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曾有「越山長青水長白,越人常家山水國」之詩句,讚美這裡「山常青,水長白」,氣候濕潤宜人。
王曦之也曾道:「山陰道上行,如在鏡中游」。
圖@芬達Fanta
這便是紹興,2500多年的建城歷史給它留下了無數故事。是水鄉、橋鄉,也是酒鄉、書法之鄉、更是名士之鄉。
圖@芬達Fanta
圖@芬達Fanta
這些可不止是頭銜這麼簡單,而是真實的紹興韻味。高鐵時代,從杭州出發,也不過18分鐘,卻是與杭州迥然不同的兩種氣質。
讓我們走進紹興的城市風貌中,感受來自古今融合的紹興韻味。
圖@芬達Fanta
水 鄉
「夏禹治水,勾踐復國,口碑傳遞,家喻戶曉,天地鍾靈,山川毓秀,非常之境,引來非常之人。」
紹興的歷史沿革,可上溯至遠古。
紹興位於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南翼,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濕潤溫和,境域內河道密布、湖泊眾多,素以「水鄉澤國」之稱而享譽海內外。
圖@芬達Fanta
在中國歷史上,紹興所在的地方由於獨特的地理和氣候環境,一直是農耕文明發達之所在,且受戰爭影響相對較小。
圖@芬達Fanta
· 古 鎮
在江南,通常人們提到古鎮總會想西塘。其實,紹興地處江南水鄉核心區域,也有遺存下來的四大古鎮:安昌、斗門、柯橋、東浦。
這其中安昌一直是排在首位的,卻還不為人所熟知。
安昌古鎮始建於北宋時期,後因戰亂多次焚毀,又於明清時期重建,其建築風格傳承了典型的江南水鄉特色,一衣帶水,古樸典雅。
安昌老街全長1.9公里,沿河展開,一側是民居,一側是商市,以小橋連接,街面全由紹興當地的青石板鋪成。
最有名的莫過於年貨了,在這裡能看到延續千年的濃濃的江南民俗風情,這裡的魚乾、臘腸、醬肉、醬鴨等,都是特別醇厚的紹興土特產。
臘月,這個如今只能在魯迅的小說里看到的詞,也在安昌被完整地保留下來。
橋 鄉
「我國古代傳統的石橋千姿百態,幾盡見於此鄉。」
紹興的橋數量到底有多少?截止1993年,共有橋10000多座。其中紹興古橋竟有700多座,遠遠超過了人們心中的水鄉蘇杭。
圖@芬達Fanta
不僅數量多,形態也是各異的。每一座橋依據周圍環境與人文,建成不同的模樣。選材、形狀、大小均有講究。
所以橋樑專家茅以升先生會說:「我國古代傳統的石橋千姿百態,幾盡見於此鄉。「
圖@芬達Fanta
如今的紹興市,儼然已經是大都市的模樣。
然而就在紹興市區繁華的中興中路和紹興商業新區迪盪,有一片長度不超過2公里的街區,卻還是保留著典型的紹興舊時模樣。
小橋流水人家,河道上從北到南分別三座橋樑,廣寧橋、八字橋、東雙橋。
圖@芬達Fanta
八字橋是我國最早的「立交橋」,建於南宋寶祐四年(1256),距今已經有近800年的歷史。
圖@芬達Fanta
北端廣寧橋始建於南宋高宗以前,至明萬曆二年(1574年)重修於七邊形石拱橋,是紹興現存最大的單孔石拱橋,橋上的石雕異常景美。
南端東雙橋建於南宋嘉泰年間,如今的橋是民國時期修建,依舊是交通要道。
圖@芬達Fanta
去紹興想體味原汁原味的江南水鄉風情,莫過於來這裡,從中興北路這裡拐進長橋直街走到廣寧橋社區,就可以從廣寧橋開始一直沿著河岸散步到東雙橋。
這裡的生活是緩慢的,古橋上都掛滿了藤蔓,風情仍在。
圖@芬達Fanta
· 古遷道
在紹興,還可以去走走古遷道。
比如這條位於紹興縣境內浙東遠河段的遷道,綿延75公里。遷道,則是縴夫們拉船的通道,也是他們的橋。
圖@芬達Fanta
無數肩背縴繩的勞動人民在這條纖道上步履艱難地拉著船隻行進,為發展紹興經濟作出了很大貢獻。
圖@芬達Fanta
書法之鄉
晉代,王羲之邀請好友40餘人,在會稽山腳的蘭亭雅集,行流觴曲水之風雅,享飲酒賦詩之樂。王羲之將這些詩賦輯成一集,作序一篇,並抒寫由此而引發的內心感慨,這就是號稱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也稱蘭亭序。
· 蘭亭
如今的蘭亭景區地處紹興城西南10來公里的蘭渚山下,與禹陵、東湖並立為紹興市郊三大著名景點之一。
近十幾年中,因「蘭亭書法節」的持續舉辦而聲名更盛。
去蘭亭必看蘭亭碑亭,這是蘭亭的標誌性建築,名列中國四大名亭之一,建於清康熙年間。碑上的「蘭亭」兩字,為康熙皇帝御筆所書。
蘭亭附近還有王陽明墓,明代中期一代心學宗師王守仁曾在蘭亭所在的會稽山一處洞窟里築室隱居,研修心學,如今會稽山這裡也一直是「陽明學說」追隨者的晉謁之處。
名士之鄉
紹興和魯迅是分不開的,出生地在這裡,去外地讀書以後回故鄉任教也基本上居住此地。
· 魯迅故居
魯迅故居是富有紹興地區特色的家族聚居的老台門建築,在紹興市區東昌坊口,在魯迅紀念館西側,這裡屬於紹興市區繁華地段,交通非常方便。
三味書屋、百草園更是無數中國人從小學課本里就能讀到的地方。
· 大禹陵
在中國,大禹治水的故事人盡皆知,治水成功後大禹在境內茅山會集諸侯,計功行賞,死後葬於此山,因更名茅山曰」會稽」,大禹陵就在會稽山這裡。
今天的大禹陵景區離紹興市區只有3公里,在明太祖洪武年間,大禹陵即被欽定為全國36座王陵之一,並且祭禹傳統已經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大禹陵由禹陵、禹祠、禹廟三部分組成,高低錯落、山環水繞。其中建於明朝嘉靖年間的大禹陵碑、有著800多年歷史的咸若古亭以及建於清代的禹廟都是其中值得細品的所在。
不得不來紹興的三個理由
1)如果你熱愛歷史,必須要來紹興。
在紹興柯橋區還有一處歷史悠久的景區——柯岩,景區始於漢代,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歷史。
如今的柯岩風景區由柯岩、鑑湖、魯鎮、香林四大區塊組成,皆可乘坐頗具紹興地方特色的烏篷船來回通達。
這裡有隋唐年間祖孫三代石匠歷經百年,相繼開鑿而成的奇石「雲骨」,有開鑿於隋代,竣工於初唐,歷經石工三代鑿成,高20.8米,兩耳可通人,為浙江四大石佛之一的天工大佛。
2)如果你熱愛人文,必須要來紹興。
紹興這個地方的歷史人物還遠不止文中所提,蔡元培先生的故居也在紹興,中國「兩彈一星」元勛——錢三強也出生在紹興,還有各種歷史街區、唐詩之路的門戶、吳越文化的起始地、漢代以來的佛道聖地...均在紹興。
圖@芬達Fanta
還有屬於紹興特有文化現象的——三烏:烏氈帽,烏篷船,烏乾菜。
烏氈帽的形成與紹興人自古尚黑的審美是分不開的,是極具地域特色的文化遺產。
烏乾菜又叫霉乾菜,因其色黑故稱烏乾菜,一般用芥菜,白菜和油菜等腌制後曬乾而成,用它蒸豬肉,就是一道典型的紹興家鄉菜——「霉乾菜蒸肉」,也是浙菜的代表作之一。
烏篷船是水鄉獨特的、靈巧的、水上交通工具,船體嬌小,船篷用竹編成,中間夾著竹箬,呈半圓形,並用煙煤和桐油漆成黑色,是紹興一道奇特的風景。
來紹興,這三烏文化是必須要去體驗的。
圖@芬達Fanta
3)如果你熱愛美食,必須要來紹興。
說起紹興的美食,它可是上過《舌尖上的中國》的。
梅乾菜扣肉、醬鴨、醬鵝、醬菜、糟溜蝦仁等都是知名度極高的紹興美食,茴香豆更是遠近皆知的紹興地方小吃。
來紹興必須要喝紹興黃酒,紹興的酒文化是有上千年的歷史積澱的,春秋時期就已經有普遍的釀酒業存在在這片吳越大地上。
來紹興咸亨酒店,來一碗陶罐里現打的黃酒。再配上紹興三臭:臭豆腐、臭(霉)莧菜梗、臭冬瓜,再來一盤茴香豆,那是真正地道的紹興本地美食,無比的愜意。
紹興是個寶藏
不信,你來看看
本文編輯/芬達Fan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