作無高低貴賤之分,只是社會分工不同。」然而這一個「社會分工不同」就能創造人與人之間的差距。
有的人能年薪三四十萬,生活小資,有車有房還有未來;而有的人每天工作10幾個小時,月薪才3000不到,每天用健康換取金錢,但依然很窮,甚至都不敢去看病。

前陣子在微博上看到一篇帖子,講述的是日本「強制性應酬」文化。
日本晚上八點左右,所有的商場都關門了,大部分人都開始去應酬,在各種聲色場合喝酒,聊天,扯淡。
在混沌中度日,浪費了光陰,而身體依舊疲憊,精神依舊空虛。
作者敏馨兒說過:
對於大多數人而言,可能忙碌一天,八點以後啥都不想乾了。
一個人的時間花在哪,是看得見的。
這同時也分出來了一部分的「高等人」和大多數的「普通人」
而「高等人」則是充分利用8點以後,進行人生的蛻變。

02.
包馨月和曹陽是同一個大學的畢業生,她們在大學是室友,渾渾噩噩度過了4年,用曹陽的話說:「從學校除了一個本科文憑什麼都沒得到。」
2015年兩人進入了同一家私企工作,可以說水平完全一致。
曹陽明白除了自己,沒有任何人可以依靠,所以在8點到家之後,她開始自學英語,堅持讀書,並且自學了MBA課程,並且考取了國際MBA資格證書。
這之間的苦,只有她自己明白,因為一個報名費,就花了她整整一年的收入,而讀書也讓他更在乎身體健康,每天雷達不斷的健身和讀書,就變成了她的日常。
而包馨月卻一直信奉「女人青春短暫,要對自己好一點」,在崗工作的時候5k左右,就在市中心租了一套每月4k的公寓,並且身上每套衣服都不會低於4位數,工作至今,依然還向家裡伸手要錢。
她和曹陽一樣,每天晚上8點左右到家。如果有朋友叫,就和朋友吃吃喝喝,唱歌蹦迪;沒有朋友叫,有時候用「工作太累了」去安慰自己,吃著垃圾食品,看著綜藝節目,熬到半夜1點左右,再去睡覺。
但是經過4年到如今,曹陽早已晉升為部門總監,氣質和收入都是剛入職的幾倍,帶領團隊去上海開闢新工程,而包馨月依然是入職時候的「螺絲釘」,面容越來越憔悴,收入也不見有增長。

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晚上8點後的重要性,用「辛苦一天必須消遣一下」來麻痹自己,刷視頻,看綜藝,吃極其不健康的食品,但是真的放鬆了嗎?其實並沒有。
以前聽過一個笑話,一個男孩說:「我希望我具有不睡覺的超能力。」周圍聽到的人都笑著說:「這算啥超能力,現在年輕人誰沒這個能力。」
很多人願意做很多事情,去打發「無聊的8點以後」生活,但就是不願意讀書,這也造就了著名的「20:80社會。」
即,在全球化競爭中,只有20%的人最後會贏,分享利益;而剩下80%則能為「LOSER」,被時代拋棄。

03.
前一陣在雜誌上看到一種理論,叫「奶頭樂」理論,這個理論是又美國戰略理論家布熱津斯基,基於現實主義的考量和冷峻分析後提出的。
為了讓既得利益者得到更多的回報,必然要讓80%的「LOSER」付出更多,但是又不能讓他們產生憤怒的心理。
所以他就要給這些人嘴裡塞上「奶頭」,灌之大量娛樂、遊戲和其他感官刺激節目和內容,使他們沉浸其中,無暇思考,忘掉現實中的悲傷和落魄境遇。
這種理論雖然是23年前提出的,但是現在,依然不斷荼毒當代的年輕人。
之前看過一個微博博主坦言:
每天早上刷刷視頻,最後連飯都趕不上吃;在地鐵裡面看兩個搞笑段子,差點做過了站;晚上有讀書和健身的想法,但是想先看個綜藝,看完才突然發現都1點左右了,但是精神正好,那明天在讀書,再看一個視頻培養一下睡眠吧,有困意的時候,發現天亮了……
這是多分殘酷的現實。

04.
其實,人的一生應該怎麼過,有很多種選擇擺在你面前,但是大多數人選擇了最差的那種,就是放任自我。
毫無自制能力,導致每天好像一灘爛泥一樣的躺在床上傻笑,光鮮亮麗的生活永遠是在朋友圈,現實生活也過成了一灘爛泥。
在工作的時候,每個人都差不多,但是晚上8點後的選擇,則是人生不同的分水嶺。
1.八點之後對一天進行總結,對犯過的錯進行反思
很多人選擇去用看視頻,看綜藝,根本原因是想通過這樣的方法去抵制孤獨。
然而孤獨卻是一個人思考的催化劑,記得一位心理學家說過:」夜晚時候的孤獨,讓我思路明晰,我的很多偉大的想法都是這時候產生的。「
所以,多做一些反思,做一些總結,拿起真正的筆,去寫一下得與失,利與弊。
並通過這種總結去尋找更好的思維方式,來面對接下來的工作和生活,才能開卷有益。

2.八點之後讀書,多和人交流
讓一個人真正強大起來的因素,一定是來自內心的充實和豐滿,因為空虛的人,是沒有能力去變成領導者和領袖的。
「讀書改變命運,知識改變人生」這在哪個時代都不會過時,但是依然有那麼多人用「沒時間」「讀不進去」去麻痹自己。
為什麼你看綜藝就有時間,為什麼你能看視頻看到半夜1點還精神抖擻,關鍵還是書沒能讓你看進去,可是你為什麼會對綜藝感興趣呢,找一下起因,是否也可以運用在讀書上呢。
而成功人士除了讀書多,更重要的一點是利用豐富的內涵去和人交流,人際學家卡耐基曾說過:「一個人的成功,15%靠知識,85%靠人際能力」。
我認識一個女孩叫李秋,她是我認識讀書最多的人,每次去她家都能看到一排一排的書,這些她基本都讀過。
但是她這些年在職場上卻變化不多,很大原因就是她並非將所讀運用到實際上,她豐富的內涵沒有讓她性格變得更通透,而所了解的知識,也只是「讀讀而已」,人際關係一團糟,對人對事都「很哏」。
所以,讀到了,一定要過心,否則這種讀書,和看綜藝打發時間是一樣的。

時間是生命中最寶貴的財富,尤其是在當代社會。
為了生活,我們不得不用白天去養家餬口,但是晚上8點以後,卻是未來成為20%的「精英」或是80%的「眾人」的分水嶺。
這創造了人與人的差距。
共勉。
(文字轉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