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電影《決戰中途島》在十月底默默定檔,偷偷在本周這個賀歲檔前哨檔期登陸內地院線。我其實在提前點映時就看了,但由於對二戰歷史和軍事知識不甚了解,一直不敢隨意撰文向大家推薦這部電影。
《決戰中途島》海報
如今《決戰中途島》上映三天,收穫一億票房和一路上漲至7.6的評分,雖然算不上一個可喜的成績,但也足以說明這部電影的成色了。
對於《決戰中途島》這部電影,我個人的看法是有點奇怪的:我很喜歡,但並不認為這是一部好電影。
關於中途島海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重要地位,我在此無需贅述,更加專業的解讀文章一大把,但在這裡需要提到的是,這早已不是美國人第一次把中途島海戰搬上大銀幕了,最著名的一次莫過於1976年的那部《中途島之役》。
《中途島之役》海報
當時的那部電影可謂是真正的「神仙陣容」,還都是「上古大神」:查爾頓·赫斯頓(《賓虛》)、格倫·福特(《決鬥尤瑪鎮》)、亨利·方達(《十二怒漢》)、詹姆斯·柯本(《革命往事》)等,甚至還有日本電影天皇黑澤明的御用演員三船敏郎。
該版本呈現了相當具有張力的故事,但限於當時電影工業的水平,本應該恢宏壯烈的海上激戰,在電影中表現得非常粗糙,甚至很多地方直接引用了戰爭時期的影像資料,最終的效果也難以讓人滿意。
《中途島之役》劇照
這可能也算美國電影人心中的一個遺憾吧,畢竟中途島海戰在美國人看來,是自己國家在二戰中的高光時刻,是值得銘記的歷史勳章。
導演羅蘭·艾默里奇這次在《決戰中途島》中,可謂是完全彌補了這個遺憾,甚至可以說是——過分彌補了。
羅蘭·艾默里奇
雖然片名叫《決戰中途島》,但事實上本片幾乎把二戰中的太平洋戰爭講了大半,從措手不及的珍珠港事件,到報復性的東京轟炸,從珊瑚海戰役後的不利處境,到中途島海戰的一舉翻盤,艾默里奇對幾乎對每一場戰役都毫不吝惜篇幅地給予了正面描寫。
而影片的戰爭場面最終呈現出來的效果絕對是讓人滿意的,不得不說曾經用《獨立日》和《後天》震驚世界的艾默里奇是一位天生的「大場面先生」,《決戰中途島》中的戰爭場面的調度和剪輯非常出色,點面俱現,既有諸如俯衝投彈的極限細節,也有漫天硝煙的戰鬥機群大戰。
《決戰中途島》劇照
事實上戰爭片在今日的好萊塢早已經不是熱門的類型片了,畢竟人間炮火的視覺衝擊力比起科幻魔幻世界中的「神仙打架」,顯然後者更受現代觀眾的青睞。
近年來比較讓人印象深刻的戰爭片也就是《血戰鋼鋸嶺》和《敦刻爾克》這種,但前者著重於表現偉大的個人信仰,後者則對營造沉浸式的觀影體驗和玩轉非線性敘事更有興趣。
相比之下,《決戰中途島》是完全不同的類型,它並沒有那麼多的人文視角,而是用非常硬核的方式誠意滿滿地在表現戰爭本身,艾默里奇幾乎是用紀錄片的拍法,拍了一部戰爭史詩。
正像我們前面談到的,或者是因為1976的老版相對簡陋,以至於在《決戰中途島》中的戰爭戲份細緻得猶如刻意炫技一般,無論是開頭哀鴻遍野的珍珠港,還是片尾洶湧慘烈的中途島,無論是氣勢驚人的航空母艦,還是極速穿梭的戰鬥機群。
舉個例子,一般人拍個航母作戰,可能拍一下飛機起飛、戰鬥、回航,也就差不多了,但《決戰中途島》中卻連一個飛機起飛失敗的細節就要特寫出來——不是說沒必要,但這一段對於電影的整體敘事實際上是沒有直接作用的。
《決戰中途島》劇照
這樣「好看卻沒用」的細節,在《決戰中途島》中還有很多,事實上這裡就凸顯出了這部電影的一個最大的問題——這不是紀錄片,全面地陳述始末和巨細無遺地情景再現並不應該是《決戰中途島》的主要任務。
一方面,影片將故事線拉得太長,幾乎講完了太平洋戰爭,又試圖去刻畫儘可能多的歷史人物群像,以至於整體敘事難以避免地失焦。像老版中那樣美日雙方爾虞我詐的信息戰,那些誤導和反誤導的精彩橋段,《決戰中途島》幾乎全部都放棄了。
《決戰中途島》劇照
另一方面,太過大量的戰爭場面的描寫,雖然好看,但也會使得少部分觀眾產生審美疲勞,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稀釋了影片故事本應該有的緊張節奏,更顯渙散。
這也是我在前面說「我很喜歡,但並不認為這是一部好電影」的原因,《決戰中途島》絕對是一部視聽層面上足夠震撼的戰爭片,相信很多觀眾還是樂於享受這種熱血而硬核的激情戲份的。
《決戰中途島》劇照
但從電影的角度來看,這雖然是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但不是一個曲折抓人的故事,甚至不具備一定歷史知識的人,可能看完全片還不能分辨出影片中的各位將領到底是誰。
最後提一點,別看這片子貌似是美國人的「抗日神片」,渾身一股「雖遠必誅」的氣質,但其實是中美聯合出品的喲!果然中美兩國還是合則兩利的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