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終於離婚了,我解脫了!」初中女孩的日記,道盡心酸無奈

2020-04-20     軼工坊

和諧的家庭關係有利於孩子成長,這是不容置疑的。但我們身邊有不少父母,他們很難控制住自己的情緒,或者根本不去控制自己的情緒,他們不僅動不動對孩子發脾氣,夫妻之間也經常吵架動手。



01

今年13歲的徐同學,是一名初中一年級學生。她從小就在擔驚受怕中長大:母親與父親關係很差,一點小事就能吵很長時間,有時候他們還會動手,家裡有許多東西都被砸爛了。

每次父母吵架的時候,徐同學不只感到絕望,也特別痛心。她試著緩和父母間的關係,卻收效甚微。也許是因為沒有把握好時機,也許是因為父母的情緒很容易失控,勸和的徐同學基本成為了父母發泄情緒的對象:母親讓她「別管閒事」,父親則氣洶洶地對她吼著「有多遠滾多遠」。

有一次,徐同學父母還如往常一樣吵架,母親一氣之下摔門而出。她嚇到大哭,一邊追著母親、哭著拉她回家,一邊哀求父親少說幾句,可站在門口的父親一直在罵罵咧咧。當時她特別絕望,她預感到父母會分開,她擔心自己很快就會成為一個「沒人要沒人問的孤兒」。



沒有能力改變父母,她便選擇了逃避。小學四年級之後,她大多數時間都是在奶奶家待著,奶奶知道她的處境,只能抱著她默默落淚。

果不其然,徐同學上初中後,父母感情徹底破裂,他們選擇了離婚。徐同學在日記中記下了父母離婚當日的情形,也寫下了自己的感受:「爸媽終於離婚了,這個家終於安靜了,我解脫了!」

13歲初中女孩的日記,道盡辛酸無奈,讓人心如刀割。可以肯定她的內心很痛苦,但因為長期生活在惡劣的家庭環境之下,她認為與父母整天爭吵帶來的痛苦相比,父母離婚帶來的痛苦更容易接受,她嚮往著父母離婚後帶來的片刻安寧。



02

一個孩子,面對父母的分開,最大的感受是「解脫了」,這真是一場家庭悲劇。可見孩子對父母是非常之失望,對整個家庭是非常之絕望。

夫妻雙方感情破裂,很難分出個誰對誰錯,不過單就培養孩子而言,徐同學的父母都做得很不到位,可以說,他們是失敗的父母。

一個合格的父親或母親,不管與伴侶的感情如何,都應該關心孩子、愛護孩子,至少不會去做以下三件事。

第一件事:毫無理由地指責孩子

有些家長自己心情不好,就找一些由頭批評責罵孩子,甚至動手打孩子。他們把孩子當成出氣筒,讓孩子始終處在一種緊張不安的狀態中。



長期毫無理由地指責孩子,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家庭中「多餘的人」,他們會變得極其敏感,情緒也會很不穩定。他們沒有安全感,可能還會有性格上缺陷。所以從孩子成長的角度看,父母的心情再不好,都不要隨便拿孩子撒氣。

第二件事:在孩子面前說對方的壞話

很多感情不和的夫妻,會在孩子面前說對方的壞話,他們試著讓對方成為孩子心中的仇人。父母這種小雞肚腸的做法,既增加了孩子的仇恨感,又讓孩子迷茫、困惑。很難看清事情真相的孩子,有時候把怒氣對準父親,有時候把怒氣對準母親,最後他覺得誰都不是好人。

待孩子長大,他就會明白,原來父母是在利用自己的無知來攻擊對方。而一旦孩子知道了這些,他對父母大概也就死心了。



夫妻在孩子面前說對方的壞話,不會給自己帶來任何好處,還把孩子拉進了恨的泥潭,讓他無法自拔。

第三件事:對孩子的學習生活不聞不問

有些父母動不動就把「你都這麼大了,該自己管好自己了」掛在嘴上,他們對孩子的學生生活不聞不問,也幾乎不給孩子提供額外的資源和支持。他們對孩子的態度,不是「放任不管」,而是「滿不在乎」。

父母的不在乎能被孩子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他們悲傷又無奈。當他們長大,會變得特別在意別人的「在乎」,他們總是看別人的臉色做事,他們也很容易成為感情的受害方。

以上三件事是親子關係的三個基本「雷區」,如果父母觸犯了其中任何一個「雷區」,都不能稱之為合格的父母。

孩子與父母是一體的,有句話說得好,「父母的格局,決定孩子的格局;父母的情緒,決定孩子的未來」。作為父母,或許沒有很高的格局,但一定要有良好的情緒,不能暴躁,也不應冷漠,更不要讓孩子恐懼、悲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hEeMmXEBfwtFQPkdPH5v.html