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茶醉水:最是風雅說鬥茶

2021-04-02     二毛的手工菜

原標題:飲茶醉水:最是風雅說鬥茶

大約七、八年前,我在成都開過茶樓,而且開得很成功,積累了很多關於茶的心得。在此,寫下來與愛茶人共品。

茶葉起源於中國,繁盛於中國,可以說茶香早已深入中國人的骨子裡,飲茶也早已成為一門博大精深的文化,其中最值得一說的就是「鬥茶」。

中國古人喜好以「斗」取樂,如鬥雞、斗狗、斗蛐蛐等。鬥雞在唐代興盛一時,鬥雞斗得好,可以升官發財。唐玄宗時的「神雞童」賈昌就讓很多讀書人恨得牙痒痒,寫了不少詩歌來諷刺他。而斗狗、斗蛐蛐至今在民間仍很流行。但在這些「以斗為樂」的娛樂項目中,我認為,鬥茶是文化層次最高也最風雅的活動。

(圖片來自百度)

至少在三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前就開始栽培茶樹了。但在唐代以前,漢字里是沒有「茶」這個字的。一般而言,唐以前的古人是把茶當做一種苦味野菜來對待的。在我國最早的一部字書《爾雅》中,稱茶為「苦荼」。注釋中說:「荼,樹小如梔子,冬生葉,可煮作羹,今呼早采者為荼,晚取者為茗。」

所以,直到今天人們也把茶葉叫做茗茶。

在長沙馬王堆漢墓中的陪葬清冊中有「檟一笥」的竹簡文,按照《爾雅》的記載,「檟」也即荼,也就是後世的茶。西漢的王褒在《僮約》一文中有「烹荼盡具」、「武陽買荼」的句子,說明當時茶已經開始進入普通人的生活,並且還有了茶葉貿易。

唐代是中國茶真正勃興的時代。被後世尊為「茶聖」的陸羽在《茶經》中改荼為茶,開宗立派,把茶的飲用提升為一種獨立的飲料和文化活動。到了宋代,茶文化已經非常發達,飲茶成為上至宮廷、下至百姓的全民活動。這時,也出現了「鬥茶」這種精彩的競技活動。

如今傳世的有一幅宋代《鬥茶圖》,畫中人物生動逼人,透過畫卷就能看出當時的「品茶精神」。宋代又是中國文化臻於高峰的一個時代,文人士大夫競相以飲茶、品茶、鬥茶為樂,至此,茶乃與美食平起平坐,也成就了飲食文化的一代華章。

如宋人唐庚在《鬥茶記》中說道:「政和二年三月壬戌,二三君子相與鬥茶於寄傲齋,予為取龍塘水烹之第其品,以某為上,某次之。」《大觀茶論》則云:「天下之士,勵志清白,竟為閒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鏘金,啜英咀華,較筐策之精,爭鑑別裁之。」

鬥茶就是對茶葉的味道評高低,對水、器具、烹制方法都有嚴格的要求。主要看茶麵湯花的顏色以及均勻程度,盞的內緣和茶的相接處有沒有相接的痕跡等。這其中的關鍵,一是茶要好,二是水要好,還有就是火候的把握。

(圖片來自百度)

鬥茶過程中,「點茶」特別重要,就是用燒開的水點湯,然後是去浮,一邊點茶,一邊用茶杴不停地旋轉擊打茶葉,讓茶水泛起湯花兒。一般的茶館也經常舉行鬥茶活動,作為獎賞,獲勝者可以獲得上好的茶葉。

在出產貢茶的地方,鬥茶更成為當地人的一個節日,每年舉行非常盛大的鬥茶慶典。范仲淹有一首《和章岷從事鬥茶歌》的長詩,其中有「黃金碾畔綠塵飛,碧玉甌中翠濤起。鬥茶味兮輕醍醐,鬥茶香兮薄蘭芷」的詩句,就分別寫到鬥茶的四要素:斗形、斗味、斗香和斗色。

這首詩的最後還寫道:「長安酒價減百萬,成都藥市無光輝。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風飛。君莫羨,花間女郎只鬥草,贏得珠璣滿斗歸。」從中可見茶在當時的崇高地位。

說到與茶有關的詩文,最出名的當屬唐代盧仝的《七碗茶歌》,其詩云:「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在這兒插一句,這首詩也被日本茶道師奉為圭臬。

陸羽在《茶經》中說「唐茶貴紅」,到宋代則是「貴白」。茶色白,最適合用黑盞,所以在宋代黑茶具很多,也有青白瓷盞。

鬥茶除了茶的質量之外,決定勝負的最關鍵因素就是水了。因此,選水也成為一門專門的學問。陸羽在《茶經》中已經提出:「煮茶之水,用山水者上等,用江水者中等,井水者下等」,但這還不夠具體。

唐代張又新在《煎茶水記》中乾脆將水的產地具體到了某地某泉:「廬山康王谷之水簾第一,無錫惠山泉水第二,蘄州蘭溪之石下水第三,峽州扇子山下之石水第四,蘇州虎丘寺水第五,廬山招賢寺下方橋之潭水第六,揚子江之南零第七,洪州西山之西東瀑布水第八,唐州桐柏縣之淮之源第九,廬山龍池山之顧水第十,丹陽觀音寺水第十一,揚州大明寺水第十二,漢江金州上游之中零水第十三,歸州王虛洞下之香溪水第十四,商州武關西之洛水第十五,吳淞江水第十六,天台山西南峰之千丈瀑布水第十七,郴州之圓泉水第十八,桐廬之嚴陵灘水第十九,雪水第二十。」

這其實就是給當時天下的水排了座次。其中,張又新強調的一個泡茶用水的原則是:當地的茶最好用當地的水沖泡。

(圖片來自百度)

「煎茶水」這門學問到了宋代又有發展。宋代鬥茶盛行的結果是出現了一種「超級水」,傳說這種水一用,則斗無不勝——這就是「竹瀝水」,即竹竿中天然存儲的水。對此,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載說,閩南山中有茂密的竹林,竹竿中有水,剖竹取水,用以煮茶,味道絕佳。

這有一則故事說,宋代名相蔡襄酷愛茶道,著有《茶錄》傳世。他和蘇舜臣經常鬥茶,由於他財力和官位都遠勝於蘇,能得到上好的茶葉,故而鬥茶的結果多是蔡襄贏。有一次,蘇舜臣主動找蔡襄來鬥茶,顯得志在必得,而當日鬥茶的結果也是蘇舜臣贏了。蔡襄為此很是詫異,後來得知,蘇用的是浙江天台山竹林的竹瀝水,而蔡襄用的是傳統的惠山泉水——雖然蔡襄的茶葉比蘇舜臣的好,但鬥茶的結果還是略遜於蘇,這其中水起了關鍵作用。

這次鬥茶的結果很快被京城的人知道了,於是,人們競相從天台山採集「竹瀝水」密封在銀罐中,再千里迢迢運到京城,以供鬥茶之需。

後來,竹瀝水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直至2009年,有人在貴州的深山中再次發現了竹瀝水——這可是愛茶者的福音!我推測,竹瀝水泡的茶之所以清香無比,原因除了水經過竹子的天然過濾,非常乾淨之外,還在於帶有竹子本身的清香,可以增加茶的香氣。

另有一則故事說,王安石曾拜託蘇軾給他帶一些巫峽的水泡茶用,結果蘇軾路過巫峽時卻忘了,船到了瞿塘峽才想起來,於是趕忙打了一瓮江水。待回京將水交給王安石後,他一喝便說蘇軾騙他,說這是下峽水,不是他要的中峽水。蘇軾很詫異,問他原因。王安石說:「上峽之水性急,下峽則緩,惟中峽水緩急相半。太醫以為老夫此病可用陽羨茶治癒,但用上峽水煎茶味太濃,下峽水煎則太淡,惟有中峽水適中,恰到好處。如今見茶色半晌才出,便知是下峽水了。」

這當然是不可細考的說法,但泡茶所用之水的確非常重要,否則會壞了好茶,也壞了泡茶者的心情。

根據我的經驗,泡茶最好是用當地的茶葉配當地的山泉水,因為地質條件相同,很能得其原味。比如,泡龍井茶最好用當地虎跑寺的泉水。如今人們大多生活在都市中,沒有了這個條件,那最好用純凈水,相對來說要地道些。

春日飲新茶,正得其時,平日溫雅的愛茶人不妨一起狂飲,醉一回茶又如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hhPekXgBrsvY2_UuSRP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