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 | 無為:特色產業村村有 農民脫貧有成效

2019-10-18     無為發布

因地制宜謀發展,群策群力爭上遊。記者日前在無為縣採訪時,了解到到該縣主動適應精準扶貧工作要求,按照「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發展思路,努力做到「村有當家產業,戶有致富門路,人有一技之長」,達到穩定脫貧。

聞名「蝦」邇

記者在無為縣福渡鎮周閘村的一處水稻田旁邊見到郁國成的時候,他正在給水稻田裡養殖的小龍蝦投放餌料。「現在天氣涼了,不是小龍蝦的養殖季節,田裡剩下的是種蝦,每周投放一次餌料就行了。」他一邊整理蝦籠一邊介紹說。目前,該村有大約800畝水稻田開展了「稻蝦混養」。

周閘村地處無為縣福渡鎮的最東郊,地處偏僻,是該鎮唯一的貧困村,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12戶230人。原先的經濟水平低,群眾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一直以種植水稻為主。郁國成告訴記者,「稻蝦混養」其實與精養塘養殖小龍蝦沒有多大區別,只是需要在水稻田四周挖開1米深、2米寬的環溝,消毒後種上水草。3月份比較溫暖的時候,在水稻田的環溝里投入小龍蝦苗,成蝦大約40——50天即可捕撈上市。然後在6月份種第二季水稻,7月份再投入第二茬小龍蝦苗。由於是水稻田有昆蟲和微生物,餌料投放可以比精養塘少一些,兩季蝦的純利潤大概在1500——2000元/畝。「稻蝦混養」減少了稻田的化肥、農藥的使用量,減少了水污染,屬於綠色生態的農業模式。

2017年,村民郁國成以自家的水稻田進行「稻蝦混養」試驗,取得了不錯的經濟效益。在駐村扶貧工作隊的大力支持下,越來越多的農戶、散戶加入了「稻蝦混養」隊伍。整塘、選購蝦苗、投放、防病技術指導、成品蝦回收,無為縣「國成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免費提供「稻蝦混養」的一條龍服務,努力實現農民增收、企業增效,實現農企雙贏。2018年,該合作社帶動87戶貧困戶入股分紅,年分紅總收益達17280元,收益人口164人;帶動7戶貧困戶務工就業,年人均務工收入1500元;流動28戶貧困戶的50餘畝土地,累計收入2.5萬元。

靠山「吃」山

孫新紅是無為縣孫氏中藥材銷售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一見面他就自豪地介紹該合作社開發的替代茶飲「香水蓮花」。「香水蓮花引進自台灣省,屬於水生植物,花開九種顏色。花朵烘乾後製成茶飲,提取液可以製作香水與面膜,沒有一點浪費……」

記者在該合作社大門口的一大片淺水塘看到,滿池塘的圓形綠葉,其間錯落有致地開放著碗口大的蓮花,以紫色為最多,也有粉紅和深紅色。有工作人員正在淺水塘採摘,淡淡的香氣隨風飄蕩,一眼望去賞心悅目。

無為縣孫氏中藥材銷售專業合作社創建於2014年,位於無為縣石澗鎮青苔村竹園自然村。由於竹園自然村緊靠著群山,天然白芨等藥物資源豐富,該合作社主要從事生態農業,進行特種經濟作物,尤其是中草藥的繁育及種植,並進行相關產品的初級加工。為實現規模化、特色化、品牌化經營,該合作社於2017年投資建設特種經濟植物種苗繁育及種植基地項目,目前已建成生產經營區域1800平方米。項目投資8700餘萬元,流轉土地1200畝,用於建設藥材種苗組培快繁中心,進行白芨、香水蓮花、金絲皇菊、婺源皇菊、杭白菊等藥草的培育和種植,項目建成後每年需要員工約120人。目前該基地擬通過產業+金融+就業+貧困戶方式帶動貧困戶增收,帶動貧困戶20人就業,人均年收入3000元以上。帶動務工、帶動種植、帶動流轉,通過金融扶貧抱團發展方式,吸納農民專業合作社83戶貧困戶信貸資金100萬元,通過資產租賃和代種養殖,帶動貧困戶增收。

而位於無為縣紅廟鎮海雲村的丹洋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油用牡丹種植與推廣、種苗培育、技術培訓、牡丹產品生產、科研、銷售於一體的牡丹全產業鏈專業化企業,以及發展新型休閒農業的公司。2019年該公司繼續採用「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經營管理模式,帶動248個貧困戶增收,每人每年增收1000元以上。同時,作為全縣範圍內擇優選擇出來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之一,總投資200萬元,帶動海雲、油坊兩個非貧困村35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年增收400元以上。該公司的牡丹園和菊馨園作為紅色山水澗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2019年通過旅遊扶貧帶動18戶50人,人均年增收5000元左右。

扶貧新模式

無為縣系全省有扶貧開發工作任務的非重點縣。2016年以來,無為縣主動適應精準扶貧工作要求,把產業扶貧作為貧困村順利出列、貧困戶如期脫貧的主攻方向,推廣「四帶一自」產業扶貧模式,努力做到「村有當家產業,戶有致富門路,人有一技之長」,達到穩定脫貧。

無為縣按照「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發展思路,編制特色產業發展規劃,明確63個貧困村每村發展一項特色產業,以產業拉動就業。其中,2018年14個貧困村特色種養業達到「一村一品」標準。無為縣對吸納貧困戶就業人數和帶動效應明顯的企業、經營主體進行就業扶貧工場、居家就業基地和就業扶貧基地認定,以就業捆綁金融。全縣共認定63家就業扶貧基地,市級就業扶貧基地8家,共帶動貧困人口就業535人,人均年增收2萬餘元。無為縣充分發揮金融對產業的撬動作用,通過扶貧小額信貸「一自三合」模式,引領貧困戶帶資加入合作社,以金融支持產業。2016年以來,累計發放扶貧小額信貸6.08億元,22826戶貧困戶受益。

目前,特色產業扶貧在全縣遍地開花。2019年,在無為縣63個貧困村和50個重點非貧困村共113個村,每村投入30萬元建立1個特色種養業扶貧示範基地,總投資3390萬元。每個基地每年給村集體增 2萬元以上,共帶動7500多戶貧困戶增收;扶持22個貧困村「一村一品」發展,總資金720萬元,共帶動2100戶貧困戶收益分紅;還投入1784萬元,扶持6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帶動3200多戶貧困戶脫貧致富,戶均年分紅400元以上。

大江晚報記者 吳安亞 文/攝

投稿平台:「智慧無為」手機台/ "無為發布"「無為廣電」微信公眾號/「無為周刊」(0553-2538071)

無為廣電融媒體中心

有溫度 有態度 有深度

圖 文 | 潘浩

編 輯 | 潘浩

審 核 | 王榮

監 制 | 陶玉雲 孫立文

版權聲明:本微信公眾號所有內容為無為縣廣播電視台所有。歡迎個人微信號分享,其他任何媒體、網站,公眾號未經允許,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違者將追究法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hKo93G0BMH2_cNUgTtg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