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蔣介石到南昌指揮「圍剿」紅軍,看到「南昌市民污穢不堪,市容雜亂不堪」,當即下令整頓。2月19日,蔣介石在南昌發表演說,成立新生活運動促進會,自任會長,7月1日,又成立新生活運動促進總會,自任總會長。
這次所謂的重整道德、改變社會風氣運動,因其從改造國民的日常生活入手,所以命名為新生活運動。目的在於用封建的倫理綱常來控制人民的思想和言論行動,用生活細節的要求來轉移人民對政治、社會問題的不滿,以反對共產主義思想的影響,維護國民黨的統治。
事實上,許多新生活運動思想,早已有跡可尋。1932年4月蔣介石對中央政治學校學生所作的演說《人格與革命》中,提出除了「親愛精誠」四字以外,尚要加上「禮義廉恥」方能「挽救墮落的民德和人心」、「改造革命的環境」、「確定我們革命的基礎」。
新生活運動的主要內容是:以禮、義、廉、恥為基本準則,要求規規矩矩,不犯上作亂;從改造國民的衣食住行日常生活做起,規定要拔上鞋跟,扣齊鈕顆;和洽鄰里,同謀公益等;以整齊、清潔、簡單、樸素、迅速、確實為標準,要求在一個政府,一個主義,一個領袖之下,絕對統一,絕對團結,絕對服從命令;以生活藝術化、生產化、軍事化,特別是軍事化為目標,要求隨時準備捐軀犧牲 ,盡忠報國。汪精衛和胡適對於將「禮義廉恥」作為主要內容持有異議。
由蔣介石幕僚執筆的《新生活運動綱要》於5月15日正式發表,提出了「藝術化」、「生產化」與「軍事化」。提倡「禮、樂、射、御、書、數」六藝為榜樣,以藝術陶養國民,「勤以開源,儉以節流,知奢侈不遜之非禮,不勞而獲之可恥」,從而「救中國之貧困,弭中國之亂源」,使全國國民的生活軍事化,能藉此提高國民政府動員人民之能力,一方面與中共抗衡,同時也為準備對付來自日本的威脅。具體條目有「暇時常至野外旅行」、「年未滿六十歲者,不得設宴祝壽」、「提倡冷水洗浴」等等。
1934年7月至1937 年抗日戰爭爆發為全面推行時期。新運總會由南昌遷到南京後,聘請何應欽、陳果夫、張群等33人為指導員,又增設婦女指導委員會,以宋美齡為指導長。在全國各省、直轄市、各縣設立分會或支會 。這一運動受到革命者和進步人士的反對和抵制,未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實際收效甚微,只是形式上喊喊口號而已。
蔣介石把他個人成熟的信仰愛好加諸到人民身上,他以身作則,不喝酒,只喝白開水,「儉樸」、「清廉」。新生活運動有兩個意外收穫:宋美齡大出風頭,使許多人由此對這位第一夫人有了新認識;改善了西方大國與蔣介石的關係。 (本文摘自《蔣介石在大陸那些事兒》,關注微信公眾號:NJHFHHH,在旅行中感觸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