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老大疼老三,最不待見是老二!為何農村父母不疼中間孩子

2019-09-22     農俗俱樂部

對於以前的農村來說,一家十多姊妹都是正常的。

比如我媽媽,她們有9姊妹,爸爸家也有6姊妹(老家話,包括兄弟姐妹)。

家裡面孩子多,父母能給的愛自然是少之又少了。

而像我父母這樣孩子比較多的農村家庭,其實是很普遍的,而到了我們90後這代,農村也有很多人家是三/四個孩子的,兩個孩子就已經是很少的了。

因為農村農活比較繁重,所以如果一個家庭人口太少的話,農活是做不了的。

但父母生了太多孩子,卻不能每一個都疼愛,往往是偏愛某個,卻忽視了其他。

今天想和大家探討的,就是關於父母對孩子偏愛的問題,一起來看!

重男輕女,偏愛兒子

農村因為觀念的問題,很多父母其實一開始就比較偏愛兒子,說句扎心的話,很多時候,農村父母是因為並不知道自己懷的是男孩子還是女孩子,生下來才知道,但已經沒辦法了。

以前農村的醫療根本不知道,生男生女都還是未知的。

所以農村往往是生了男孩全家歡喜,生了女兒卻失望甚至想要丟棄。

正因為這種觀念,所以當女孩們長大後,往往就像是兒子們的丫環一樣,什麼事都要讓著,爹不疼媽不愛,得到的關心和愛撫更是少之又少!

靠老大疼老三,最不待見是老二

以前我爸媽也常說,中間人命苦!

我爸和我媽在家都排行老三,上面有哥哥姐姐,下面有弟弟妹妹,所以外公外婆對媽媽不算寵愛,爺爺奶奶更是討厭爸爸,覺得爸爸叛逆不省心。

所以其實相對來說,爺爺奶奶更偏愛么爺(爸爸最小的弟弟),不管是婚前還是婚後,奶奶都很護著么爺。

么爺家的孩子她也格外寵愛,農活要幫忙做,孩子要幫忙帶,有好吃的要專門叫他家人來。

反正偏愛程度是很明顯的,但比如對爸爸,就超級不好。

可能爸爸也知道爺爺奶奶不喜歡他吧,結婚後就帶著媽媽自己去了很偏僻的一邊蓋房子自己住,沒有像其他人一樣和奶奶們住老房子。

而這句俗語,說的其實是,父母喜歡依靠最大的一個孩子,卻偏愛最小的孩子,不待見中間的孩子。

俗語裡的老三、老二,其實指的是最小的孩子,和除老大和最小中間的那些孩子。

的確,很多人農村父母要麼比較寵愛最大的孩子(兒子居多),有的比較寵愛最小的,很少有寵愛老二老三等中間孩子的。

至於為何這樣,就真的不懂了。

皇帝愛長子,百姓愛么兒

從小就聽這句話長大,其實很好理解。

在古代,皇帝都會把皇位傳給最大的兒子,於是有了「皇帝愛長子」的說法,不愛怎麼可能傳位呢?

當然,這也和中國以前的嫡長子繼承制有關。

而到了普通老百姓這裡,家裡沒有皇位繼承,所以就不太可能會說寵愛長子了。

而人們發現,農村父母獨寵最小的孩子,而在農村,最小的孩子一般都被稱之為「么兒」、「老么」。

但至於為何父母會那麼喜歡最小的孩子呢?當然,這裡說的孩子,大多是指最小的兒子。

農村父母對最小的兒子會比較溺愛吧,覺得他還小,哥哥姐姐都要讓著他,不管他結婚與否,他都永遠是長不大,需要被關懷的孩子。

可能就是父母這種觀念吧,才會覺得,不管何時,最小的兒子都是需要被遷就,被呵護。

所以農村常常說,一碗水端不平,說的就是,明明手心手背都是肉,都是父母的孩子,但奈何父母就是專寵某些孩子,而對一些孩子不管不顧,就像不是親生的一樣。

其實以前的農村因為觀念,生了很多孩子,但大多是被父母輕視,不被寵愛的。

但反而是這樣,很多非獨生子女與人相處的時候反而能更多的為別人著想。

而獨生子女可能是因為被獨寵習慣了,和別人一起相處的時候往往表現得不可一世,以自我為中心,十分不好相處。

現在農村父母的觀念改變了很多,男孩女孩他們都還挺能一視同仁的。

只是在對孩子的偏愛這件事上,父母可能自己也不清楚為何吧,畢竟人很多時候都是靠感覺來做事的。

好了,不管是老大還是老么,亦或是中間的孩子,都希望所有父母都能做到相對公平,畢竟,那可都是你們的孩子!

那麼大家還聽過哪些有趣的農村俗語和說法呢,歡迎留言交流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hvN5Wm0BJleJMoPMp2P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