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好橋頭堡 成都這樣「謀」與「動」

2020-05-06     成都全搜索新聞網

「成都人才新政2.0版」將注重從城市機遇、行業機遇、企業機遇、要素保障四個維度構建人才競爭新優勢,面向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人才提供城市發展機遇,推動人才跨區域自由流動

將共建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和海外人才工作站,加快建設蓉港人才合作示範區,建立海外人才項目「預孵化模式」,更大範圍內推動成渝聯合柔性引進海外人才。適時啟動建設TOD人才樞紐,打造服務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創新共同體

彈好「協作之調」,助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日前,四川與重慶簽署人才協同發展戰略合作協議,提出要強化雙核引領,做大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人才蓄水池。

作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集聚人才的橋頭堡之一,成都如何當好這個「核」?簽約儀式後,成都有哪些「謀」與「動」?

研究制定「成都人才新政2.0版」

根據協議,雙方將積極推進政策制度協同。成都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市人才工作領導小組組長鄧濤表示,將緊貼城市長遠發展戰略和用人主體需求,研究制定更具精準性的人才政策體系。

其中重要一項便是研究制定「成都人才新政2.0版」。新政將跳出傳統思維,注重從城市機遇、行業機遇、企業機遇、要素保障四個維度構建人才競爭新優勢,面向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人才提供城市發展機遇,推動人才跨區域自由流動。

據了解,成都將著眼推動成渝相向發展,立足東部新區建設發展的現實需求,著眼「未來之城」管理模式、治理方式、規劃體系、建設體系的長遠需要,研究細化人才政策,打造吸引各類人才的「強磁場」,助推東部新區成型成勢。

此外,成都還將研究制定產業生態圈人才計劃實施辦法,圍繞重塑產業經濟地理,突出頭部企業在人才評價中的主導作用,構建精準化差異化人才項目體系,引導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人才資源向產業生態圈集聚。

適時啟動建設TOD人才樞紐

高水平建設創新平台,對於推動人才資源高質量供給、高效率配置和高效能轉化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成都將充分發揮成渝地區企業、高校、專業機構等社會力量作用,共建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和海外人才工作站,加快建設蓉港人才合作示範區,建立海外人才項目「預孵化模式」,更大範圍內推動成渝聯合柔性引進海外人才。

鄧濤透露,作為創新平台建設的一大亮點,成都將適時啟動建設TOD人才樞紐,打造服務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創新共同體。按照設計,成都將依託構建成都都市圈,探索建設人才資源協同大廈,鼓勵重慶、省內各市(州)院所入駐,構建「總部+基地」「研發+製造」等智力共享機制。

此外,成都還將升級打造「蓉漂人才發展學院」,連結更多成渝地區的優質師資資源,新規劃布局一批培訓基地,打造多要素彙集的協同應用場景,引流、彙集、轉化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全國乃至「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人才流量。

高質量開展校地合作

高質量開展校地合作,持續激發創新活力。成都將積極推動相關主體與成渝兩地高校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共建產業生態圈、創新生態鏈,努力將成渝高校的科研優勢充分轉化為企業的創新優勢和城市的競爭優勢。

聯合研發。聚焦產業功能區主導產業發展需求,設立一批公共技術服務平台、科技成果轉化平台和新型孵化器,共建一批產業技術研究院、新經濟應用場景和高品質科創空間,推動成渝共同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

協同引才。創新「企業提需求、高校出編制、政府給扶持」協同引才機制,支持成渝高校「產業教授」兼職從事創新創業活動,合力集聚一批海內外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

共育人才。鼓勵成渝高校圍繞企業需求調整學科課程設置,支持校企合作「訂單式」培養培訓創新型復合型人才,提高人力資源匹配的精準度。

鄧濤表示,成都要當好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集聚人才的橋頭堡,堅定不移提升核心引領功能、充分發揮輻射作用,為實現成渝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支撐。本報記者 林凌 羅向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hTkh63EBiuFnsJQVVti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